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对策研究

2017-09-09 06:22陶成武
商情 2017年27期
关键词:优化途径学习效果教学质量

陶成武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针对高校的体操教学来说,目前的教育教学成果并不乐观,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不突出,并且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和学校的效率都非常的低下。本文在研究影响高校体操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的途径与策略,目的在于促进体操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操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学习效果 优化途径

1高校体操教学的发展现状

1.1体操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教学理念的形成是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依据,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目的,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要求实现从技能教学向素质教学的积极转变,以更好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有些学校的体操教学理念还是过分看重应试教育,着眼于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导致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不仅会限制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导致高校体操教学停滞不前。

1.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体操教学模式下,由于高校体操以传授学生基本的体操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多是采取统一的、单向示范的教学模式,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对学生的体操动作进行纠正,基本上在实施“准备活动—技术讲解—自主训练—教师总结”的教学流程。在这样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缺乏体操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个性化素质更是无法得到有效培养,不仅容易削弱学生体操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造成体操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1.3体操教学的社会实效性在降低

体操运动虽然有着多样化的教育功能,但是由于體操运动对单杠、双杠、吊环、平衡木、高低杠等器械的依赖度比较大,而且很多都是单人项目,交际功能不明显,在走上社会后体操运动的自主开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社会实用价值偏低,学生会感觉体操运动的社会实效性不高,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这也是造成当前高校体操教学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高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出路和发展途径

2.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是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导向与基础。高校体操教学走出困境的先决条件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即要实现由应试教育思想向着素质教育理念的积极转变。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的主流形态,高校体操教学也只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引导,才能逐渐优化体操教学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让体操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科学与合理,实现体操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充分适应,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进行有效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

2.2与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相融合

由于当前体操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脱节性比较大,使得体操运动相应的社会实用价值在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在体操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操教学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操运动在改善学生身心素质以及加强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教育职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体操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切实体验与感悟到体操运动的魅力,深入理解体操运动的内涵,进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在开展体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时机组织开展校园安全行为竞赛活动,包括在运动中摔倒如何避险,在群体事件中采用何种身体姿态,在消防事故中的体位选择等等。

2.3丰富体操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体操运动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高校体育教师就需要不断丰富体操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不断注入新鲜元素,保持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体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发挥教学者的指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讨论、快乐教学、情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

2.4坚持因材施教,最终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发展

高校体操教师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在各方面素质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使得素质好的学生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素质差的学生也不会因对高难技术动作的恐惧而放弃体操学习,进而实现学生在整体上的共同进步与提高。

2.5强化对体操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首先,要引导体操教师树立正确体育教学观念,帮助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其次,要培养体育教师的体操专业教学素质,让体育教师系统掌握体操教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在体操教学实践中能够实现对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具备良好的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再次,高校体操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有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高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只有重视教师该方面素质的培养,才能为体育教师的职业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动力源泉。

2.6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在高校体操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上,要转变过去以技能考核为单一标准的评价形式,多关注学生在体操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实现对学生体操学习过程的有效把握,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结合。同时,高校体操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价时,要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既可以针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评价,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反向评价,进而实现体操教学方案的不断优化。

3结束语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操教学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重视体操教学理论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而推动我国高校体操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新异.“微课堂”在团体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2017(11).

[2]刘丹侠.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学的方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0).

[3]李岱峰.立体教学在高校体操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下),2016(11).

[4]魏晓晓.我国高校体操教学内容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5]王可.探讨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

课题来源: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化途径学习效果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及其优化途径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途径分析
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