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启文
(安徽大学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妇女收入影响其生育意愿吗?
——基于川、皖、鲁农村地区实证分析
马启文
(安徽大学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生育政策的改变,生育意愿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基于在川、皖、鲁地区的土地确权过程中得到的 1624 份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村地区妇女收入是否影响生育意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收入来源方面,相对于务农收入妇女,在外务工妇女的生育意愿更高。第二,对于务工妇女而言,妇女收入与生育意愿呈倒 U 型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收入与生育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达到顶峰之后,收入与生育意愿呈负相关关系。第三,学历、健康状况、是否为低保户对妇女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为使二胎政策有效,优化人口结构,一需要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二是要建立并优化农业地区生育保险机制。
农村地区;生育意愿;收入
近几年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劳动力资源的减少,我国开始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2011年开始逐步推行“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二孩”政策;随着2015年10月第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启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这就意味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一对夫妇可以合法的生育两个孩子。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对于人口生育以及国家未来的人力资本形成至关重要。农村地区作为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基地,二胎政策对于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值得被认真关注。本文通过对皖、川、鲁三省的调查数据,旨在研究农村地区家庭收入对于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
家庭收入对于妇女生育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亦有所区别。
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收入的增长,妇女的生育意愿是下降的[1-3]。相对于未就业妇女而言,就业妇女收入相对更多,但相应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同时参与就业会带来更多的家庭收入,伴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也在逐步增加。从而家庭会从追求孩子的数量转而追求孩子的质量,更重视孩子的培养。因此生育意愿将会继续降低。
另有观点认为收入效应跟妇女生育意愿呈正相关效应[4,5]。通过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城市居民中家庭收入较高者理想子女数大多为二孩,妇女生育二孩意愿更高,且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
还有观点指出,妇女的收入并不影响生育意愿[6-8]。此种观点认为在生育孩子的影响机制中,家庭住房、丈夫的收入水平对妻子的生育意愿有重要的影响。妇女工资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受教育水平影响妇女工资的同时也决定了生育意愿。
上述相关研究都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收入如何影响妇女生育意愿做出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也为本文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仍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上述文献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表达主观意愿的数据,较少考虑客观存在的子女数目;其次,其研究对象一般集中在特定地域,较少涉及不同地区的对比研究。基于此,本文使用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的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子女数目的数据,进而利用客观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次,本文使用的数据横跨中、东、西部相关各省,通过对比更能反映客观事实。本文由五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第二部分为相关假说的提出;第三部分为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第四部分为模型选择、回归结果及其解释;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启示。
(一)收入来源与妇女生育意愿
由于城乡二元化体系长期存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现阶段,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从事非农劳动的情况较为普遍。由此,笔者将收入来源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两部分。其中,由于从事的非农劳动的劳动者中,外出务工者占了绝大多数,因此非农收入主要分析妇女外出务工收入会更具有代表性。收入来源的不同对妇女生育意愿可能会产生不同影响。尤丹珍、郑真真指出[9],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妇女外出务工行为确实能减少妇女的理想孩子数。一般而言,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的妇女在家时间相对较长,而非农收入的妇女在家时间相对较短。在家时间长的妇女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照顾孩子,而在家时间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到妇女的生育意愿。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收入来源的不同会影响妇女生育意愿,其中,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的妇女生育意愿更强。
(二)收入多少与妇女生育意愿
收入的不同对于生育意愿会有不同的影响。考虑到机会成本问题,收入越高的妇女生育意愿越低。生育行为是耗时相对较长的一项行为,并且此行为的时间支出相对缺乏弹性。因此相对于低收入妇女而言,高收入妇女在生育行为进行时需要付出更大的机会成本。不少相关研究,得出结论也与之相符。陈字、邓昌荣提出收入的提高使时间成本提高[10],而抚养子女的时间支出较缺乏弹性,于是收入与生育意愿负向相关。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二:妇女收入的多少影响妇女生育意愿,其中,收入越高的妇女生育意愿越低。
(三)其他变量与妇女生育意愿
