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蓝光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17-09-08 03:01袁瑞琴曹爱芬陈丽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光疗圈员品管圈

张 娟 袁瑞琴 罗 丽 曹爱芬 陈丽莲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NICU,广东 深圳 518028)

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蓝光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张 娟 袁瑞琴 罗 丽 曹爱芬 陈丽莲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NICU,广东 深圳 51802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蓝光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应用PDCA循环原则实施各项对策。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蓝光治疗中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从16.93%降低到4.27%,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人员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以及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及团队精神。

新生儿;蓝光治疗;品管圈;安全管理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的工作场所人员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或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疗效肯定而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在光疗过程中容易发生眼罩松脱、红臀、皮肤损伤及仪器使用不当等护理问题,不仅增加患儿痛苦及护理工作量,还可能引起护患纠纷[2],理想的安全管理,不仅能减少患儿痛苦,还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为保证护理安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规避护理风险[3]。针对此问题,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本科将品管手法应用于“降低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的发生率”的主题中,取得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2015年9月未实施品管圈管理前需要光疗的313例新生儿为对照组(QCC改善前),其中早产儿186例,足月儿127例。2015年11月实施品管圈管理后需要光疗的351例新生儿为试验组(QCC改善后),其中早产儿204例,足月儿147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无窒息史及其他并发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日龄、体质量、黄疸严重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品管圈组建:由科室9名护士自愿组成,选举圈长1名,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护士长任辅导员,承担品管圈活动运作过程的辅导和支持角色。征集圈名、圈徽,确立圈名为圆圆圈,圆圆即圆满,完善。降低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我们的工作圆满完善,这是我们圆圆圈的目标。

1.2.2 主题选定: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5个圈主题。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评分项目采用“5、3、1”的评分汇总出分,依照得分高低进行排序,最后选定“降低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

1.2.3 拟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步骤拟定活动计划表并绘制成甘特图,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使用头脑风暴、柏拉图、鱼骨图、雷达图等品管工具和品管手法进行活动。本次QCC活动实施周期为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共24周。每月召开圈会1次,进行质量分析、成果讨论和措施的修改。此外还建立了品管圈微信圈以及QQ群,1名副主任护师担任监督工作,监督QCC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1.2.4 现状把握: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缺陷频次/蓝光治疗人次)×100%。对照组313人次,发生护理缺陷53例次,缺陷发生率为16.93%,护理缺陷各项发生率统计结果见表1,根据表1的结果绘制柏拉图(图1),根据80/20法则明确改善重点为眼罩固定不到位、灯管累计时间不规范、新生儿皮肤损伤。

表1 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统计表

1.2.5 目标设定: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目标值=16.93%-(16.93%×86.8% ×82%)=4.88%,降幅=(现状值-目标值)/现状值×100%=(16.93%-4.88%)/16.93%=71.15%。

图1 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改善前的柏拉图

图2 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分析

1.2.6 要因解析:各位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利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分别从“人、物、环、法”4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包括:①医源因素:制度流程不完善,护士未系统培训,操作手法欠规范。②患儿因素:自身皮肤薄嫩,早产儿皮肤屏障功能减弱。③材料因素:传统光疗眼罩材质硬,需要胶布固定,欠人性化。④环境因素:包括病房温湿度、噪声、光线,心理环境等。具体原因分析归类见图2。制定真因确定表,小组成员对所有的末端原因进行投票打分,根据二八原则,制定柏拉图,确定前4项末端原因制度流程不完善、护士未系统培训、现用眼罩难固定、易松脱,且需要胶布固定、患儿哭闹烦躁为要因。

1.2.7 对策与实施

1.2.7.1 成立新生儿蓝光治疗管理小组,制度蓝光操作指引和流程图: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强调大家要增强工作责任心,促使大家从思想上重视。成立新生儿蓝光治疗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品管圈成员为管理小组成员,不定期对责任护士进行抽查,必要时纳入质控。指引和流程图的每一个步骤都增加了图片及图示,使得指引更加形象、简单、直观,并将其悬挂于每台仪器上,以便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及时查阅。合理使用仪器,加强监督与管理,督促护士遵守规章制度。

