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甘肃农业的魅力新篇章

2017-09-09 02:14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17年17期
关键词:甘肃攻坚精准

■策划/整理 本刊编辑部

谱写甘肃农业的魅力新篇章

■策划/整理 本刊编辑部

独树一帜,绿色发展

目前,甘肃省耕地面积8100万亩,而实际上能耕种的有6100万亩,再生面积1300万亩,在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有小麦、玉米、马铃薯,有5000万亩。另外是油菜、胡麻及其他种类。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苹果500多万亩,面积全国第二位,品质全国第一位。我们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接近400多万亩,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我们的蔬菜跟全国高原夏菜相比占很大比例。

甘肃这几年充分利用资源,在全国做出了甘肃农业的特色。农业的魅力在于区域化和特色化。在甘肃的大地上,东面是这个,西面是那个。区域之间的作物是不一样的,这个季节和下一个季节的种植也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区域不一样,种植东西的不一样,才造就了甘肃充满活力的农业,这非常有利。

当你走入陇南山区、走入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走入青藏高原甘南草原,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农业的魅力在区域性和特色。农业的潜力在什么地方?应该说,更多的在于自然地理。大家都知道,以前在甘肃,干旱是一大特色。现在,回过头来看,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既有好的地方,又有不好的地方。潜力在哪儿,潜力在自然条件。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发展绿色农业。农业的魅力在于区域性,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绿色发展。甘肃农业的区域大概有四大块,第一个是旱作农业区,也就是中部核心的这块,陇东这块耕地面积占到全省的75%左右,这几年变化很大,成了产粮大区。另外一个是水浇地,也就是以黄河为界的偏西地区,这是我们的灌溉农业区,是我们长期以来打造的全国第十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基地。这几年通过结构调整,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的重任已经卸到中部来了。第三个区域就是我们的山地农业(在当初我们现代农业设计里面只包括了三个农业发展地区:一个是旱地,一个是水地,一个是草地),山地农业很重要,以秦岭为界,秦岭的边缘,六盘山的边缘,这就是山地农业。甘肃的山地农业包括陇南、天水、平凉、庆阳地区。山地农业这一块是既是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又是我们很大的自然屏障。这里有非常丰厚的物种资源,同时也是我们一些经济作物的产区。比如说苹果,主要在平凉、庆阳,天水。我们的核桃、油橄榄、花椒、茶叶,特色种植多半在陇南山区,这就是我们的山地农业,是甘肃物产最丰富的区域。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草地农业,草地农业作为中国的自然屏障,作为生态保护地区,越来越重要。畜牧业发展主要在这一地区。农业的区域就这四大板块,在这四大板块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甘肃自然条件的特点是干旱少雨,干旱少雨原来是农业发展的劣势,降雨300m m,降雨季节不均。现在我们通过旱作农业技术改变了劣势,地膜覆盖改变了这一现状,反而成了我们最大的生产优势,干旱少雨时病虫害发生轻,光照充足,是一种非常好的资源。另外一个条件就是生态的多样性,陇南年均温度14度,而全省是7度左右,陇南就是个大温室。第三个是冷热分布不均匀,大家一般认为低温是限制生产的,但通过科技手段,现在我们的粮食蔬菜长势非常好。所以热和冷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还有一个是物种资源的的多样性,生态的的多样性,就产生了物种的多样性。像苹果、药材、蔬菜品质都很好。甘肃农业的特色,就是绿色。甘肃天蓝、地绿、水清,这是我们自然资源优势,为我们农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绿色发展机遇。南方好多地区,高温、高湿,加上大量农药的使用,土壤的污染情况叫人揪心。甘肃的马铃薯、苹果、蔬菜、中药材、牛羊、油橄榄在全国都非常有特色。在甘肃这块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产品质量非常好,甘肃的种子质量是全国最好的,全国十粒种子,有五粒是甘肃生产的。甘肃的产品质量高,用药少,种子自身的质量高,生产过程中污染少,所以产品质量高。

农产品的绿色、特色、优质,是甘肃农业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片土地。甘肃农业发展的前景得益于我们的科技创新。甘肃的旱作农业是全国领先的,我们的中药材的发展都是靠科技支撑,另外一个是靠我们机制的创新。我们未来的发展,一个靠新型的经营主体,另外一个是技术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动力,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明显提升,在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省各级政府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共同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各地认真实施甘肃省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开放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和新建了一大批大型企业,通过企业联合、盘活存量、资产重组等方式增强企业实力,一批经济实力较强、装备较先进、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基地、树品牌、拓市场、壮产业、富农民,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引擎。

