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成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进步明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义,发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主体认知局限,缺乏重视、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参与持久性差和专业性不强、缺少环境氛围等问题;提出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加强关注和引导、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组织和管理体系、发挥高校自身特色创新实践形式等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问题;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特长,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组织地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理论宣传的教育活动。高校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成为高校实践育人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理想抱负。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渠道,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深入到社会基层,观察社会现象,记录社会现实,展开社会调查研究,帮助大学生清晰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体悟社会现实的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鼓励大学生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的发展服务。
2.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将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以课堂学习为主,是间接地,对理论知识系统化的学习,这对于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扩展有重要意义,而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中,通过更加感性的视角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并将实际情况与所学理论知识相对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检验和深化抽象的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获得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全面发展。
3.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和个人品质的基石。通过实践改善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状况,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挫折,帮助大学生健全身心承受能力,对90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具有显著作用。
4.社会实践能引导大学生端正自身位置,树立正确就业观。目前每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现实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就业观不端正也是原因之一。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亲眼所见、亲身体悟,更加深刻的了解社会现实,从而端正自己的位置,放低自己的身段,在投身于社会实际的实践中寻找职业方向。
5.社会实践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补充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在深入社会、深入继承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人民生活富足安定的丰硕成果,发自内心的更加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促使思想觉悟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的责任意识。
6.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国家和全社会倡导实践创新具有推动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大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得以开阔,创新创造能力得以提升,整个社会在大学生这一充满新鲜活力的群体的带动下,创新意识也得以激发,促进整个社会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加快国家和社会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主体对社会实践存在认知局限,缺乏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20多年以来,社会各个群体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和局限。总体上看,社会实践主体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大學生是社会实践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实践的效果,但是受到升学、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往往重视学业多余重视参与社会实践,即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多学生也是以有助于升学、就业为目的,背离了社会实践的本质;一些认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而社会实践在学习之外,会浪费学习的时间,没有认识到实践也是育人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没有从家长的角度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充足支持;许多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模糊,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实质,有的只是安排学生参观景区、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形式上开展了很多活动,实质变成了带学生旅游,一些高校确实安排学生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缺乏规划,社会实践没有持续性和连贯性,也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作为支撑。
2.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持久性差、结合专业层次较浅。部分学生是被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局限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实践流于形式。更有甚者,为了评定奖学金,根本没有参与社会实践,而是找关系开证明,敷衍拼凑一份实践报告。有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只是挂个名,开展活动前不积极参与到团队准备活动中,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只是走个过场,活动的参与度很低,活动结束后不做总结反思,没有对实践活动的持续性规划,导致实践活动成为“形象工程”,不能达到开展社会实践本身的目的,没有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更达不到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效果。同时,社会实践在一些高校是与教学工作相分离的,往往是教学单位组织教学,团委等非教学单位组织社会实践,实践和专业教学结合度不高。
3.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许多高校还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和成体系的组织机构,不能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策划准备、组织实施、总结反馈等各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有的学生为了获得资金扶持、达到升学评奖等目的虚报项目,不开展实践活动,只在项目截止时间上交一份报告或论文,而高校对项目的准备、开展等情况不进行相应的监督,助长了这种现象。实践后期整理和实践成果运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有的学生参加完实践活动,不开展分析研究,也不总结归纳活动成果,没有达到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高校回收上来的实践报告大部分直接归入档案资料,没有对实践成果进行进一步开发,也导致了一些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成果的浪费。大多数高校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在考核实践项目成果时, 多是凭借成果申报表及撰写的社会实践论文,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endprint
4.社会实践缺少环境氛围,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认可。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需要得到全社会协调联动的系统性工程。但是多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实践活动开展得群众对实践活动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社会实践地区的群众往往希望给他们带来具体的实惠,更关注能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行动,如资金支持、人员支持,而对于我们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则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冷漠,这种现象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社会实践基地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机会保障,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或者频繁更换,或者通过学生自己凭借关系寻找实践单位。而且,已有的实践基地相对不集中,不方便高校进行监督和管理,不利于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三、对策
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加强关注和引导。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校应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论述,全面地认识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高校要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实践在自身成长成才中的巨大作用,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通过增加社会实践在成绩考核中的参考比重、将社会实践作为毕业考核标准等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社会实践意义的再认识。高校要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改变学生的固有观念,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打破以学生骨干参与为主的“精英实践”,逐步形成“大众实践”模式,满足广大学生的实践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入开展有专业特色和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项目,使得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他们身心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高校应该全面整合社会资源,以高校为主导,建立校企联合的社会实践协调与组织机构,通过宣传引导,使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大学生获得等多的实践平台,使企业和实践基地扩大社会影响、吸引高素质人才。
3.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组织和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把社会实践真正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来,能充分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规定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丰富的活动,严格学时、学分等成绩考核标准。二是规范组织环节,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在实践前,严格审查实践团队的立项材料,剔除不合格项目团队,指出存在问题的立项团队,并敦促其及时完善材料;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实时掌握实践团队在实践地的情况,监督各团队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完成社会实践项目;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督促各团队做好总结、写好实践报告,做好实践成果的转化工作;三是完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端正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加强自身理論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发挥高校优势创新社会实践形式。一是要发挥高校的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高校专家汇集,科研氛围浓郁,开展社会实践要利用好这一特点,敢于对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大胆创新,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发生规律,依托专家名师向学生开设社会实践方面的讲座、课程,不断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路。二是要发挥好青年学生的优势,关注学生的实践需要,在思想、生活和学业上关心学生,保护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学校应借助“实践指导中心”对学生的优秀实践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同时,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丰富社会实践的参与面,提升社会实践的活力。三是运用好新媒体手段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引导和教育。对于社会实践这一参与度要求很高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新媒体环境能给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开展和成果转化带来了便利。高校应利用好新媒体社会实践资源,利用实践网站、微信平台等资源生动、形象、容易接受的优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指导和交流。
参考文献:
[1]于贵书,韩晓雨.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现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1):5-6.
[2]刘韧,易厚,贺宗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85-87.
[3]柯佳敏.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1):116-118.
[4]邵朋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62-64.
[5]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4-9.
[6]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4):8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