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米之上救或不救?

2017-09-08 23:30小邦那木错
户外探险 2017年9期
关键词:巴蒂尔巴登山者

小邦++那木错

2017年的珠峰攀登季,发生了一件海拔8000米以上的成功救援案例。

5月21日,巴基斯坦登山者巴蒂(Abdul Jabbar Bhatti)和他的夏尔巴向导桑吉(Sange Sherpa)在登顶珠峰成功之后的下撤途中,在海拔8600米他们因为氧气耗尽和身体状况的急剧恶化而陷入了昏迷状。幸运的是,因为几家登山公司联合开展救援,两人最终得以获救。

参与救援的其中一家探险公司在他们公众号陈述了施救的大概情况:“2017年5月21日午夜12点,在经过5个小时的行进后,先头部队接近南峰(8700米),其余队员都通过了阳台区(Balcony,8400米),在南峰,该登山队发现一名登山者和他的夏尔巴向导氧气已经耗尽,可能伴有冻伤的情形,情况非常危急。为发扬人道主义救助精神,给予了这名攀登者及其夏尔巴一瓶氧气,并联系了其负责公司尽快展开救援。两个半小时后,我们的先头部队在登顶珠峰后回到南峰,发现他们仍然在原处……再次通知其负责公司无果后,我们的夏尔巴向导们决定先行展开救援,并将这两名登山者成功护送至了南坳四号营地。在救援开始后,另一位登山者也加入了救援,他们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在绝命海拔之上,通过多个小时,进行了人类登山史上少见的成功的8000米救援。两条生命因他们而活了下来。”

按理说,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好事,却在登山界内外引发了一场热议。

在国内外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不乏这样的言辞:“他们被扔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禁区,无数登山者从旁经过,却没有人停下来伸出援手,有的人无视他们的求救声,有的人以为他们已经死了。”

国内传播最为广泛的一篇文章来自自媒体公众号“假装在纽约”,标题叫作《8000米以上是道德的边界吗?》,作者主要收集了国外问答网站Quora上关于“为什么人们要批判那些在珠峰上未对大卫·夏普(David Sharp)施救的登山者?他们本该怎么做?”引发的热议,话题背景是2006年5月,英国登山家大卫·夏普在珠峰海拔8534米的地方昏死,当时至少有40多人从他身边经过,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救他。消息传出来以后,那些见死不救的人受到了社会的道德拷问,其中最严厉的指责来自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希拉里爵士(Edmund Hillary)。

“假装在纽约”那篇文章中收集到的案例、引用的观点以及作者自己试图表达的论点,与当今登山界广泛被认可和接纳的登山规则是相符的。“登山途中看到别人遇险,要不要放弃自己的登山计划、乃至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们?这个问题,无法简单地以个人选择来回避,因为事关道德和良心。可是道德和良心是有边界的。在正常的情况下,看到别人遇到危险和困境无动于衷的人,无疑是冷漠冷血的铁石心肠,以道德之名对他们进行谴责天经地义。可是,在珠峰上遇到昏倒的登山者见死不救,和在马路边上看到出了车祸的路人见死不救,根本不是一回事。”

至于8000米是不是道德的边界,我们也认为只有攀登过高海拔山峰的人才会懂,正如作者所写:“有人批评这些经过巴蒂和桑吉而没有施救的人,是冷漠、冷血、无动于衷。这么说的人,一定是对登山运动的残酷性没有丝毫了解,才会做出这么简单粗暴的价值评判。”

最后,导致舆论一边倒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在攀登到珠峰8400米时,天气突变,桑吉夏尔巴认为天气和巴蒂的身体状况都不适宜登顶,建议放弃,但巴蒂却坚持要登顶。巴蒂回到巴基斯坦以后被当成国家英雄受到全民礼赞,而才19岁的桑吉夏尔巴却因为严重冻伤很可能要截掉双手。

