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庆霄+++林惠花
【摘 要】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地理发散思维,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一种即矛盾式问题情境加以分析,并以地理教材中具体的实例来阐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化解矛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发散思维。教师通过对课堂内容的设计,将此情境具体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发散思维,进而为地理综合思维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矛盾式”问题情境;地理发散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131-02
近年来,以“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的改革正在各学科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综合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充分地体现了地理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用发散性思维去解决学习中的地理问题。
发散性思维,又称开放思维或者求异思维,是一种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结构、关系等重新组合进而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出新的可能属性、结构、关系而形成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方法。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創造力,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同时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在学习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时,学生就可以从其形成的各个侧面进行发散,从赤道低气压、太阳辐射、气团等多个角度加以说明。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变得尤为重要。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作为众多的教学方法策略中最有效的一种,具有以下优势:由于情境问题的设置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引入所要探究的新问题,因而当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矛盾和冲突带进对应的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在解决矛盾和激烈的讨论中,领略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本文针对“矛盾式”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优势,选取学生易产生新旧知识矛盾并能够在“矛盾式”问题情境中,通过发散思维化解矛盾。
笔者选取一度成为热点问题的全球气候变化地理课程为例,分析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资料,探讨近一二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找出适应性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主要设置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创建话题,引出矛盾
进入正式课堂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所要学习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思考:全球气候是在变暖、变冷?创建出本节课堂的话题,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影视资料和图表资料),学生在观赏和阅读资料的同时整理自己的观点、发表看法,大多数学生毫无疑问地会赞成全球变暖的观点,但肯定有学生持相反的观点,这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出现,使得所要学习的内容出现“争议”,这个“争议”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息息相关。学生在依据所提供的资料,用地理思维进行思考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采用合乎逻辑的推理方式,而不是根据主观臆断,盲目地下定结论。
二、围绕争议,展开讨论
围绕“变暖”和“变冷”的争议,学生根据自身的原有认知会形成两组,同时展开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讨论,并指导他们整理出能够支撑本组观点的“证据”,使组间进行有依据的辩论;同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各方所提供的材料仅供参考和借鉴并非结论,若是认为不妥尽可进行反驳,但要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证实和认真思考,不可盲目随从,同时所提供的材料要能够反映各组独到的见解。其讨论主要围绕变暖和变冷的两个表现——冷暖和干湿,而其中更为明显的是冷暖的变化,以及在20亿年来地球气候在各阶段的变化特点。在这里学生并没有只停留在课本上所呈现出的变暖的描述,对变冷也是争论不休,主要表现为结合对“证据”的看法和自身的感受来发表自己的言论。
三、梳理观点,辨析答案
通过课堂情境下对材料的分析,证据的整理以及观点的讨论交流,师生一起对两组答案进行梳理和辨析,归纳出符合地理原理的、有逻辑的结论——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变冷?严谨的观点一般不会直接认为是气候变暖或变冷,准确说是全球气候异常。而这个“异”究竟是体现在“变暖”还是“变冷”上面?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个观点,也不能对哪个观点拍手称赞,而应该从地理的角度客观、正确地去表述。通过整理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由于工业化的大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地球表面的气温不断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冷的观点除了对气候异常年份的研究外,许多地理气候专家也曾发表言论称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且开始逐步变冷,近些年来北半球的寒冷只是变冷的一个开端,可能会持续二十到三十年之久。在此,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分析气温的变化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进行比较和分析,而不是没有尺度地混为一团。
四、回归课本,得出结论
通过讨论和辨析,结合课本内容与探讨结果,师生可以一起整理归纳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规律:①在地质历史时期,全球的气候一直处于一种波动的变化中,且冷暖干湿不断地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也各不相同;到了近现代,全球的平均气温不断升高。②一方面,大尺度气候变化是分析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依据;另一方面,小尺度的气候变化可以反映出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更多细节。③虽然区域性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保持一致,但其变化要比后者复杂很多。并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全球气候处于不断的波动变化之中,变暖或者变冷要放在特定的尺度和背景下来探讨,而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则呈现出变暖的趋势。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总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提出疑问: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人类是否束手无策?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尊重并适应自然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观和全球观。
矛盾式问题情境的设置以学生讨论为课堂主体,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以争议的出现和矛盾的解决为主轴,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发散思维为主线,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兴趣。此外,在这种问题情境下,教师还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并用新颖的情境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实例教学来达到:第一,让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领悟地理教学中所蕴含的原理,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解释身边的实例和原理;第二,地理学科跨学科的特性以及学生由此而产生的困惑和不解,在“矛盾式”问题情境中都会随着争议的剖析迎刃而解;第三,在具体情境中来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全球的气候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第四,地理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关联性强的学科,这种特性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发散性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而“矛盾式”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所呈现的情境中大胆想象。在激烈的讨论中,思维可以得到无限地扩展与延伸,从而使情境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黄舒涵,蒋惠琴.论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辩证统一[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1-126.
[2] 马莉莉.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J].环境教育,2008,(9):27-28.
(编辑:张 婕)endprint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