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长征二三事

2017-09-08 01:18丨张小灵
遵义 2017年17期
关键词:董老酒坊董必武

■丨张小灵

董必武长征二三事

■丨张小灵

在八十多年前艰苦卓绝的长征队伍中,时任红军干部休养连党支部书记的董必武,以近五十岁的年龄和体弱之躯,横渡了数十条大江大河,翻越了上千座崇山峻岭,随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用自己的汗水、意志和勇气,留下了一段段战胜强敌、征服险阻的佳话和传奇。

为民夫回家开具“证明信”

1934年12月14日,红军由湖南兵分两路一举攻占贵州黎平县城。在“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指挥下,经长征两个月来的艰苦行军作战,尤其是冲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及在湘桂交界湘江的血战后,中央红军到达黎平时,由出发时的8.6万人已锐减到3万余人。根据部队行军有些年老体弱的高级干部、女红军和重伤病员需要特殊照顾,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亲自运筹,决定成立一支特殊的队伍——干部休养连。当时董必武也被编列在内,并任这支特殊连队的党总支书记。工作人员分编在医务室和警卫、饲养、担架、运输四个排。

在行军中,干部休养连运输排一路要运载60副担架,每人肩扛两副。而且,为了躲避敌机袭击,全是夜行军,不准点火把。董必武便把运输排按体力大小分成了两组,弱组一人扛一副,强组两人抬五副。虽然,当时的担架不太重,只用两根木棍,中间用布条网成,但是每逢天雨路滑,肩上扛着担架还是寸步难行。再加上要抬上干部休养连伤员班红三军团第4师师长张宗逊、第5师政委钟赤兵、第14团团长文年生和中央军委纵队保卫团团长姚喆等负伤的团级以上干部,任务就更加艰巨了。在行军沿途动员民夫抬担架,就成为董必武和运输排的每天必修课。这是一件难事,因为民夫各家都有老小,不愿随红军走得太远,这属于人之常情。为了解决民夫回家不方便的后顾之忧,董必武想了一个两全的办法,规定请民夫一般不得超过两天,最多不超过三天。到期后,除发给民夫工钱之外,董必武还为他们每个人都亲笔写下一封回家“证明信”,免得后续部队在路上碰上又重复雇请他们。

血与火的硝烟,生与死的考验。一件件犹如董必武的民夫回家“证明信”、“红军证明”这样珍贵的赤色印记,充分见证当年人民群众与工农红军的密切相连的血脉亲情。

“董家人初识董酒”

1935年1月,红军攻下遵义城,在这里,中央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红军战士也得到极其宝贵的12天休整。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受伤的指战员比较多。红军治伤需要消毒,没有酒精,就用本地出产的酒替代。当时遵义城比较大的酒坊,就是位于遵义城郊董公寺的程家窖酒坊。这里所产的酒为程家窖酒,也称为董公寺窖酒,是后来中国八大名酒董酒的前身。有文人曾题词:“懂天下事先懂(董)酒”。而在这里,以前滴酒不沾的董必武,却与董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真可谓“董家人初识董酒”了。

1935年3月,董必武随红军部队二进遵义城。当时,他率领团级以上的受伤干部和中央领导家属住在遵义老三中(现遵义市第十一中学)。 一天,下着毛毛细雨,他被叫去听取遵义会议精神。晚上10点多钟回来,一进门就显得特别兴奋,乐呵呵地笑个不停。他把帽子往桌上一甩,大声叫干部休养连侯政连长去给他打酒庆祝。

据侯政写的回忆录记载,董老说:侯连长,你到街上去买一瓶董公寺窖酒,炒几个菜,我们喝一次酒。侯连长顿时纳闷,董老从不喝酒,为什么今天他有兴致想喝酒?但他没有多问,赶紧去准备酒菜。还搞了点腊肉,腊肉炒大蒜。酒菜弄好了,却找不倒董老。四处寻找,发现董老在徐特立的房间里,邓颖超也在。大家满面红光,一派喜气洋洋的样子。只听董老不停地在说:“问题解决了!现在问题解决了!”侯政那天刚好要找一位战士,却一直没找到。他还以为董老找到了那位战士。就脱口问道:“什么问题解决了?是战士找到了吗?”问完后侯政自己也糊涂了,找战士是他自己的事,董老还不知道呢。一头雾水的侯政,不知道董老怎么大动干戈,还喝上了平生没喝过的酒呢?

