陶成武
摘要:对某省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态度呈多元化趋势,大多数学生喜欢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
关键词:课外体育 现状 影响因素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某大学、高校商学院、高校外语学院、高校药学院、高校教育(文理)学院等5所普通院校一至四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每年级250份),收回有效问卷904份(男438人、女466人),有效问卷率90.4%。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当代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追求身心健康为首要目的,其次是以调节个人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主。其中以“强身健体”、“减轻来自学习的紧张和疲劳”、“玩得高兴心情舒畅”为目的的分别占68%、59%、58%。在张永明等对“高校各地18所院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中:增强体质、消遣娱乐和健美减肥,分别占67%、42%、39%。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追求身心健康仍是大学生参加锻炼的主旋律;另外,利用体育活动来调节自我的精神状态和培养个人的交际能力,反映出參与动机有着多元化的趋势;也说明了现代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所具有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进步和发展,是健康体育观进步的具体体现。健康体育观包括生物效应、心理效应、社会效应的要求,它涵盖了多种体育教育观念的内涵,符合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而且,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报以积极而热情的态度,多数认为参与体育活动对学习不会有不良影响。对体育“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占50%之多。体育运动所具有的趣味性、技艺性、竞争性以及竞争结果的即时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诱发学生对其产生直接兴趣(即对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兴趣)。而这种直接兴趣,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运动的最佳“向导”。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又会逐渐对体育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及教养价值及与团队荣誉的关系等产生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参与情况
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多数以“休闲、娱乐”的形式参加锻炼,已逐渐成为无须指导的自觉的行为。这是由现代教育或是社会进步的影响而形成,它让人看到在大学生群体中体育与健康的理念,终身体育的思想已形成并且在扩大。但其它统计数字又说明,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偏少,而且大部分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存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活动时间略有不足的现象。同时,大学生参与体育比赛活动的比例较低,在一年里有近50%的学生没参加过任何体育比赛活动。而“某学生”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篮球、羽毛球、长跑、踢毽和排球运动,其中男生参与最多的是篮球、女生是羽毛球。踢毽活动也是大学生选择参加率较高的项目之一。造成学生对运动项目选择的差异并有倾向的原因,除气候环境、民族风俗、地域文化特点外,还有体育设施、场器条件的制约。同时这也说明在相当一部分普通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体育设施及场地器材不足的现象。
2.3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在“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是缺少场地器材,其中男生集中认为是“缺少器材”,女生认为“缺少场地”。而在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制约因素依次为“功课压力重没时间”、“缺少场地器材”、“无人指导”等,而且女生认为的影响因素较男生更为复杂。于光远先生在“论玩”中指出:“去玩文化内涵多一些的东西,对提高玩的人的文化水平是有好处的。他们可以在玩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他这里说的“玩”,当然包括体育活动。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高,作用很大。特别是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最高层次。培育高质量的文化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及体育消费活动促进人们文化品位的提高、对美的追求、对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这才是其活动的全部内涵。
3对策与建议
3.1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广泛开展体育活动
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将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健康第一”放在教育、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制度保证。进一步强化行政约束力,建议教育部和省市教委在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时,列入或加大对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校体育法规性文件检查,评估的权重系数,以引起学校各级领导重视学校体育文件的落实,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2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力度
争取尽快使学校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还要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合理安排和管理。
3.3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建设工作
从教学和管理工作入手,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建设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的专门指导。加强高校及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竞赛能力。发挥好大学生体育协会具有的组织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其起到开展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大学生积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中枢。努力实现在校大学生每人都能参加一项体育协会组织的目标,变竞技项目群众化。
4结束语
大部分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明确、主动,女生大部分都是被动的。某省普通高校学生喜欢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学校要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意培养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学校教育应转化“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实施和保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田刚.岳阳市云溪区初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2):181-200.
[2]王小伟.山西医科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6(01):23-94.
[3]郭守靖,李茂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利弊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1).
[4]葛吉生,高全.高校余暇体育与增进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7(4).
[5]陶冶,江锡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9(5).
课题来源:2017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课题编号:XSP17YBZZ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