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山东与青海,从东部沿海到雪域高原,相隔千里,因对口支援而走到了一起。
一直以来,由于特殊的自然、历史、区位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青海的发展滞后于内地省份。为全面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对口支援青海藏区的决策部署。26个中央国家机关、13家中央企业和6个发达省市开始实施援青工作,确定山东省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青海省东北部,这里地广人稀,总面积3.41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6.97%。
对口援青机制的建立,是新形势下中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七年间,三批援青干部将自己的热血播撒在这片土地上。8月初,本刊记者赶赴青海海北,来到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生活的现场,切身感受他们肩负的使命,内心的情怀。
将山东的资源搬上高原
2016年7月25日,山东省第三批援青干部来到海北。第二天,他们便马不停蹄地展开工作,到原子城参观学习。
位于金银滩上的原子城,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时至今日,“两弹一星”精神已成为青藏高原上的精神高地。
当晚,山东省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党委书记,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海北州委常委、副州长耿涛写下了几句诗:“感恩海北/蓝天白云/金银滩上/唱响‘在那遥远的地方/大美青海,梦幻海北/满满盛着28万各族人民的希望……”
2010年,威海市代表山东省开始对口支援海北州。2013年,支援单位扩大到4个市、8个省直部门,其中,威海对口支援门源,临沂对口支援海晏,聊城对口支援刚察,滨州对口支援祁连,覆盖海北全州。
2016年,第三批援青干部来的时候,已经是35人的队伍,原来每个市3个人,现在有6个人。同时,山东在所有援青省市中率先推出了“全覆盖”结对方式,4个市的所有县对口援建不同乡镇,山东的40所学校对接当地中小学,14所医院对接当地9所医院,形成全面结对的格局。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要求:“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新一批对口支援工作,也是在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的。同时,第三批援青干部确定的“三三三”工作思路得到了切实执行,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就整个青海而言,七年来,各支援方投入大量援青资金和扶贫资金,先后实施了1300余个帮扶项目和民生工程,累计改善8万户农牧民住房和12万人安全饮水条件,共修建农村道路663公里;先后3批552名干部人才援青工作,累计培训党政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等7万多人次,先后有2600多名高中、中职学生在对口支援省市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几代援青人的激情岁月
虽然对口支援青海只有7年时间,但从整个对口支援工作来看,援藏、援疆已经20多年,若从历史纵深来看,其实建国后不久,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支援就已经开始了。
1958年,海北开始建设核武基地的时候,就有大批山东人来到此地,在冰天雪地中战斗。其中,壮烈牺牲的郭永怀烈士,是山东荣成人。
1965年9月,第一批知青从山东青岛出发,来到青海建设兵团。到1966年4月,共有8000多名來自山东的青年学生来到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马海等地。他们作为第一批来到青海的知青,战严寒、斗风雪、穿风沙、行戈壁,奉献青春。西宁市区湟水河畔,至今还有一座鲁青公园,就是当年历史的见证。
今年7月28日,一批当年的青岛知青再次抵达西宁,开始了6天的“发现之旅”,曾在青海支边多年的知青们回到青春岁月。
值得一提的是,曾担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和梁步庭,也曾先后担任青海省委书记。梁步庭还曾在221厂工作,担任党委书记,在海北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不同年代的山东人,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开启他们的人生。“一次援青行,一生青海情”,青海,注定成为一个充满理想和残酷、温情与守望的地方。
抛开政治背景的不同,50年前的知识青年和如今的援青干部,在时空上完成了一次接力——都是文化层次相对高的群体,客观和主观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位曾到海北支医的聊城医生,回到山东后写下感言:“三个月虽然短暂,但却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经历得到丰富,个人能力得到提高。它是一种锻炼和成长,是人生的一次修行,一次历练,一次精神蜕变的良机。”
冬季寒冷、高原反应等不利因素成为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一位援青干部说,海北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青海日报曾以《曲展的背包》为题,报道援青干部、海北州电视台副台长曲展的事迹。在领导和同事们众多的褒赞中,总会提到曲展走到哪儿都随身携带的背包,这引起了记者的兴趣。曲展的背包里,除了洗漱用品、书、充电宝等物品,还有五颜六色的药盒,因为他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即使是这样,在海北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就是背着这个背包,随时准备外出,采访制作大量新闻报道。
