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现华
宏观经济在逐步好转,百货零售行业的回暖就具有更大的确定性。
虽然半年报还未披露完毕,但零售百货业的改善已经跃然纸上。
截至8月28日,零售百货行业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披露2017年半年报,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行业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零售百货行业的回暖,既有宏观经济回稳带来的消费信心提升,也有新零售模式下带来的价值重估。然而,行业的回暖并不是全体公司业绩的集体好转,龙头的表现更值得关注,这种回暖也源于百货业态自主调整,对消费者体验的深入理解和盈利模式创新是传统零售百货实体在新零售时代需要专注的事情,“二房东”的盈利模式时代已经过去了。
零售百货回暖
2017年上半年,王府井(600859.SH)实现营收128.06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9亿元,同比增长了23.17%。
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增速都创下了王府井2012年以来半年报的最好水平。在此之前,公司2014-2016年的半年報营收增速连续下跌,2016年上半年3.4亿元的归属净利润也是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因此,可以说2017年上半年王府井打了一个“翻身仗”。实际上,分季度来看,王府井的收入从2016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好转,而营业利润的增速也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转正。
扣除收购并表因素影响后,王府井的盈利仍取得了明显的增长。
2017年3月18日,王府井宣布以51.23亿元收购贝尔蒙特香港有限公司(下称“贝尔蒙特”),该公司已在北京、厦门等地开设了10家连锁百货和2家奥特莱斯,经营面积达到28.6万平方米。
4月7日,收购贝尔蒙特一事宣告完成。2017年上半年,贝尔蒙特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公司2016年全年净利润才2.38亿元。在扣除并购影响后,王府井的净利润增速仍然达到了14.84%。线下消费回暖带来的业绩回升,在王府井的净利润上有着明显的显现。
与王府井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回暖不同,重庆百货(600729.SH)的收入并未有好转,但公司的盈利水平却大幅提高。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69.05亿元,同比下降了6.77%;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却上涨了22.11%。
收入下降、净利润增长的原因在于重庆百货“筹划”良久的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金融”)终于开始贡献利润。
马上金融是重庆百货联合重庆银行、阳光财险等多家股东合资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中重庆百货持股31.58%,2017年8月增资后下降至30.62%,不过仍为第一大股东。2016年年报显示,重庆百货对马上金融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为281万元,按照持股比例,马上金融全年归属净利润不到900万元。
2017年,马上金融进入了收获期。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2.66亿元,净利润1.34亿元。重庆百货的消费者也正是马上金融的客户对象,两者的互相结合为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带来了稳定的客户源。
低效门店主动收缩调整和马上金融开始贡献投资收益是重庆百货在收入下滑时,利润还能改善的主要原因。
和上述两家公司不同,鄂武商A(000501.SZ)则是完全依靠自身实现了业绩的高增长。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88.51亿元,同比增长了3.0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9亿元,同比增长了27.82%。这也是3年来公司上半年的最佳表现。
海通证券指出,公司上半年在收入略增的情况下,净利润取得良好增长,主要得益于激励改善下的经营增效,体现为费用率下降;上半年,鄂武商A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减少了6343万元、2622万元和2693万元,鄂武商A上半年12.62%的期间费用率创下了公司近年来的历史新低。
王府井和重庆百货上半年的业绩只是行业整体回暖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经历了长期的阵痛后,百货零售行业正迎来难得的复苏期。
根据Wind统计,截至8月28日,在申万商业贸易一级行业的近百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60家公司披露了半年报。其中,有22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而2016年半年报有60家上市公司的营收下降。也就是说,即使剩余30余家商贸公司同比收入全部下降,行业的表现也要优于上年同期。
净利润的表现要比收入更为优秀。根据Wind统计,已经披露半年报的60家商贸公司中,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不足20家,而2016年上半年有50余家净利润同比下滑。因此,行业的净利润好转也已经成为事实。
一个行业的回暖,要么是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么就是行业内部出现了喜人的改变,那么零售百货行业有哪些利好呢?
基本面改善
宏观改善是百货业业绩改善的基础。从统计局公布的国内GDP增速来看,经济确实在回暖。2016年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7%和6.8%,2017年前两个季度都达到了6.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是直接体现零售百货业冷暖的指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
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3.1%,增速相比上年同期提升了6.3个百分点。
商务部则提供了更大的监测范围。商务部介绍,2017年上半年,中国2300家典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4.7%,环比加快1.2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7.6%和6.6%,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7.8个和14.3个百分点,回暖态势凸显。2016年下半年以来,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情况明显好转,实体零售出现结构性回暖迹象。endprint
日前,埃森哲发布一份调查报告,调研显示,在95后人群的购物途径中,实体门店购物排在第二位,并且在门店购物时非常看重数字化体验。零售百货业越来越受到资本的关注,或许也与年轻人的关注有关。
打着“新零售”的旗号,众多线上电商企业纷纷涉水线下实体门店。阿里巴巴在入股传统零售商的同时,还孵化了盒马生鲜等新零售生态。京东在入股永辉超市的同时,也在线下开设了京东之家和京东专卖店,线上电商落户线下竟成了当下最热门的风口。
当以京东、天猫为首的线上零售商纷纷入股线下企业,甚至直接开设线下实体店的时候,这或许说明,线下实体店的价值被忽视了,或者说被低估了。
宏观基本面回暖,资本竞相追逐,零售业迎来了新时代,那么在百货零售公司走出盈利增速的泥淖之后,这种行业性的趋势是否能持续还是昙花一现呢?
回暖持续?
对于零售百货业的回暖能否持续,银河证券相对乐观。
银河证券指出,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虽然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上升,经济形势有所回暖;而全国社消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平稳,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消费者信心指数触底回升,居民消费意愿稳步提升,未来消费增长潜力依旧可期。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升级是银河证券看好零售百货的重要因素。报告指出,三四线城市人口、产业回流,居民收入已迈过6000美元拐点,消费人群与场景结构性换档,消费品由必需品向可选品切换,消费升级趋势已充分显现。
因此,虽然当前百货业出现关店、停业等困难局面,但这没有改变百货这一传统业态继续长期存在的价值。在政策的支持下,传统百货公司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特色布局新零售,借助电商企业的优势,使实体百货焕发新的活力。
川财证券年初的调研指出,百货零售体营收增长基本都是由客单价上涨带动,一是百货通过业态调整,去除销售重心在线上的中低端品牌,并加入中高端品牌,净单价提高;二是商场积极组织关联营销活动,提高购买连带率。
线上挤压并不是线下零售萧条的最主要因素,三公消费、经济下行以及百货自身业态落后才是近年来百貨疲软的根本原因。因此,百货业态自主调整是出现回暖迹象的根本原因。川财证券指出,百货营收出现拐点并非都是因为消费者主动回流,复苏趋势确认尚需观望。
宏观经济的回暖已经被证实,零售百货业的好转也正在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每一家企业都将分享回暖的果实,只有那些适应时代变化,积极应对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