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伟煌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分析、理解、体会、吸收、运用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挥思维”,而且,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勤积累,夯实语感培养的基础——多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感来自于语言,没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培养便会成为一句空话。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读是语感培养的基础,“三百首”说明读的量要多,“熟读”说明对同一内容要反复地读。
(一)如何让学生读“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凡是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特别准确,习作水平普遍较高,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具体做法可以是:
1.读教材,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挑选的优秀文章,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语言材料之一,要让学生熟读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
2.读课外书籍,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接触各种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积累。
3.读广播影视,好的广播影视节目对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也是极有帮助的,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读广播影视,培养语感。
4.读电脑网络,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电脑阅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渠道地阅读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
(1)增加读的机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要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如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赛读的方法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又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增强语感。
(2)丰富读的形式。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这样既可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又能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
(3)加强读的示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的有效训练。
二、重理解,把握语感培养的关键——深悟
(一)以读体悟
1.以读感悟。如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先由教师范读,再出示挂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配乐朗读;接着叫学生闭上眼睛,再听一遍配乐朗读,并要求随着朗读的内容展开想象;再接着,由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随着朗读的内容展开想象;最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品赏这段话的情趣,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朗读,把那段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读代讲。把阅读教学中的“讲”、“问”很大一部分是形式主义或是画蛇添足,有些基本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性,应让位于学生的读。如《观潮》一文可安排三遍读:第一遍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第二遍读,理解内容;第三遍读,让学生吟诵揣摩,通过对朗读中语调的变化,感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潮声“读得很响很响”,把水墙“读得很高很高”。
(二)以析领悟。了解词句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典籍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1.比较中揣摩,感悟用词的精确。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加、减、调、换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巧妙,挖掘其意蕴,从而有所感悟。
2.想象中体验感悟语句的意境。语文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才能深切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
3.品尝中领会体验语句的意境。在品尝中体验语感,欣赏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欣赏语言的声调、韵味。
三、巧迁移,围绕语感培养的核心——善用
语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使学生自己能够从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获得语感,并运用到听说读写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训练方式,通过抓迁移,培养学生获取、运用语感的能力。
(一)学习前迁移。如在学习《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用词准确性之前可先复习一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倍”字的用法之妙,进而理解“绿”字用法的传神与精妙。
(二)模仿中迁移。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可供迁移的句式结构、段式结构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形式运用到新的语感环境中去。
(三)想象中迁移。语感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思维得到发展。因此,在训练学生语感的同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发散性、想象性的练习题,可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如教学《小猴子下山》后,启发学生想象:小猴子空着手回家,走在半路上它会想些什么呢?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续编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来中国做客》……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使阅读教学、思维训练与学生运用语感提高习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理解后遷移。就一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反复的表现手法,安排结构相似的段落。教学时可从某一段落入手,在学生理解感悟后,先扶后放、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语感复制,自学新段。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的动人情景。三段在叙述顺序和表现手法上十分相似,都运用了感叹、举例、反问的写作方法。可分三步组织教学:
1.指导学法。先通过默读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段先写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话,再写大娘动人事迹,最后以反问句小结;再引导学生找出最能突出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最后借助板书揭示段式的结构特点:劝说大娘→回忆往事→反问小结。
2.运用学法。向小金花告别这一段,引导学生运用:理层次→析词句→明段式→品情操的学习程序自学,佐以同学互助、教师点拨。
3.巩固学法。志愿军向大嫂告别这一段,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教师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就一组课文来说,编者一般把同类的文章放在一个单元,同一单元的课文大都有其共同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完一篇后,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学法及语感进行迁移,学习同一单元里其他文章。如学习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的课文,可在学生学过《爬山虎的脚》一文后,把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起来的语感运用到《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两篇课文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学得快,也一定能使学生懂得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