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2017-09-09 02:24魏奋子
甘肃农业 2017年17期
关键词:杂粮中药材甘肃

■魏奋子 王 悦

甘肃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魏奋子 王 悦

一、甘肃粮食安全总体形势

任务定位

国家为保障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将全国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甘肃为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定位是,满足区域内部粮食供需平衡。按人均年消费粮食410公斤,甘肃2650万常住人口计算,甘肃年消费粮食1086.5万吨,甘肃粮食产量在1100万吨以上,可在产量方面完成任务要求,但甘肃粮食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还不平衡,需要与省外进行品种调剂。

耕地面积

2015年,甘肃耕地面积8115.35万亩,其中1500万亩因生产力比较低下,已不适宜继续耕种,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615.35万亩左右。耕地面积中,高产田(亩产500公斤以上)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左右,约992.3万亩;中产田(亩产300到500公斤)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7%左右,约1786.2万亩;低产田(亩产300公斤以下)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8%左右,约3836.85万亩。

粮食产量

甘肃粮食安全形势总体上比较乐观。由于粮食生产优惠政策扶持到位、重大技术落实到位、防灾减灾工作到位、重大病虫害防控到位,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使甘肃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从量上看,生产消费基本平衡。2015年,甘肃播种面积4274.4万亩,总产量1171.1万吨;2016年,甘肃粮食播种面积4221万亩,总产量1140.6万吨。甘肃粮食播种面积如果稳定在42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能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二、全国和甘肃玉米供给形势

全国玉米生产和库存

2016年,我国玉米产量预测为2.19亿吨,相比2015年产量下降了2.5%,主要是受玉米种植面积下降所致。我国新季玉米的消费量预估为1.99亿吨。虽然产量有所下降,但产需之间仍然过剩2000万吨。截至2016年7月末,我国玉米库存将达到2.6亿吨,接近粮食总库存的一半。按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250元计算,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高达650亿元,去库存压力巨大。玉米产能严重过剩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玉米食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减少,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比较多。

甘肃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

2015年甘肃玉米种植面积1513万亩,占到全省粮食总产量的近一半,消费量在70亿斤左右,有40多亿斤的盈余。由于受全国玉米高库存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全国普通玉米价格比较低,农民种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严重。就甘肃而言,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很大。

三、甘肃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力方向

甘肃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保障甘肃粮食总体安全,完成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另一方面还要调减普通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普通玉米产量。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玉米种植结构上进行调整,将原来一部分种普通玉米的面积改种有市场销路,有种植效益的青贮玉米、种子玉米,或室改种小杂粮、改种马铃薯、改种中药材。

多种植青贮玉米

全株青贮玉米,是将成熟玉米籽粒与秸秆一起制作成青贮饲料。全株青贮饲喂模式有许多好处,并值得广泛推广。一是有效利用了以玉米秸秆为主的农副产品及其下脚料,变废为宝,大大减少因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二是青贮发酵能杀死青饲料中的病菌、虫卵,破坏杂草种子的再生能力,从而减少对牲畜和农作物的危害;三是粪污生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实现秸秆的过腹还肉、过腹还(沼)气和过腹还田,降低养殖业环境污染;四是青贮发酵后的饲草不仅鲜嫩多汁,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青绿饲料的营养物质、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对提高家畜日粮内其他饲料的消化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全株青贮玉米种植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在种植地要有大型养殖企业做支撑。从白银市平川区近几年的全株青贮玉米种植经验看,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可以实现种植户和养殖户的双赢。一个大型养殖企业每年收购的青贮全株玉米可以覆盖一个村,种植户的收入每亩普通增加两三百元,养殖户也受益,也助于奶牛产量和肉羊肉牛产品质量的提高。平川区有的乡镇将大型青贮收割机,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收割粉碎,除去成本每亩青贮可收入2000多元,种植青贮玉米比粮用玉米可每亩增加纯收益80~150元。所以,种植全株青贮玉米的关键,是建立适当规模的养殖企业。

多种植种子玉米

河西走廊具有玉米种子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张掖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年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超过4.5亿公斤。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还获了国家商标局颁发的“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甘肃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20多万亩,年产种量约4.8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2%和48%。甘肃的玉米种子生产优势产业集群也初步形成。全省共有玉米种子企业125家,中国种业54家骨干企业中已有41家在甘肃省建立了玉米种子加工中心和生产基地,建成玉米果穗及籽粒烘干线209条,成套加工线90条,种子加工能力6亿公斤以上。同时,带动了包装、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2015年,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项目批复总投资5.75亿元。该项目计划改造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30万亩,其中: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为重点区域,改造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22万亩,估算投资约4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平整土方4036万立方米,改造和配套机井1601眼,新建和整修斗渠510公里、农渠1849公里、田间道路2676公里,购置仪器设备760台(套)等。项目建设区域涉及张掖、酒泉、武威、陇南4市6县区。该项目批复实施,对改善甘肃玉米制种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玉米种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提高玉米种子产量质量和供应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全省玉米制种已带动农民增收30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达4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成为河西走廊的支柱产业和“黄金产业”。

