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生态工业园去产能策略研究

2017-09-09 06:46赵庚科张丽芳周文文
中国市场 2017年26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赵庚科++张丽芳++周文文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突破转型难题,实现内部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生态工业园调整产业布局、化解园区企业产能过剩提供了挑战。文章首次立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分析当前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状况,并针对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对经济新常态,生态工业园区去产能的策略。指出要实现生态工业园去产能,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而且需要生态工业园自身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生态工业园;去产能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6226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市场需求侧结构从原来的低端大众化向中高端化转变,为供给侧提供了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生态工业园是满足市场需求产品的重要载体,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由于产业结构同质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产品技术落后、品质低端化等问题,导致产能过剩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侧的要求,因此,需要从去产能、调结构等方面去应对挑战。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生态工业园要加快绿色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去产能目标,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促进园区产业生态转型升级。

国外关于生态工业园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梳理国外关于生态工业园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生态工业园的系统结构和实践研究等方面:一是Bizukojca等(2009)从系统结构方面提出了基于生态关系的生态工业园模型;二是De Benedetti等(2002)将生命循环评价方法和剑桥管理选择器方法结合起来,试图在可替代解决方法中对成本、绩效和环境影响进行权衡。

国内关于生态工业园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国内学者对生态工业园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原则、系统构建和运行效率等几个方面,一是夏青(2014)提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遵循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等原则。二是郭素荣(2006)提出通过园区和企业的副产品和废物交换、能量梯级利用等途径来构建园区物质和能源系统。三是孙晓梅等(2010)对生态工业园运行效率的内涵、表现特征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阶段国内外对于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主要是以生态工业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生态工业园区的系统结构、建设原则和运行效率等方面来展开的。然而这些研究中很少涉及生态工业园发展过程中去产能的问题。本文为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从产业结构、绿色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过程出发,对生态工业园的产能过剩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阶段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去产能策略,为我国生态工业园的转型升级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现阶段我国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状况

生态工业园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循环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面对经济新常态,生态工业园区企业产能过剩日益显现,主要有如下几个表现。

11生态工业园产业结构同质化导致产能过剩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人们从原来满足低层次需求转向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亟待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供给侧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但生态工业园在发展中,由于企业过度追求利润,盲目进入园区投资,造成园区产业重复建设,逐渐形成了类似的产业结构,造成了产业趋同化后果。据统计,国家级生态工业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至2010年,累计批准的企业从原来的几十家迅速发展到2489家,其中研发中心仅29家。就园区内企业整体规模而言,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产业结构的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园区产业结构的同质化会加剧市场竞争,分散资金,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分工效益,致使园区内产业难以形成生态规模经济,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12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导致产能过剩

在经济新常态下,绿色技术创新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生态工业园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针对性不强、资金短缺等障碍,致使园区企业环境成本外溢,大多数企业者都宁愿采用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勉强维持生产,也不愿投资于绿色技术创新,阻碍了园区绿色技术的推广。

从国家级生态工业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部分企业废水排放情况来看,2004—2009年,企业工业废水产生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51719万吨到2009年达到32487吨,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产生量,虽然从2004年的284吨/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967吨/万元,但仍然没有达到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值8吨/万元。这就说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废弃物处理技术落后,仍然缺乏绿色技术创新。园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仅会造成企业生产高成本,资源高消耗,产品低端化趋势,而且会使得企业之间难以形成绿色的循环产业链,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13生态工业园缺乏核心技术、产品低质化导致产能过剩

目前大部分生態工业园大都发展不成熟,各企业争相投资入驻园区,实际发展情况却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行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低质化严重。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电子行业和造纸印刷业等组成的产业群。但其行业缺乏核心技术,生产的产品低端化,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约几十家企业中,超过半数的企业都缺乏产品研发和创新技术,难以满足市场产品高端化的需求。汽车产业等主导型产业也存在核心技术水平低、产品类型单一等问题,难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生态工业园缺乏核心技术,仍然采用传统技术和模式生产,会造成企业无法实现高新技术产品的高附加值,导致产品低端化,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显现出产能过剩的趋势。

2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既涉及政府政策,也与生态工业园自身管理体制和技术水平相关。从目前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现状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endprint

21政府对生态工业园企业生产的不当干预

政府的不当干预是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的关键原因之一。地方政府为了彰显其政绩,在辖区竞争中取得优势,进而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就业压力,过度地干预企业生产。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利用各种土地、税收、资源等方面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纵容园区内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企业投资产品生产,甚至通过各种税收、电价等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进入园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进入园区的成本,造成了产业结构同质化,园区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干预企业生产,补贴“僵尸企业”,进而加大了生态工业园区产能过剩企业去产能的难度。

22政府对生态工业园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

政府的产业政策在促进生态工业园企业建设、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创新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政府针对生态工业园区的扶持政策集中在招商引资、土地资源利用、人才创新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主要针对的是降低企业入园成本、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等方面,在对鼓励园区淘汰落后产能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提供的政策相对较少,对生态工业园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这样只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盲目入驻园区投资,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化,出现产能过剩问题,降低了生态工业园区内产能过剩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生态产业转型的积极性。