我们看到这篇文章的留言栏里有上百条评论,都在讨论路过的登山者该不该施以援手、年轻的桑吉夏尔巴多么可怜无辜、登山者巴蒂多么自私等等,忽略了在这个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救援人员。首先发现这对登山者处境危险并留下氧气瓶、联系救援的是与这两人不相干的参与救援的探险公司,他们不直接对这两名客户负责,一切的行动都是出于人道主义的精神,还有之后加入救援行动的登山者也是如此。因此,与其费心去争执“8000米以上的道德边界在哪里”,不如冷静下来探讨高海拔救援的可能性。

观点集锦( 部分评论来自《8000米以上是道德的边界吗?》网友留言)

小邦:这次救援能成功,个人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21日晚的冲顶日,天气非常好,应该是整个攀登窗口期天气最好的一天,从当晚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000米以上都是晴朗无风,这无疑对登山者来说是完美的机遇。第二,参与救援的夏尔巴,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夏尔巴,而且当时他们的客户状态也很好,在安顿好客户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夏尔巴才开始展开救援。另外,这支队伍也因准备了充足的备用氧气,甚至有备用的夏尔巴协作,才有条件在保障自己队伍安全的同时,对其他遇险者施救。

张梁: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施救。因为在高海拔极限环境下人的求生本能会放大。作为高山向导和协作,救助队员是职责所在,但队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大抵是出于人性本善,要从技术角度说怎么去施救,一般人没经过培训的话也是有心无力的。我认为一个登山者在8000米以上起码要会判断当时的情况,理智攀登,安全第一。在很多次冲顶关口我选择了放弃,是我能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Vampire:在这个事件中,对不救援的路人提出道德批判的,应该是从来没有过高海拔攀登的经验,我们不说8000米,就按入门级雪山6000米来算,一般是凌晨3点起来,从冲锋营地出发,顶着稀薄氧气里成倍的体力消耗,甚至是高反,攀登数个甚至是十数个小时登顶,下撤时兴奋劲一过,全身脱力,多少人在可能的区域是屁降下来的?多少人是高山向导连背带拖弄下来的?再加上那一身臃肿的高山羽绒和硬壳衣裤,有几个人还有能力去救援别人?7000米、8000米级的山峰更是如此。有句话说,8000米以上,你的身体一直在慢慢死去,所以必须在死透之前登顶下撤。在自己喘两分钟也只能走十米的死亡地带,怎么救人?更不要提顶峰附近大部分是技术路段,要路绳,要下降器,要冰镐,才能保证自己往下挪。这次救人的是英雄,是强者,我们崇拜他们,赞美他们,但是在那样的地方,没有任何道德标准会要求你必须去救人。

未知:任何的企图心,任何征服感荣誉感,都不应该凌驾于基本人道。救人一命,难道不比登上山巅更有价值?

Lynn:经常坐飞机的人都知道氧气面罩原则,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是这么告知乘客的,请先自己戴好面罩,再帮助有需要的人。自己如果都是泥菩萨过河,无异于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你让他去见义勇为救助溺水者。这是怎样的道德绑架?你只有确信保护好了自己,才有可能帮助别人。

钟小群:看到巴基斯坦人和桑吉各自的结果才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任性的接受掌声,而尽责的承受眼泪。

Triomf: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高海拔登山,你不会体验到寸步难行的艰辛和绝望,不会理解准备数年却要近在咫尺的放弃和挣扎。那么你请不要轻言登山者是沽名钓誉,不要置身事外地评判他们见死不救。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对户外对登山者的误解。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Youngzki: 记得新闻也报道过登上珠峰的香港女登山家,同样是见死不救的问题,她答得很直接——各人都有一把标尺,没必要去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爭论不休。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救不救,都是情理两难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真正的答案。比起8000米下大多数的伪善者,相信这些登山者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J@Q:个人认为,当做出选择登山之时,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上天,无论怎样的结果都是必然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蒂尔巴登山者
巴蒂 第二次离别
“小老外”巴蒂
诱惑
诱惑
诱惑
攀登世界之巅
对称雪花
寻找正宗的“不列颠”咖喱
有多少只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