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8-0050-02
提到创新能力,人们习惯于将它与发明创造相等同,将其与“神童”“天才”化等号。这种认识的直接恶果就是我们许多人都以为自己是凡人,没有什么创新能力,以致抑制了自己的创造力的激发和施展。因此要想有效地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打破神秘感,师生都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即“创新力,人皆有之”。
一个人能否有所创造,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取决于他有无创新意识,取决于他的创新意识是否强烈。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有创新意识,就一定会有所发现,事实也正是如此,将电脑与手机一组合,便有了平板电脑;将商店的柜台撤去,放到网上,便有了淘宝。数学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能力、使用数学符号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所以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扎实的“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创新能力的源泉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主动,记忆才会深刻,就会给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注意突出数学应用,把教学知识跟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挂起钩来,介绍数学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有关教材,提出学以致用的启发性趣题,如你会画国旗上的五角星吗?屋梁为什么是三角形的?时时使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数学有实际应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学习小组,调动参与意识
为了改变传统的、封闭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在授课班级组建“讨论学习小组”。全班分成若干组,小组的任务是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自编与解答一些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中心内容,并参与学生的讨论,达到既能高效讨论,又能检查督促,随时了解学生疑难,及时反馈解惑,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气氛,学生间可以取长补短,增强了训练学生的探讨、思维方法;增加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实验操作,自己动脑动手的机会;强化了重点、难点,促进了教师的及时点拨、解惑,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完整、更深刻。
三、加强变式训练,拓宽解题思路
用变式训练进行习题教学的做法,改变了照本宣科,学生只作模仿练习的常规,而是让学生自己先看例题,找出解题依据,进一步交流、总结一题多解的方法,或将原题设与结论适当作某些增减或变式得到新题目,让学生联想、对比与综合思考,发表见解,允许争议,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去议论,以求得对解这一题的深思熟慮。
例:如图1,AD∥BC,AD=CB,AB=DC,求证△ADC≌△ABC。
(1) (2)
变化 将△ABC 沿AC 线向右平移到图2中△EBC位置
变式1:已知AD∥BC,AD =CB AE =CF,求证△ADF ≌△EBC。
进一步在变式1基础上再作辅助线,得变式2:如图3,连接DE 、FB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本题可证几组全等三角形?
(2)DE与FB 的关系如何?(DE∥AB 且 DE =AB )。
再连接DC与AB,DC与AB的关系如何?(DC = AB且DC∥AB)。可得几组全等三角形?通过对课本上一个基本例题的变式,学生的证明思路更开阔了。
通过这样变式训练,让学生发现解题方法与规律,并对全等三角形理解更透彻了。
四、参与反馈,发挥信息效应
作业批改是检查学习效果的直接途径。对于作业批改,贵在及时,为此可采取面批面改,学生对照标准解答作“自我检查、互相检查”的办法。也可采取教师批改组长的,组长批改组员的方法。总之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对于多数学生掌握不好的内容,在下一节课上,就应先解决前面的问题。学生参与作业批改,他们自己在对照、探索、争论中纠正错误,这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立体交叉信息,加大信息通量都有很大好处。教师通过多渠道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这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因材施教都有重大意义,并可及时进行补救与评价。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强化素质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完善、深化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更好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 陈 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