影响妇女生育意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妇女本人的年龄、学历、健康状况、所在地区等等。陈卫、靳永爱通过研究得出[11],随着初婚年龄的上升,理想子女数和实际生育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实际生育数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更大。并且随着学历的提高,理想子女数和实际生育数同样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实际生育数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比理想子女数大。同时还指出,相对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生育行为高于生育意愿的概率更大。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妇女的学历、健康状况等其他变量不同会对妇女的生育意愿产生不同影响。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全国妇联组织的川、皖、鲁地区土地确权过程中妇女地位的调查,于2015年7月在三地通过发放并填写的问卷的形式所得。此次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法,共获取调查问卷1 624份,其中安徽地区问卷573份,山东地区问卷251份,四川地区问卷800份。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通过统计描述,我们可以得出样本有以下特征:第一,农村家庭中妇女在外务工的人数相对较少,更多是丈夫在外务工。其中丈夫外出务工的比例达到63.49%,而妇女外出务工比例仅为27.21%。第二,被调查妇女学历普遍偏低。在1624份数据中,妇女的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与初中,总数达到了79.31%。其中以初中学历最为普遍,达到了47.54%,而大学及以上学历仅占0.92%。第三,这些家庭较少进行土地流转。数据显示,仅有15.52%的被调查者家庭把土地流转给了别人,9.48%的被调查者家庭租赁了别人的土地。这一数据说明,选择进行农业生产的家庭相对较多。第四,被调查妇女的身体状况,以及家庭条件都较好。其中有91.62%的被调查者选择身体状况非常好、较好或一般。并且仅有8.13%的家庭是低保户。
(二)变量定义与描述
本文的解释变量是调查对象的生育意愿,关键解释变量是妇女是否在外务工以及收入多少。为了更全面地探究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就在调查对象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两方面选取了相关变量。个人特征包括学历、户口是否在婆家、健康状况以及所在地区等。家庭特征包括丈夫是否在外务工、家庭是否是低保户、是否把土地流转给别人以及是否租赁了别人的土地等。
具体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定义
(一)模型选择
采用哪种指标去衡量被调查对象的生育意愿对于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在相关文献中,有直接使用家庭结构进行考量的,也有通过妇女的个人特征进行衡量的。由于被解释变量为具体数值,所以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了考察收入来源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因此构建方程(1)如下:
Child_ni=C1+αSource_ni+Ziγ′+ui
(1)
为了进一步考察收入多少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因此构建方程(2)如下:
Child_nj=C2+βIncome_nj+Zjη′+uj
(2)
其中Child_ni表示被调查妇女家庭客观存在的子女数,C1、C2表示常数项,Source_ni表示被调查妇女的收入来源,Income_nj表示被调查妇女收入多少,Zi表示其他变量,包括个人特征:学历、户口是否在婆家、健康状况以及所在地区等;家庭特征:丈夫是否在外务工、家庭是否是低保户、是否把土地流转给别人以及是否租赁了别人的土地等。α、γ、β、η为系数,ui、uj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回归结果
由于变量较多,本文运用stata14.0软件通过向后回归法,保留在10%显著性水平下可以通过检验的变量,得到模型(3)与模型(4),如表3、表4所示。
表3 外出务工与生育意愿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
表4 务工收入与生育意愿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
通过对表3的观察,可以发现,妇女是否在外务工的系数为-0.131 458 6,这就说明相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村妇女来说,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生育意愿更低。健康状况的系数为0.060 341 6,于是,健康状况与生育意愿呈正向相关关系。是否是低保户的系数为0.207 680 4,表明农村低保家庭妇女生育意愿更强。是否把土地流转给别人的系数为0.099 756 6,是否租赁了别人的土地的系数为0.1418479,由此可以发现,参与土地流转的家庭,妇女生育意愿相对更高。
表4的计量结果可以发现妇女在外务工收入系数为0.398 330 5,而将妇女收入取平方后对妇女在外务工收入系数为-0.027 435 1。这就说明,在一定程度内,当外出务工妇女的收入增加时,妇女的生育意愿相对增加。而超过一定的限度,生育意愿会随着妇女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户口是否在婆家的系数为0.341 781 8,这就表明了,户口迁到婆家的妇女生育意愿相对较高。
为了对结果做进一步的解释,笔者以8 000元收入为界,将收入群体区分为低收入妇女群体和高收入妇女群体做进一步回归分析得到表5。
表5 收入效应的分类验证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标准差。
由表可以看出,低收入妇女的系数为0.219 55,于是对于低收入的妇女群体来说,随着收入的逐步增加,妇女的生育意愿逐步增强;高收入妇女的系数为-0.152 7。于是对于高收入的妇女群体而言,收入与生育意愿成反向相关关系。
(三)对回归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1、收入来源与生育意愿
通过对表3的观察,可以发现,相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村妇女来说,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生育意愿更低。对于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从事农业和外出务工的工作类型差异导致的。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工作一般集中在农忙时间,在非农忙时间的工作量相对较小,相对的空闲时间较为集中。而对于外出务工的妇女来说,从事工作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一般还要有固定的工作时间,相对的空闲时间较为分散。生育是一项缺乏时间弹性的行为,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与精力。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产生的空闲时间差异,导致生育意愿的差异。因此,相对于务农妇女,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相对较低。
2、收入多少与生育意愿
表4的计量结果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内,当外出务工妇女的收入增加时,妇女的生育意愿相对增加。而超过一定的限度,生育意愿会随着外出务工妇女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而后表5进一步以8 000元收入为界,进一步回归验证了这一结果。即妇女外出务工收入与妇女的生育意愿呈倒“U”型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外出务工妇女对自我的期望会变高,对未来会有相对美好的憧憬,会相对更有能力去养活孩子。在这一阶段,妇女相对更愿意进行生育行为。妇女的生育意愿逐步增强。然而,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当生育孩子带给妇女的效用与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相等时,妇女的生育意愿达到最顶峰。而后,随着收入进一步增加,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大,生育孩子的行为边界效用递减,当效用低于机会成本时,生育孩子就变成了一项不理性的行为。妇女一般会选择将目光转移到孩子的质量,也即妇女将会更注重孩子的生活质量以及教育质量等。从而,生育意愿下降。
3、个人特征与生育意愿
