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丑传薪火,花灯勇前行
——花灯剧《盐道》的感悟

2017-09-09 08:56:20曹礼杰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丑角艺术美号子

曹礼杰

贵州花灯剧《盐道》,是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指导,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出品,贵州省花灯剧院演出的一部大型原创剧目。该剧反映了贵州乌江思南流域由四川经乌江运盐的“盐道”发生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刻画了以田景花为代表的乌江人坚守做人底线,选择崇高道德和民族大义的生动形象。剧中,田记盐号的女主人田景花在经历丈夫突遭不测离世的变故后,毅然扛起了振兴家业的重担,通过两代人的努力和牺牲,终于炸平乌江险滩——霸王滩,以辛酸血泪和不屈抗争换来一条顺畅通达的江上盐道。该剧将思南古老盐道600余年的变迁史,浓缩于田记盐号少掌门田景花一家30年的奋斗史中。景花始终坚守“创业为艰,守成不易,唯忠唯孝,克勤克俭”的追求,塑造了一个秉持“忠、孝、仁、义、信”理念的丰满人物形象,演绎了为人之“道”,带领众人开辟了一条坦荡的“盐道”。

贵州花灯艺术一次全新的探索

《盐道》一剧自2015年首演以来,历经两年多打磨,已大改过三次,一次次涅槃成长。2016年入列2016年度贵州优秀文艺作品,2017年又获得贵州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荣誉。该剧2016年还在全国各地申报的164部优秀剧目中,与其他23部作品一起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剧目,这也是省花灯剧院继2003年、2011年后的第三次入选中国戏剧节。

“盐道五怪”之首的吴弯弯

贵州花灯剧脱胎于民间花灯,其特点是载歌载舞、形式活泼。在第三版《盐道》中,以故事为载体,提升了花灯这一地方剧种的艺术生命力,实现了贵州花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也为地方戏的创演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是注重地域文化符号和民间艺术元素的挖掘和彰显。剧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浑厚的乌江号子。不仅是戏的引子,其荡气回肠也是过场衔接的氛围铺垫。乌江号子吸纳了川江号子和湘江号子的特点,并融合了黔地的方言和音乐特色,既有川江号子雄壮的气魄,又兼有湘江号子委婉清丽的韵律,还兼容了云贵高原粗犷质朴的山味。当纤夫的号子在幕启幕落间飞扬,荡气回肠,地动山摇,高亢激昂,余音绕梁,久久回荡心间,让人难以忘怀。百转千回的号子声与生生不息的乌江交融,伴随着纤夫血红的足迹,幻化成一曲曲永不言弃的生命赞歌!此外,傩戏、龙凤花烛、许家坝花灯的高跷舞等地域文化符号和民间艺术元素的运用,不仅很好地再现了乌江流域的铜仁思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也烘托了气氛、升华了感情,为观众来了很好的代入感。

在《盐道》中饰吴弯弯(左二)

二是不断通过戏的打磨推动花灯艺术传承发展。《盐道》突破了传统套路,在三版的打磨提升中,矛盾与冲突不断,高潮迭起,剧中人物、音乐、舞美实现了完美结合,通过“盐道”这一可歌可泣的主题,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商道即是人道的人生哲理,充满了正能量,更加彰显了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贵州人,处在长期与恶劣生存环境的斗争中,自强不息、顽强拼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到第三版,剧中主要人物田景花遭遇的命运坎坷也有了调整,原来是丈夫死了之后是女婿死,留下两代寡妇,到这时,是女儿维莲死去,但同时田景花却能有孙儿相伴。这留下的孙儿,是未来的希望,更可以看作是花灯艺术后继有人的隐喻。回归戏剧本身,该剧的花灯歌舞中既有传统花灯的表演方法,如二步半、四方步、野鸡步、矮桩步等,又吸收了古典舞乃至现代舞的某些表现手法,质朴而新颖。在唱腔设计方面,也以传统花灯腔调为基础,同时吸收现代音乐的艺术创作手法,对传统的花灯音乐进行了大胆革新,使整出戏的音乐张弛有度、意境深远。在音乐及唱腔伴奏方面,也注重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努力,曲作者巧妙地将乐器的音色进行组合,达到动静交融的立体艺术效果。舞美设计方面,大胆运用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增加了表演空间的纵深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真实再现《盐道》所处时代的特定环境。剧中,一幅磅礴的乌江盐道画卷缓缓向观众舒展开来。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们的视线被舞台上的场景演员的表演牢牢吸引,演员的举手投足,每一段精彩演唱,每一个精彩的桥段,都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我饰演“吴弯弯”的体会:反面角色演到极致方能丑中见美