23生态工业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补性不够

生态工业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是一种产业衔接的关系,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者废弃物是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或能源,这种衔接关系也就决定了园区上下游企业之间应具有互补性。目前我国生态工业园的上行压力较大,龙头企业对下游企业的互补性不够,产业链之间上下游企业的衔接上游企业生产的副产品下游企业吸纳不了。生态工业园区上下游企业的互补性不够,不仅会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而且会增加园区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发挥工业园生态产业链所具有的产业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

24企业盲目进入生态工业园内投资

步入新常态以来,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由于政府不注重园区发展速度与成效之间的关系,在土地资源、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盲目投资入驻园区,进而导致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加之园区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缺乏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集聚效应差,没有形成由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园区内企业过度追求利润,对于收益高的行业和产业争相生产,因此导致生产的产品过多和企业重复建设,进而加剧了产能扩张。由于不合理的企业投资和退出机制,往往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容易出现企业争相入驻园区投资某个行业。在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时,不仅不能制止新企业的盲目投资行为,而且产能过剩企业也不能有效退出,进而加剧了园区产能过剩问题。

25生态工业园内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首先我国生态工业园大部分是在政府的驱使下建设,在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上实行“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机制,存在园区企业积极性低、园区内部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阻碍了生态工业园内部企业去产能进程。这种管理体制政府的干预较强,不利于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其次我国生态工业园存在多头管理、缺位管理等复杂性问题。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类型的园区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负责,并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这样会造成园区的重复管理或者管理职责界限不清,出现重复管理、缺位管理的问题。

3应对经济新常态,生态工业园去产能对策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产能过剩等问题,复杂的经济形势给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应对经济新常态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去产能可采取如下对策。

31政府减少行政干预,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处置过剩产能

政府要大幅减少对生态工业园不当的行政干预,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决定产能的去留、增减;取消对产能过剩行业在招商引资、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园区产能过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供补贴,保障下岗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明确环保和能耗标准界限,防止出现价格扭曲和成本负外部性问题,注重价格尺度在企业去产能过程中的杠杆作用。

32政府必须加大扶持生态工业园内企业淘汰过剩产能力度

首先,政府应该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建立补偿机制,在不良资产处置、人员安置和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提升生态工业园去产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持平台,为生态工业园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在税收、融资、社会服务和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扶持;最后,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便利化、金融产品创新、补贴、贴息等方式帮助产能过剩企业顺利实现产能削减,或者以相对低廉的成本順利转移到更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中去,避免因债务违约而引发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33生态工业园企业应提升去产能意识

去产能是生态工业园区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彰显了企业的社会担当。因此,强化主体意识,认识到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去产能意识,让生产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主动退出市场,淘汰落后产能;树立品牌意识,生态工业园企业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品牌,进行技术升级,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品高端化,以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园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4生态工业园调整产业布局,通过优化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

园区企业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建设,密切与上下游行业的合作。首先,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的传统型企业,加快培育新型产业的进程。通过建立大量新型产业示范区,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型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其次,要注重产业链的纵向延伸,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纵向延长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副产品的增强上下游企业的互补性。同时也必须加强园区上下游企业产业链的横向培育,提高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品、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中间体的循环利用。注重产业链的横向培育可以使产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不仅能促进废弃物或者副产品被充分利用,还可以形成规模经济。endprint

35生态工业园完善自身管理体制

园区管理体制决定园区企业的发展效率,是制約生态工业园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一,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确定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的参与度;第二,建立健全园区统筹管理制度,明确园区管理职权界限,提高管理效率,避免出现重复管理;第三,完善生态园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严格遵守环保、能源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为我国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由于政府和园区自身以及园区各企业的重视,生态工业园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控制,但仍然面临着去产能调结构的生态化转型问题。因此,仍然需要高度重视生态工业园去产能问题,将园区去产能、规划生态工业园发展策略与实现园区生态转型密切结合起来,以实现我国生态工业园和绿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Indigo DevelopmentEco-industrail Parks[EB/OL].http://indugodevcom/ecoparks

[2]Fichtner W,Tietze-Stockinger I,Rentz OOn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J].Progress in Industrial Ec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4,1(1/2/3):130-142(13).

[3]雷明,钟书华国外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10,31(2):178-184

[4]夏青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6):88-89

[5]郭素荣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物质和能量集成[D].上海:同济大学,2006

[6]蔡小军,李双杰,刘启浩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J].软科学,2006,20(3):12-14

[7]冯之浚,刘燕华,周长益,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4):1-10

[8]戴锦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与政策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4(1):36-39

[9]李娜,周瑞红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实践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3):91-93

[10]张仁桥生态工业园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7(5):118-120

[11]吴志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当代财经,2007(11):66-72

[12]李培哲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与发展对策研究[J].前沿,2009(1):111-113

[作者简介]赵庚科(1974—),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张丽芳(1994—),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周文文(1991—),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解读
经济新常态下的减速治理——驳中国经济崩溃论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