玉米制种基地对农业生产条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甘肃张掖市条件最为适宜,其他地区种植种子玉米相对条件比较差,达不到种子生产标准。

改种小杂粮

甘肃是小杂粮的优势和理想产区,小杂粮发展潜力巨大,产业优势明显。甘肃适宜种植的小杂粮有糜子、谷子、荞麦、高粱、莜麦(裸燕麦)、燕麦、黑麦、蚕豆、红小豆、绿豆、扁豆、白云豆、鹰嘴豆等近20种,国内的主要小杂粮种类在省内均有不同规模种植。其中糜子、荞麦、谷子、蚕豆、高粱面积较大,属甘肃主栽的小杂粮作物。甘肃小杂粮生产逐步形成了三个明显的优势区域。即:中东部地区包括庆阳、平凉、定西、兰州、白银等市的糜谷和荞麦生产基地;陇东南相对阴湿地区,包括天水、陇南两市的豆类生产基地;其他冷凉地区包括临夏等地的莜麦(裸燕麦)、蚕豆生产基地。以前小杂粮产量比较低,但是现在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小杂粮产量有大幅度提高。与普通玉米相比,小杂粮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市场空间。2016年12月20日,张掖市场玉米和小杂粮销售价格是二级玉米2.30元/公斤,一级小豆5.50元/公斤,一级花生仁16.0元/公斤,一级熊猫豆9.00元/公斤,一级红小豆14.0元/公斤,一级黑芝麻24.0元/公斤。

甘肃河东的庆阳、平凉、定西、兰州、白银、天水、陇南、临夏、甘南等地,在上世纪种植小杂粮非常普遍,主要制约因素是产量很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使这些地方靠天种地的山区,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也能使小杂粮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将这些地区原来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玉米的耕地,部分改种全膜双垄沟播小杂粮,是破解甘肃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之一。

改种马铃薯

甘肃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鲜薯年产量1300万吨以上,折粮240万吨以上,面积居全国第三,产量居全国第二,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产区和最佳种薯繁育基地。甘肃每个地区都有种植马铃薯的,主要的马铃薯种植和加工基地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山地和张掖、武威等地海拔1700m左右的沙性土壤地区。中部高淀粉及菜用型生产区包括定西、兰州、临夏、白银、平凉、庆阳6个市州;河西及沿黄灌区全粉及薯片(条)加工型生产区包括武威市和张掖市;天水陇南早熟菜用型生产区主要包括天水市和陇南市。其中全省最多的在定西,占全省43%以上的份额。目前,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基本实现全覆盖,已建立健全了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的五级种薯扩繁体系。马铃薯脱毒种薯不仅在省内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每年还向外省供应马铃薯原原种3亿粒以上。甘肃每年销往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的鲜薯达70万吨以上,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西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鲜薯价格也比较好,与普通玉米相比,市场销路好是马铃薯的一大特点。2016年12月24日,定西市安定区陇薯3号三两以上0.73元/斤,陇薯10号三两以上0.86元/斤,早大白三两以上0.73元/斤,冀张薯8号二两以上0.7元/斤,青薯9号三两以上0.8元/斤。

在适宜产区将普通玉米改种马铃薯,一是抓住了国家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农业部于2015年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全力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使马铃薯成为除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2016年2月,农业部又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二是能最大程度发挥甘肃生产优势。甘肃已成为全国最具生产潜力的马铃薯重要产区和最大种薯繁育基地,2016年,甘肃被列为全国9个马铃薯主食开发试点省份之一。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的陇薯7号、陇薯9号、陇薯10号、新品系L 08104-12等8个马铃薯主食化品种(系),均符合主食化品种高蛋白、高维生素C等要求,具有良好的主食化开发前景。三是能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步伐。甘肃中部地区的定西等地,是扶贫重点地区,同时也是马铃薯主产区,适度扩大马铃薯面积,能对脱贫攻坚产生积极的作用。

