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遴选标准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7-09-08 14:27李芹张婉婉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标准

李芹+张婉婉

【摘 要】近年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随着世界各国(地区)或组织核心素养体系的制定,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正式颁布。本文主要从政策导向、国际经验、国内现状的角度来分析我国所遴选的六大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遴选;标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009-03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总体框架,其具体内容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如图1),并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如图2)。

依据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解读,其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我国学生发展六大素养来看,“素养”一词并不等于单一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概念,而是知识、技能、态度与等个体特质在相关工作领域彼此作用的结果,体现为可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体经验的整合(如图3)。而毋庸置疑,核心素养必然是学生发展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那么如何确定和选择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哪些标准和准则來遴选核心素养呢?本文主要从政策指导 、国际背景与国内现状等角度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制定。

一、“立德树人”——研制核心素养体系的导向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根本价值,意味着我国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思考“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立德树人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发展有了明确的指向。不可否认,在我们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片面的教育观念,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把握教育“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并以此为导向选择学生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对于扭转当前教育不当观念、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回归教育“育人”本质。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看,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是教育学生应“立”的德,而我们要“树”的是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意识的人。

二、国际经验——选择核心素养的参考

虽然我国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近几年的事情,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早已提出适用于本国或相关地区(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本文简单介绍OECD、欧盟与美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其他的见表1)。

OECD(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核心素养框架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完整的人,同时注重个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和“能自主地行动”三个类别,其内在逻辑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关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如图4)。

欧盟以追求终身学习为价值取向提出了八大素养:(1)母语交际;(2)外语交际;(3)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4)数字素养;(5)学会学习;(6)社会与公民素养;(7)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8)文化意识和表达。并且每一素养又从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描述。

美国核心素养框架主要指向的是在以后工作及生活中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及专业智能,为其适应以后社会发展做准备。基于此,美国P21项目提出了完备的“21世纪学习框架”。该框架由两部分组成:(1)核心学科与21世纪主题;(2)21世纪技能。并设立一系列的支持系统来保障“21世纪学习框架”的实施,包括“21世纪标准”“对21世纪核心素养的评价”“21世纪课程与教学”“21世纪专业发展” 与 “21世纪学习环境”相互联合的五个方面(如图5)。此外,UNESCO、日本、新加坡、新西兰、芬兰等国家、地区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现状和需要的核心素养框架。

从这些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中,我们可以取世界各国一致重视的素养指标作为参考,并结合我国实际需要厘定我国的核心素养。那么世界各国或地区对人们所需的核心素养达成了哪些共识?荷兰学者沃格特(Joke Voigt)等人在对世界上著名的八个核心素养框架做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以后,得出以下结论:(1)所有框架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是:交往,协作,信息通信技术素养,社会和(或)文化技能、公民素养;(2)大多数框架倡导的核心素养是: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或生产性(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研制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基本上与各国所厘定的框架一致:社会责任强调了人对自我、他人应具有的规范,也突出了人对社会、自然所应有的责任和意识;信息意识反映了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人文基础、理性思维强调了人应具有的文化技能;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则凸显了公民素养,这些都是世界各国所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我国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往强调得不够。“社会责任”这一指标在我国的核心素养中更多的解读为人对于自我及他人所应有的行为规范,及对自然社会的服务和公民意识,而对于协作、交往能力基本没有表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协作无论是在学生学习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是很重要的一面,不可轻易忽略。其次,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的核心素养过于突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体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两个指标上。

三、立足国情——厘定核心素养的依据

要厘定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外丰富及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只能作为外部的参考,绝不可全盘吸收,最终还是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教育实践来定,取人之长,为我所用。我国教育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批判质疑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身体素质滑坡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解读与具体化,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综合素养,它的提出让素质教育有了可操作的内容与载体。所以针对于此,合理遴选和界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显得极为重要。endprint

从我国颁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看,除了我们在上文提到的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地区)或组织所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外,其他一些方面则主要是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来选择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素养,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学生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能力,且创新能力较弱的教育现状提出的,强调重视学生的劳动意识,加强实践活动锻炼;强调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使知识活学活用。针对当前教育重智轻育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责任担当,倡导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促進其道德水平及素质提升;倡导培育具有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的人,以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心胸来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同样的,在我国当前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知识授受的方式依然是教学主要模式,学生缺乏思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并且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影响。对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健康生活和自主发展的素养,引导学生注重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自我监督和管理的能力,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综合来看,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相对应,并且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治学、修身、济世相呼应,体现了我国独有的特征和需求。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1-3.

[2] 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 [R]. 2005:5.

[3] European Commission.2005.On Key Competenc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Proposal for a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Brussels: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4]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ning[EB/OL].[2013-09-28].http://www.p21.org/about-us/p21-framework.

[5]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 2016,45(4):10-24.

(编辑:张 婕)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核心素养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人必其自爱
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党员标准是什么?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女汉子的新标准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优化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