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伟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段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教学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根据“课标”的具体要求,在备课授课时我精心挖掘教材,但是在语文的识字教学中,一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首先,识字量大。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15~20个字要求学生会认,其中有7个左右会写,这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局限,没有经历自主识字的过程,所以每节课一下子接受这么大的知识容量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困难。
其次,课文篇幅长,教学时间有限。在每篇课文规定的2课时内,还要兼顾到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往往因用时过长而落下进度。为了赶进度,学生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逐渐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
我把以上两种现象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分析、摸索,找到了一定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增强。现把我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仅供同行们参考。
在朗读中识字,使字在学生面前反复再现,既完成朗读任务,又巩固识字效果,一举两得。
比如,在教学《秋天到了》一课时,课后有这样几个生字要求学生会认(秋、到、凉、红、收、季、气、飞、人、田、丰、节),其中“丰收”“季节”可以组成词语,“秋、到”在题目中显现,“红、气、人、田、风”可以和熟字组成词语。在教学时我先用谈话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知道,在不知不觉中,秋天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组织学生把题目齐读两遍。接着在学生自读中圈画生字,借助拼音把它们读正确。学生和字朋友第一次见了面,在此基础上,我用课件出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给它们点点名。在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中学生进一步和生字熟悉起来。接着,我又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把生字词送到句子乐园中,你们还认得吗?”在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发现已经有大部分学生读得很准确了。最后我又说:“生字娃娃从家里跑出来很久了,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回到它们的家——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这样在读文中学生不仅把生字读得很准确,而且课文也能读得很流利。要下课时,学生都对课文达到了熟能成诵的程度,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加大课外阅读量。
生活中的汉字无处不在。从学生一入学开始,我便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来往路上的标牌,横额,店名及食品、日用品等外包装袋上的生字,如果有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记下来问老师、问同学、问父母等。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我和学生交流,在他们的质疑问难中,在他们收获的愉悦中,我把“识字大王、识字小能手”这样的桂冠授予学生,激励他们课外识字的热情。
除此以外,我还把阅读课外读物作为每天必留的一项作业。学生看的多是注音版的教材,这样不会的字他们可以通过拼音自己读出。他们一有空就拿起书来读。班里有一个叫小倩的小女孩,非常爱读书,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认识许多字,积累了大量的成语,我把她树立成识字学习的榜样,在她的感召下班里其他的“倩倩”多了起来。在学习课文中,学习生字所用的时间也大大减少,提高了学习效率。
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字理教学。
在识字的过程中,我用的最多,而且感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灵活运用中国汉字造字法。一年级初期,有些象形字我便利用字理识字法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联想法。如教学“鸟、兔”等字时,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个字中的笔画都分别是小动物身上的哪个部位,在想象中学生立体地记住了生字。
实践法。在教师解析字理后模仿教师的演示动作,如“爪”字,教师用手心向下的手掌进行演示,其后让学生都伸出自己的手掌,观察寻找其与“爪”在形状上的共同点。
推理法。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一”表示少,用“三”表示多的思想方法,照此推理下来,学会了“人”就可知道“众”的形意关系,学会了“木”就可知“森”的形意关系。
猜谜法。如“秋”字:“左边绿,右边红,绿的喜雨,红的喜风,喜风的怕雨,喜雨的怕虫。”再如“日”字:“画时圆,写时方,冬天短,夏天长。”
口诀法。在教学合体字时,根据字的组成特点引导学生编排口诀记忆。比如“木子李,口天吴,弓长张,七刀切,八刀分,火考烤”等。
这样教给学生识字和记字的要领,怎还会愁他们不认识更多的字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地知道,识字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我希望通过对识字教学方法的实践,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真正和生字交上朋友,让识字为阅读和写作铺路架桥。
(作者单位:泰来县汤池镇中心小学)
编辑/赵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