通过对表3的观察可以发现,随着妇女学历的增高,妇女的生育意愿在减弱。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相对于学历较低的妇女,学历较高的妇女一般工作环境更好,收入更高。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更高,妇女对自己生活水平的期待会相对较高,因而会更理性的对待生育问题。由于生育孩子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与时间,因此高学历妇女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更高,对自己的生活也会产生较大影响,理性分析之后,她们生育意愿相对较低。另外,妇女的健康状况也显著影响着妇女的生育意愿。健康状况更好的妇女,生育意愿相对更强。生育过程耗时较长,妇女需要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去决定有没有能力去生育,以及自己的健康状况是否会对新生儿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健康状况与生育意愿呈正向相关关系,即健康状况越好,生育意愿越强。而农村低保家庭妇女生育意愿更强。表4显示,户口在婆家的妇女生育意愿相对更高。中国农村普遍存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思想,在生育问题上,户口在婆家的妇女一般受到更多的来自婆家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应对来自婆家的压力,妇女的生育意愿相对会更高。
4、家庭特征与生育意愿
低保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一般工作相对不稳定,生活的不确定性较大。工作的不稳定会带来更多的空闲时间,而收入水平较低,机会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于生育这项耗时较多,且缺乏时间弹性的行为,低保家庭所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低保家庭一般受传统思想“养儿防老”约束较大,所以生育意愿较强。表3还显示,参与土地流转的家庭,妇女生育意愿都相对较高。对于把流转出去的家庭,土地流转能带来稳定的收入,且不需耗时。而租赁别人土地的家庭,一般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也同样会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因而,参与土地流转的家庭,妇女生育意愿相对更高。
本文以调研数据为依据,考察了妇女生育意愿与妇女收入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四点结论。第一,相对于外出务工的妇女,务农妇女收入相对较低。第二,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妇女的收入增加,妇女的生育意愿会随收入增加而增强。而收入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妇女收入的增加,生育意愿逐渐降低。第三,个人特征中妇女的学历、健康状况以及妇女户口对妇女的生育意愿有着显著影响。第四,家庭特征中家庭是否为低保户、是否流转土地对生育意愿也有显著影响。
在如今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背景下,妇女外出务工及收入的持续提高可能会抑制政策效用的发挥。为提高农村人口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有两点值得注意:1)创造农业就业机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健全生产保障机制及补贴机制。吸引部分劳动人口留在农村,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2)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是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可,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在保证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的同时,还有助于开创女性就业和儿童发展的双赢局面。
[1]周长洪,黄丽华.不同经济收入家庭的农村妇女生育意愿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6(3):49-52.
[2]郭志仪,刘俊丽.安徽省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5):22-24.
[3]茅倬彦.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2):16-22.
[4]张亮.城市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92-96.
[5]朱奕蒙,朱传奇.二孩生育意愿和就业状况——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证据[J].劳动经济研究,2015(5):110-128.
[6]胡静.收入、相对地位与女性的生育意愿[J].南方人口,2010(4):3-9.
[7]卿石松,丁金宏.生育意愿中的独生属性与夫妻差异——基于上海市夫妻匹配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5(5):81-93.
[8]周靖祥.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决定研究:基于工资收入获取视角[J].劳动经济研究,2014,2(1):166-187.
[9]尤丹珍,郑真真.农村外出妇女的生育意愿分析——安徽、四川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6):52-62.
[10]陈字,邓昌荣.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6):75-81.
[11]陈卫,靳永爱.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11(2):3-13.
Does Women’s Income Effect Their Fertility Desir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ree Provinces’ Date in Rural Area
MA Qiwen
(ResearchCenterofThreeAgriculturalProblems,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the one-child policy, fertility desire has been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the land ownership in Sichuan, Anhui and Shandong regions, the author got 1624 data and tried to study whether rural women’s income has influence on fertility desire by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First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working women have higher fertility intentions than the farm-working women. Secondly, working women’s income and fertility desire ar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That is to say, the incom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ion with fertility desire within a certain range. When it reaches its peak, the income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fertility desire. Thirdly, whether i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women’s fertility desire or is not related with education background, health and whether for low-income residents. To make a two-child policy effectively and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it needs us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environment. Besides it is good to establish and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area birth insurance mechanism.
rural area; fertility desire; income
2017-03-13
马启文(1993-),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学。
C913.68
A
1009-9735(2017)04-0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