从入行起,就决心将毕生付与花灯艺术。演过不少角色,但一直苦于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到《七妹与蛇郎》饰演“嗡嗡翁”似乎更加入戏,一发不可收拾,演起来得心应手,圈内人也开始认可,都说这就是“曹三”旳戏味。正是在艺术生涯中中不断摸爬滚打,逐渐体会到,花灯作为民间艺术,丑角的插科打诨、亦庄亦谐,这种陪衬作用是不可缺席的。为此,我有意识地在丑角饰演中下功夫琢磨。而从2015年大型原创花灯剧《盐道》开演以来,我成功饰演“盐道五怪”之首的“吴弯弯”,这既是对我个人的挑战,是在丑角角色里又一次磨练,而整部剧也是贵州花灯艺术不断创新的一种探索。

中国戏曲最讲究庄谐互济、悲喜交错的审美体验。贵州花灯既是一种扎根民间的草根艺术,但同时她也是中国戏曲的一脉分流,从其在民间土壤孕育形成之初就留下“丑角”特殊的地位。最初,唐二和幺妹,开场就是诙谐的问答式中暖场起来的。后来,贵州花灯艺术在由花灯歌舞和小戏衍变到花灯剧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用“正剧”或“悲剧”的偏向。花灯剧“喜剧色彩”有所缺失,这似乎削弱了花灯原有的“灯味”。故而有专家提出,在剧中重拾“丑角”之美是还原“灯味”的必然之路。从2015年首演以来,经过三次改版的花灯剧《盐道》即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塑造了“盐道五怪”这样典型的“丑角”群像,吴弯弯等人是《盐道》中重要的反面人物。他们在剧中既是冷热场的调剂,也是剧情的有力推动者。在中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中,丑角有着不同于其他行当的美学特征,通常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是地方戏美学特征的主要载体,是促成地方戏“雅俗共赏”的重要元素之一。《盐道》(第一版)第二幕祭拜亡夫周仁的傩仪结束后,田景花陷入了宗义私自帮助“白帕军”所埋下之隐患的深忧中,全剧进入冷场时段。这时,以吴弯弯为首的“盐道五怪”粉墨登场,逐渐打破了先前的冷场。他们油嘴滑舌,心怀歹意,每一个人物性格突出,为该剧增添了浓烈的喜剧色彩。这一段戏通过“丑角”塑造的夸张变形来造成悲喜对比的强烈效果,对剧情和舞台呈现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2017年的第三版《盐道》,傩仪变作是清明节吴弯弯一伙人为求心安理得,请来求平安的一场闹剧。清明节,吴弯弯等五怪,心怀鬼胎躲在石头后面,听到田景花母女对话,一唱众和,想以白帕军事为要挟,捞得好处。岂料田景花不吃这一套,他们背后下毒手,导致田景花最终身陷囹圄。随着剧情推进,吴弯弯等五怪“团伙作恶”,不断给田景花制造难题。如在炸滩的紧要关头,几人自私自利,觊觎的是田家祖屋。在演出中,我反复揣摩吴弯弯这个阴险刁钻的反面角色,尝试拿捏好演出呈现。“丑角”实质上是要求“丑中见美”,我认为,不能为了追求丑角语言、行为的滑稽,就不遵循规律而脱离生活的真实去任意夸张,这种以牺牲艺术美来赢得低廉的剧场效果的表现,势必被观众所抛弃。纵观中国戏曲舞台,高明的丑角演员都非常注重对生活进行分析、选择,提炼出高于生活的艺术美。对于表演者而言,丑角的艺术美是需要以严肃的态度去表现和创造。丑角的艺术美,其目的是要让观众在愉快的欣赏中得到思想上的潜移默化。尤其是当用丑角去扮演反面人物时,更得用心去提炼艺术美,让观众在戏剧审美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对丑恶灵魂的深刻批判。这就是丑角艺术的特殊功能。《盐道》中我演的“吴弯弯”便是一个这样的反面丑角。剧中他绞尽脑汁,笼络其余四怪,不是落井下石,就是趁火打劫,他自私自利,阴险狡猾,其所行之恶,正好衬托了女主角田景花善良、坚毅的优良品格。而演好这样的丑角,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欣慰的是,我演的“吴弯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丑角艺术美号子
丑角的“通知”
读者(2023年4期)2023-03-02 01:46:34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24
唱起号子走汉江
吴城排工号子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6
时代号子
心声歌刊(2019年2期)2019-05-09 03:06:14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戏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58
京剧中的丑角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