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芳
共同体课堂中的观察员不再仅仅是拿着记录本迅速记录教学环节的“机器”,而是重点针对某一组学习共同体,进行深度观察,充分捕捉学生们在协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便改进课堂教学。
观察学生学习的发生过程
1.观察学习的真过程
学习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多种方式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过程。因此,跟书本对话、跟同伴对话、跟生活对话,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复习统计表—观察条形统计图—学生汇报发现结果—动手画新的条形统计图。结束后,教师们发现在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任务的挑战性不强,这就导致学生触摸不到真正的学习过程。于是,我和组里的教师又设计了不同的方案,课堂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这节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的任务中来。首先,出示前期学生们调研的“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社团统计表”,随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数据除了用统计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还可以用哪些形式呢?”学生们纷纷提到了统计图,然后教师布置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尝试将这些数据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请你来当小小数据分析师,试着画一画吧!”于是,学生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知道怎么画的,就赶紧动手画起来;还不清楚怎么操作的,就打开书先自学;自学过后还不明白的,就向同伴咨询……就这样,真实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2.观察同伴的真互助
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当教师让学生结合条形统计图的观察情况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时,观察员观察到,小然和小博自始至终没有什么交流,小然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小博,而小博似听非听,还用手捂着自己的答案,不让对方看到。可见,他们两个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交流和互助。
怎样才能让学生实现真互助呢?第二天,我在班里做了一个调研,主题是“我眼中的同伴”。我特意翻阅了这组同伴的情况,发现他们两个还是愿意结成共同体的小伙伴的。只不过由于刚刚组合在一起,彼此不熟悉,所以不敢去主动交流。调研后,我和学生探讨怎样才能做到同伴在学习上的真互助。学生梳理出几种交流方式——“这是我的想法,不知道有没有道理”“我是这样想的,你看可以吗”“你说说,我听听”等。在此基础上,我特别提醒:如果伙伴说得有道理,要及时称赞;当伙伴的想法不对时,不要急于反驳,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想,直到梳理出正确的思路。”我还常常鼓励学生,要直言自己的不懂,敢于向同伴发问,直到明白为止。
观察学生交流的有效倾听
学习共同体的另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认真倾听”。听什么,怎么听,都是在为同伴互教互学奠定基础,没有有效的倾听,课堂上就不会有深入的交流。“倾听”既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也是学生课堂上最主要的学习途径。
课上,学生自学后,对于数对的记录形式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有许多疑惑。例如,小金鱼在第1列第1行,用数对表示就是(1,1),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加括号的问题。四年前,学生们也在课堂上质疑了这一点,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认真思考处理方式,只用一句话就解决了——“这是数学习惯,约定俗成的!”当时觉得这个问题不属于核心概念范畴,没有必要详细解释。而现在站在共同体的角度再次审视这个问题,感觉就不一样了。于是,我再次将自己置身于观察员的角色,聚焦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數对的记录形式为什么要加括号?接着,我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小雨说:“数学是严谨的学科,所以要加上括号!”他关注的是这样做对不对。小元说:“这就像我们做填空题一样,填空题不就是用括号的吗?”他关注的是做题习惯。小祚说:“我知道了,写括号就不用写字了,括号代替了第几列、第几行,更简单了。”他关注的是数学的简洁性。小然听到后表示认同:“我同意你的看法,既然是为了简单,那不写括号应该更简单啊!我还有新的发现,请大家看这个格子图,确定李林位置的时候,不仅标出他的名字,还用一个点表示。带上括号,标出列与行,就说明了这个点的位置是什么。只说列不说行,不能确定李林的位置;只说行不说列,也不能确定位置,列、行不能分开,缺一不可,所以用括号括起来。”这样,她把括号的作用解释出来了。听了她的讲解,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听着学生们的“唇枪舌战”,我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共同体课堂吗?通过倾听,课堂上知识的串联慢慢形成并得以持续,学生在相互倾听中建立起了同伴的学习关系,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体学习的精彩之处也恰在于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