全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调整产业结构,特色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优势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河西走廊的杂交玉米、瓜菜制种基地,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优势蔬菜产区,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同时,河西的瘦肉型猪、中部的羊羔肉、陇东的肉牛及城郊的奶牛都具有了一定规模。优势产业基地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静宁苹果”、“高原夏菜”、“定西马铃薯”、“莫高葡萄酒”、“天祝白牦牛”、“山丹羊肉”等驰名省内外,成为甘肃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龙头企业把工业化理念和组织方式、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方式引入农业,不断创新投入方式、服务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规避了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部分养殖业企业采用订单养殖模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饲养管理、统一品牌销售的“六个统一”产业化运作思路,对部分经济困难的农户给予铺底资金、饲料赊购等扶持。种植业企业则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机械翻耕、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护、统一收获、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方式,提升了生产能力。通过“小块并大块”,推动土地多种方式流转。

近年来,甘肃省进一步创新流通方式,加大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特色农产品储藏销售体系逐步完善,中药材、蔬菜、苹果等优质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销售量稳步增长。建成了陇西首阳、渭源渭水源等6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全省年交易量约120多万吨,交易额230亿元以上。我省高原夏菜在全国80多个城市的100多个蔬菜批发市场都有设立了直销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义乌等城市开办了10多个销售窗口,有100多个品种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型超市。全省自建和加盟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近60个,开办网店3万多家,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30多亿元。搭建了甘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三维商城),入驻甘肃农产品在线经销企业1000多家,经营20大类,3000多个农产品。全省建成农业基点调查县19个,在28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6个农产品生产企业、14个生产资料批发网点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点,定期对苹果、马铃薯、小麦、玉米、蔬菜等五大品种的市场价格、供需情况定期进行分析,对农产品的营销进行预警和引领。

精准扶贫送春风

8月15日至16日,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在平凉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如何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打赢这场硬仗,林铎对此十分关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甘肃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新一届省委班子脱贫攻坚再发力。

不忘初心,风雨兼程。盯住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间节点,甘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作为我省当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采取超常规办法,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行胜于言、言行一致,决不拖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甘肃“要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以后,甘肃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甘肃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19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10.9%。

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仅剩3年多时间,甘肃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仍然比较弱,保证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办法还不是很多,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战胜深度贫困,成为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

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我省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特困县乡倾斜。

我省实行省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省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特困县或贫困县,包抓1个特困乡,帮扶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个特困县,按照贫困程度依次由省委书记、省长等23名省级领导联系,实现特困县、特困乡省级领导联系包抓全覆盖,特困乡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由省级领导和省直单位帮扶全覆盖,一般贫困县由其他省级领导和省直组长单位牵头抓总全覆盖。

我省将省直和中央驻甘单位帮扶优势向特困县、乡倾斜,帮扶资源及能力最强的单位和企业被调整到特困县、乡。同时,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继续实行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确保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靖远县2个“岷漳地震”灾后重建易地安置移民村都派有驻村帮扶工作队。

结合“明查暗访督查年”活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抓整改。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等省领导先后深入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贫困地区开展调研督查。对随机入户发现的问题,要求举一反三,限期整改到位。

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环节,我省归纳梳理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扶贫资金、统筹协调等6个方面,34个突出问题和95项整改措施,逐项明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落实单位和完成时限。

在反复征求各市州和省直相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问题整改方案》。这既是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负面清单,也是推进整改的任务书、时间表和施工图。目前,《整改方案》中所有问题按照时间节点正在扎实推进当中,有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林铎强调,要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突出问题《整改方案》,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的问题,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坚中之坚来抓,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真正把精细精确精微的要求具体化,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在此前全面核查建档立卡数据的基础上,我省要求,提高贫困人口识别和动态管理的精准度。把每家每户的问题考虑充分、考虑全面,详细地、动态地跟踪了解真实情况,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帮扶措施,做到动态识别、动态帮扶、一户一策。

强化到户扶持,持续推进“七个一批”;紧盯稳定脱贫,培育发展增收产业。我省要求,加快推进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易地搬迁后续富民产业培育,高度重视低保户的脱贫问题,发挥好社会保障兜底作用,确保在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三保障”。

以县域经济的成长壮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助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我省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支撑,要求尽快把县域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构建起来,特别要引入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为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开辟致富门路创造良好条件。

攻坚克难,最怕花拳绣腿,最忌光说不练。我省要求,严格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揭短亮丑、动真碰硬,切实提高督查的实效性和震慑力。通过严格严肃的考核,树导向、严规矩、压责任,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脱贫攻坚落地生效。

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新的风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部署,有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甘肃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下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综合整理自《甘肃日报》等。

(编辑:魏 翔)

猜你喜欢
甘肃攻坚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甘肃卷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