长期担任海北州对口办主任的张国权,与三批山东援青干部都有交集。在他看来,山东人性格与青海人相似,都“实在好客豪爽,好打交道”。但每逢工作,山东干部们实干高效的特点就显露出来了。“每位援青干部都能让你感受到炽热的心,第三批援青干部刚到青海就投入调研工作。”张国权表示,山东干部即便下班后,如果有工作问题仍会在第一时间落实。
由单纯的东部支援西部,走向合作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援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14年召开的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和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特别提出“对口支援资金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endprint
十三五规划中,山东对口支援海北11亿多元。2017年,山东预算对口支援海北2.09亿元,并且逐年增加,而当地的预算财政收入只有4.7亿元。援建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文化交流。山东省援青干部管理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海北州发改委副主任刘国成指出,“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党委提出全员招商,所有援青干部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海北招商。把海北的资源推出去,把外面的资本引进来,助力财政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
山东的援青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第三批援青干部来到海北后,在前两批的基础上,继续把项目援青做好的同时,重点打造智力援青。刘国成说,“资金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技术力量,老师、医生、畜牧、旅游、规划,这也是当地最缺的。特别是‘一對一师徒制,已经探索出新的模式。”
山东省援青干部管理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海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高亚向本刊记者总结了对口支援工作的三个变化:“一是从重物质支援向重人才智力支持转变。援建工作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就行,钱和物给不给?当然要给,而且我省在前两批的基础上还在不停地增加投入。除了钱和物,我们还增加了教育援青、医疗援青,充分发挥山东的人才优势,在人才智力方面给予海北大力帮扶和支持,基本上是海北有所求,我们有所应,海北所需、我们所能。”
“二是从重硬件投入向重软件提升转变。在基础设施趋于完备的基础上,把软服务做深做细做优,让当地各族群众在山东援建工作中充分享受国家的改革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加强海北与山东的交流、交往、交融,山东人已经从心理上融入到海北干部群众朴素的情谊中去了。”高亚说,“还有一个转变,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原来是你需要什么我给什么,你主动要,我被动给。现在转变为主动给,主动去发现你欠缺什么、该补什么、怎么补,当成自己的事、自家的事来办,而且不限于给钱给物给项目,还给思路、给理念、给办法。”
如今,在全面脱贫奔小康的背景下,国家综合实力、山东的综合实力和西部地区的综合实力都在大踏步向前发展。接下来的援建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援建双方应该如何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山东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海北,接下来,海北将会在山东留下怎样的烙印?
链接
山东援青这七年
2010年,山东开始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援建工作在雪域高原上展开。
七年来,山东共投入财政支援帮扶资金11.01亿元,实施项目106个。在国家确定的实物工作量之外,投入资金、物资折款近亿元。整个帮扶工作抓住民生、产业和智力支持三个重点,用政府援助资金惠民生,聚社会资金扶产业,靠真情互动促融合,开创了帮扶的新局面。
特别是在“智力支持”方面,山东做出了全新的探索和尝试。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山东省从教育、卫生、旅游、农牧、城乡建设、环保、商贸等行业,选派810名专家学者赴海北开展支医支教、现场指导和培训讲座等智力帮扶。同时,为了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选派海北州2333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山东培训。
七年间,山东援青干部以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海北树立了齐鲁好儿女的形象。如现任威海市十三届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的高旭光,是第一批援青干部领队,他曾经带领其他四名干部做出山东援青工作的最初探索;现任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潘好亮,是第二批援青干部领队,在他的带领下,“智力援青”这盘棋下得精彩异常。
自去年7月奔赴青藏高原,山东第三批援青干部开展工作已满一年,同样取得诸多成绩。他们将以“真情、精准、全面”为基调,书写援青工作新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