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创新、共享的新体育

2017-09-08 04:55芦咏莉黄利华尹相伟陈立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边界学科素养

芦咏莉+黄利华+尹相伟+陈立军

在“深综改”的背景下,我们不断思考:如何使体测数据呈稳定的上升趋势?怎样突破小场地的局限?如何降低雾霾天气对体育课的影响?如何保证体育课实际运动时间?如何发展学生自主健身的能力与习惯?……在实验二小“个性、超越、未来”课程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以“全人”发展为基础,以“以终为始”为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了“体育作为‘第一学科,惠及每一位学生”的理念,开始在“思变”中聚焦体育课改。

在“思辨”中协调与共识

理念从提出到形成共同愿景,再转化为行动去落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方面,学校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理念引领讲座,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机会,在沟通与对话中完成协调,达成共识。

1.体育的学科素养涉及全人发展所需的所有素养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是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格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的出台,再一次佐证了体育育人的重大价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中,运动认知能力的获得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健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体育的学科素养涉及了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2.古今中外都极其重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皇家教育“保傅”机构中的“太子太保”先于“太子太傅”,“精英大学”的代名词“常春藤盟校”源于当初这些学校共同组建的美式足球运动体育联谊;国际上很多领导人都在体育上有一技之长,一年一度的华尔街精英十项全能铁人比赛……种种现象表明:精英是善于驾驭自己身体的主人,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3.未来社会对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各种机器人也将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机器人替代时,我们能留给孩子什么?相信那时健康的身体与完全的人格会更为重要,身体为“1”,其他为“0”的关系也会更为凸显。体育以最符合学生天性的教育形式,在给学生带来健康身体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精神层面的改变:大脑思维连贯性增强,大脑的反应速度提高,静心与思维控制得到发展,气质改变和个性塑造,耐心毅力与人生态度逐渐形成。

在“四变” 中创新与突破

课变:变“专注必修”为“兼顾选修”,旨在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素养全面发展。学校在继续重视必修内容的同时,让更多的选修内容进入课堂,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接触体育、掌握更多体育技能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一长多能”的主动发展。

赛变:变“展结果”为“抓过程”,旨在通过月赛促进全员参与、以赛带练。将比赛由个别体能好、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展示平台发展为全员参与。同时以赛带练,通过月赛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体质、体能和技能。将月赛与身体素质游戏结合起来,改变课间活动的形式;将月赛与教师体育特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将月赛与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起来,释放学生的天性。

操变:变“内容统一”为“百花齐放”,旨在提高参与度,增加运动量,增强学生体质。改变课间操的操场密度大、内容较单调、学生兴趣低、运动量不足的问题是师生共同的愿望。基于此,变统一时间为错时上操,并突破传统单一课间操模式,增加了学生喜欢的、可以提升学生综合体质、针对不同年级的课间活动内容。同时,通过系统思考与设计,将操变与赛变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量变: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旨在增强成就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由一条红线衡量所有学生的评价标准变为纵向查看学生的发展。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自主锻炼时间、学生运动特长、课堂表现、运动成绩等有机融合,各年级还分别采取了月评、周评、月赛评、测试赛评、课间操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自觉锻炼的态度。

在“撕边”中共享与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建立一些边界,当我们思考这些边界对教育所起的作用,并试图打破一些边界时,也许会发现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而共享新体育。

“体育伴我成长”打破教育主体边界,促进学生对己负责、自主健身。结合“自主先习,对己负责”的成长目标,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进行学生锻炼记录养成手册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由于“体育伴我成长”是一个体育学科与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锻炼笔记本,因此每一本既有共性也体现了个性。特别是雾霾天气和极端天气时的室内课,“体育伴我成长”也丰富了其内容。“体育伴我成长”笔记本促使学生从硬性要求向自我管理健身转变,多角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意识及习惯。

“全科教师进入”打破学科本位边界,体育产生的效能向全学科渗透。一方面,全科教师围绕体育进行了主题式课程的设计,如在低年级校本教材《运动》这个章节中,不仅涉及到了一些运动的历史,还包括与父母交流各自年代的运动项目,做亲子游戏,学唱运动歌曲,用画笔描绘运动场景,用语言抒发对运动的感受等。另一方面,各科教师也获得了更多走进学生、读懂学生的路径与机会,抓住了更多发挥体育独特育人功能的契机,体育产生的效能得以向全学科渗透。

“家长志愿者工程”打破资源供给边界,为新体育的实现带来更多可能。通过家长志愿者工程,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管理领导力和对全局的把控能力,为新体育带来更多可能与资源。一方面,家长可更好地理解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并配合学校和教师做好家庭的体育教育工作,将学校教育有效延伸到家庭教育当中;另一方面,家长也积极参与到月赛等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体育与组织专长,充当体育专家、裁判员、活动策划者等多重角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

“专家外脑引入”打破经验反思边界,在体育课改中做思考的实践者。钟秉枢院长、毛振明教授、芦咏莉校长等专家的引领,帮助教师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等多视角透视体育教育的发展与趋势,了解国内与国外体育教育的实施路径,让教师得以站在理念的前沿去思考与把握体育教育的价值。学校教师在专家外脑的作用下,也更加注重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推进体育课改,努力做思考的实践者。

“互联网+教育”打破教育技术边界,以新技术服务未来新体育。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也思考如何让互联网更好地为体育教育服务。基于此,我们初步尝试将智能手环引进体育课堂,依托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和管理平台,监测体育课堂所有学生的实时数据,幫助体育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并即时修正个体运动量,运用互联网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endprint

猜你喜欢
边界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拓展阅读的边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