改种中药材

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生态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随着中药材比较效益的提高,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大幅提升。201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383.7万亩,产量为98.3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2015年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88万亩,产量达99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一。定西和陇南两个主产区种植面积已达到200万亩以上,另有20多个县区常年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甘肃中药材覆盖区域广,特色品种数量大、优势明显。全省中药材优势区域集中在定西、陇南、甘南、天水、酒泉、张掖、白银等市州的近30个县区,目前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品种近20种。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45%,中药材生产呈现持续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形成了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加工、销售、仓储等集中区域。

在适宜区将普通玉米改种中药材,一是能更好地做大甘肃中药材品牌。全省目前有5处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 A P基地认定;有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定。岷县、陇西县、渭源县、西和县和民乐县5个县,分别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板蓝根之乡。2003年至2014年,全省有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礼县铨水大黄、西和半夏、文县纹党、华亭独活、华亭大黄、民勤甘草、武都红芪、瓜州枸杞、靖远枸杞、哈达铺当归、宕昌党参、徽县银杏等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二是能催生甘肃中药材仓储流通行业和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全省中药材年交易量130多万吨,交易额在230亿元以上,年药材周转量达120万吨;全省现有200多家药材加工企业,年加工总量约20万吨,约占全省药材总产量的20%以上,加工产值约30亿元。

增加普通玉米市场需求

以上提到的普通玉米改种青贮玉米、种子玉米,或者改种小杂粮、改种马铃薯,或者改种中药材,是减少普通玉米生产的一些措施,是普通玉米生产供给侧方面的事。从去库存的角度看,除了减少生产供给之外,增大对普通玉米市场需求也是去库存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有很多措施。

玉米的综合利用价值非常高,除作为使用和饲料外,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产二、三百种产品。玉米加工的主要产品包括玉米淀粉、乙醇、玉米蛋白粉、玉米干酒糟和玉米油等。对于库存超过3年以上的陈玉米,并不适合用于饲料或玉米淀粉生产,发展燃料乙醇是消化这部分陈粮库存的主要方式。国际、国内生产玉米乙醇已有相当的规模。截至2015年,全球生物液体燃料消费量约1亿吨,其中燃料乙醇全球产量约8000万吨,生物柴油产量约2000万吨。巴西甘蔗燃料乙醇和美国玉米燃料乙醇已规模化应用。据专家估计,2016年美国将有1.1亿吨玉米被用于燃料乙醇生产,占美国当年玉米产量的32%。2016年,美国阿拉斯加航空进行了两次特殊的载客飞行,飞行使用了新型燃料——航空煤油和玉米制造的生物燃料的混合体。使用玉米制造的乙醇作为飞行燃料,这还是历史上第一次。截至2015年,我国燃料乙醇年产量约21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约80万吨。

随着玉米市场化定价的回归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回升,燃料乙醇将迎来其新一轮发展高潮。2016年10月28日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的《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在玉米、水稻等主产区,结合陈次和重金属污染粮消纳,稳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和消费;加快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示范。到2020年,燃料乙醇将达到600万吨产能。统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能源安全,以霉变玉米、毒素超标小麦、“镉大米”等为原料,在“问题粮食”集中区,适度扩大粮食燃料乙醇生产规模。玉米占到乙醇生产成本约80%,随着玉米价格的下跌,乙醇企业生产成本将大幅下降。

四、对甘肃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了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将原来种普通玉米的面积改种有市场销路、有种植效益的青贮玉米、种子玉米,或者改种小杂粮、改种马铃薯,或者改种中药材,政府部门在政策上要进行引导。

一是广泛宣传普通玉米库存高,国家要大力调整的大政策。甘肃农民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已有多年经验,要这些农户改变种植习惯,一时半会还不容易,需要政府大力宣传国家大政策。二是调整农业补助政策。减少或取消对普通玉米的种粮补贴或农资补贴,保持对青贮玉米、种子玉米、小杂粮、马铃薯、中药材的补贴,增加对普通玉米改种其他作物的改种补贴。三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特别是发展规模较大的畜牧公司,扩大青贮玉米的销售市场。四是实施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提升玉米种子生产规模化水平。五是发展小杂粮加工业,生产小杂粮面粉、食品,延长小杂粮产业链,使小杂粮成为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六是努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使马铃薯由“土蛋蛋”真正变成“金蛋蛋”。七是放大甘肃中药材品牌优势,在继续保持中药材生产大省的基础上,向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大省迈进。八是抓紧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机遇,以玉米生产优势搭建生物质能产业,使其成为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

(魏奋子,甘肃省委党校科研处教授、副处长;王悦,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

(编辑:王骏杰)

猜你喜欢
杂粮中药材甘肃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细粮VS杂粮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