只听董老兴冲冲地揭开了谜底:“今天我们为什么喝酒啊?因为今天我听到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毛主席又回到了领导岗位,我们今后有希望了。”侯政等听了,心中也是十分高兴。

董老继续说:“现在好了,毛主席为首,毛主席领导。过去的路线是错误的,现在要北上,北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董老他们喝的董公寺窖酒,这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董酒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就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办学,那个时候师生们经常到城郊乡间进行社情、民俗民风调查。一日,当他们来到董公寺一带,累乏之际,有一种特殊的酒香味,让他们寻踪而来。然后他们到了酒坊,应邀品尝了酒坊酿制的窖酒,而后教授们对这种入口甘醇、绵香奇特的酒赞不绝口。这些学识渊博的教授们感觉这酒很好,但是酒名太冗长。于是,他们向酒坊主人说:取“董公寺窖酒”的一头一尾两字,作为这种酒的名字“董酒”。董酒采用小曲和大曲工艺,加入130多味本草,其中小曲90多味,大曲40多味,造就了董酒独特的香味组成成分,除它本身的醇香、酯香外,还有淡淡的舒适药香。解放后,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把它定位为“董香型”白酒。1963年,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首次被评为“中国名酒”,跨入中国八大名酒行列。

“胡子队长”的“三个不停”

1935年2月,红军到达云南扎西后,部队进行了整编。蔡畅、贺子珍等女红军向周恩来提出,女人有女人的特点,不便与“休养队”混杂。另外,女战士多系青年,应该与男战士一视同仁,最好单独编队。于是,中央纵队总卫生部卫生支队决定创编一支妇女队。在考虑队长人选时,周恩来与杨尚昆等人商议,杨尚昆提出,妇女队队长不一定要女性担任。董必武德高望重,在女同志心目中威信颇高,是最合适的人选。当周恩来征求董必武的看法时,董必武回答说:“男人负责女人的工作,想必要碰上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长征是特殊的战斗,在这特殊的战线中,我绝对听从党的安排。”从此,董必武便成了妇女队的“胡子队长”。

长征途中,妇女队承担着运载担架的任务。董必武从队前跑到队后,鼓励着妇女队的队员们,有时也替她们换换肩,有时滑倒摔在泥坑里,满身皆是泥浆,还不忘逗几句“泥人董”的笑话,惹得大家兴奋不已。董必武为激励队员,还编唱了一首《担架歌》:“担架担架,既担又架。巾帼好英雄,须眉也认下……”

在此期间,干部休养连党总支书记兼妇女队长的董必武,因其尽心尽责的认真劲儿,被大家公认为是连队的“保护神”,被大家称赞是个“三个不停”的人。

一是脑子不停。董必武深深知道,这支连队虽然不善于打仗,但每个人对革命都有特殊的价值。为了把这支队伍带好,每次出发前,他总是先周密地预测前进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设想好应付困难的方案。行军到宿营地后,董必武躺在床上,脑子一刻也不闲着,像过电影一样,过滤一下全连每个战士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再准备好次日早晨出发时嘱咐战士行军应注意的事项。

二是手脚不停。每到驻地,董必武把背包一撂,总是要到战士的各驻宿地查看一遍,看人齐了没有,住房安排得是否合适安全,伤病员有没有服药用的开水,战士有没有办法用热水烫烫脚等等。出发前,董必武比别人起得都早,看看炊事员是否已经在做饭。临出发,他每次都要带上指导员李坚贞、连长侯政一个驻地一个驻地检查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情况。如果发现损坏了群众的东西,一定要赔偿;老百姓不在家时,他还要亲笔写个字条留下,告诉房东是工农红军路过此地,损坏了东西要照价赔偿,并致歉意。行军时,董必武的行囊中总是带着纸、笔、墨,遇到好一点的墙壁,就写上革命标语。以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随时随地宣传和教育当地群众。

三是嘴不停。每到驻地,董必武常常寻找机会向人民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宣传党的政策。行军休息时,他还常常向聚集在他身边的战士讲革命传统,讲古今故事;有时还和徐特立、谢觉哉一起吟诗作赋,用这些方式教育、激励战士,鼓舞战士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种种困难。他经常告诉战士要有“三顶”精神,即顶得住困难,顶得住表扬,顶得住批评。

妇女队的队员,也个个将董必武当作“慈父”一样看待。她们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有了必武,我妮必胜。夜行八百,有盏明灯。日思万里,笑望前程。

1936年初,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不久,平时滴酒不沾的董必武,再次邀请妇女队的队员喝酒庆贺,并即兴作诗曰:

四渡赤水若等闲,大渡天险亦心坦。

夹金山上积雪奇,茫茫草原何足难。

红军女英爽夙志,风卷神州红烂漫。

古来旧观须推翻,巾帼敢顶半片天。

猜你喜欢
董老酒坊董必武
想关“德国最高违建”,得爬山
董必武严律教子
国内最大地缸发酵酒作坊遗址出土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只要2两酒
董必武清廉为政
风水的秘密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
垂垂老矣 念念联之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