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秋
摘要:一首诗主要由构思、构意、语言、修辞、情感等几种必备元素组成,其中思想感情是一首诗的灵魂、一首诗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究竟如何表达思想感情呢?就需要对于诗歌的语言进行锤炼与选择了。所以一首诗究竟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炼字,这就是品关键字悟诗情。
关键词:关键词 诗歌 古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95-01
诗歌《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到底用“僧推夜下门”还是用“僧敲月下门”更好呢?贾岛一直思之无解,不知不觉地竟然冲撞了韩愈韩丞相的仪仗队。最后经过韩愈先生点拨,认为“僧敲月下门”更好,一个“敲”字极好地体现了当时夜深人静的现实场景,可以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正因为“推”与“敲”两字的不同,将该诗的意境完全改变了。这就说明诗歌语言的锤炼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的表现与凸显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着十分必要的作用。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词的第一句话大概写出春光之美好与幸福;第二句话采用比拟的修辞方式,利用华丽美好的语言将水波描写得生动形象,将水波给人的亲切之感、美好之感描寫得极其细腻圆润,而且将水波的灵性描写的呼之欲出;这首诗中的红杏就是杏梅的花,杏梅的花一般都会在四月的春季开放,这首诗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将春意写的丰富完美。此词的上阕主要以弘扬春天春色为主,主要是通过词的语言描写描绘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春天的美好与幸福。而词的下卷与词的上卷采取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方式,上卷意在描绘生机盎然的春意,而词的下卷却正正好好与之相反,描绘了一幅韶华易逝的景象。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尤其是上卷中一个“闹”字,将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文已经分析过,如果说词的上卷将春意描绘得十分美好幸福,将一幅生机盎然、生机勃勃之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的话。那么词的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此处用了美女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后尾几句与前文来一个巨大的转折,由美景中徒生感慨,所以这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这首诗之所以先写春光美好、再欲抑先扬描写出那种韶华易逝、来去匆匆,世事无常。主要体现了诗人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在描写春光的同时,突然生发出感慨,感慨四季轮回,早晚都会春光不在,所以作为性情中人的作者宁可放弃“千金”却不愿意放过春光中获得幸福“一笑”的感慨。既然春天如此美好幸福,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这要求是“无理”的,这个要求愿意与天争,与世界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相争,尽管透露出种种的不可能,不合理,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不可能,却能够充分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以及对于自然社会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诗词曲赋,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无论诗词还会曲赋,都是作者借助语言以及语言的魅力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文题中的“关键词品诗情”比如上文中的贾岛“推敲”的故事;比如上文提到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将春意尽收眼底。又比如“大漠孤烟直,黄河入海流”中的“直”字,将大漠孤烟的豪放描写得贴合实际,符合生活的场景,又不失大漠孤烟的那种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一个“大漠孤烟直”的“直”就将诗人豪放的情感描绘出来,体现了诗人欲要报效祖国的思想情感。再比如诗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字和“绿”字,把本来的颜色名词动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樱桃之红与芭蕉之绿。总之中国传承几千年的语言文化的魅力是极为巨大的。它不仅能够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经历过往描绘出来,而且还能通过语言的魅力将心中的小情趣、小情怀以及心中所想与所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外化为读者可感受、可思考的思想情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或者说这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具体来说这就是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魅力。曾经高中语文老师讲古诗词的时候,要想准确地分析该诗文的思想情感,必须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关键字,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语言的魅力,将思想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含义与文意巧妙结合到一起,最终会在音乐、建筑、审美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语言之外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陈红,杨威.论情理文化与人情世界[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2]李荣海.哲学:在真善美的统一中开掘自由[J].济宁师专学报,2001(1).
[3]胡晓靖.诗歌:字句意的锤炼与品格境界的递进[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4]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
责任编辑:孙 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