1.2.7.2 培训护士对新生儿蓝光治疗的相关知识:制订新生儿蓝光知识相关内容并培训护士,包括新生儿蓝光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光疗仪器的选择、蓝光箱使用注意事项及灯管位置高低、光疗眼罩的固定、光疗尿片佩戴等,制订统一的考核标准,由护士长及护理组长监考,不定期抽考,必须人人过关,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新进人员培训课程。以确保所有护士熟练掌握新生儿蓝光治疗的注意事项,保证患儿安全。

1.2.7.3 光疗眼罩的改良:科室现用的眼罩材质过硬,不易塑形,需胶布固定,但新生儿皮肤娇嫩,用胶布固定时容易撕破皮肤,且易松脱。而一次性光疗眼罩成本高,体质量偏小的患儿易滑脱,哭闹、出汗时也容易松脱。为此全体圈员共同设计出一款无需胶布固定、可调节大小、成本低、可反复灭菌使用的新型眼罩。

1.2.7.4 加强光疗护理细节,使患儿舒适:室内通风良好、空气清新舒适、光线柔和,修剪指(趾)甲,戴好手套、脚套,防抓破皮肤。蓝光箱的周围用柔软的棉布制成一圈,形成鸟巢,使患儿舒适、安全,防止头、手、足的皮肤损伤,禁止在箱内、箱外放置杂物以免遮挡光线。对于哭闹的患儿需要认真查看原因,可对患儿头、背、手部进行皮肤抚触,避免“皮肤饥饿”现象[4],或者播放柔和的音乐让患儿逐渐安静下来。光疗中定时测量体温,若体温有变化及时处理。在蓝光治疗时,定时翻身,翻身时应为全身性的翻身,以使全身表面均能照射到;臀部常规涂擦鱼肝油氧化锌软膏。对哭闹、烦躁的患儿,可选择冷光光源,冷光源蓝光是波长窄的单色冷光源,经光强度测定,光谱中无红外线和紫外线,产热低,这样对患儿的体温影响较小,能保持体温稳定,且并发症少,患儿安静,不易哭闹,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5]。

1.2.7.5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采用 SPSS 13.0 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将实施前后2组蓝光治疗护理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有形成果:统计活动前后蓝光治疗患儿护理缺陷发生的比率:见表2。

表2 品管圈活动前后蓝光治疗护理缺陷发生率的比较(%)

2.2 无形成果:在QCC活动前后,全体圈员分别就解决问题能力、圈员信心、QCC手法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圈员自我管理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研思维和意识7方面内容进行自评打分,并绘制雷达图,结果表明实施品管圈后圈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见图3。

图3 无形成果雷达图

3 讨 论

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使新生儿蓝光治疗中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从16.93%降低到4.27%,护士的各项隐性能力也显著提高。品管圈活动有利于完善科室标准化建设,确保医疗安全。活动开展前,科室年轻护士比例大、经验相对薄弱、欠缺责任心、培训不到位等,使其增加了新生儿光疗时风险[6]的发生率。活动开展后,全体圈员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进行真因分析,寻找根部,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完善新生儿蓝光治疗制度及流程,制定了新生儿蓝光治疗培训计划,并纳入科室护士量化测评中,形成标准化流程,护士长及护理组长以此为考评依据,同时有效反馈护士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并设立专人管理光疗仪器,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能够促进仪器的规范使用和规范维护,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7]。在活动过程中,全体圈员共同参与、主动管理,积极寻找并探讨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制度并实施改进方案,充分体现其自主性和管理性。体现团队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品管圈活动从选题、数据分析到对策实施等也是一个科研的过程,圈内成员普遍反映以前从来没接触过科研,经过此次活动有了科研思维和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圈内成员的科研能力,为以后护理科研和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8]。

我科近年才开展,虽然这次品管圈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发现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程序不够明确,品管圈手法运用缺乏经验、欠熟练,数据资料收集和对策实施等方面不够全面,在以后工作中需不断学习和探讨,争取能够灵活使用各种品管圈手法,不断持续有效地推广,促使护理质量的改进,更好地为临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 陈丽莲,罗丽,熊小云,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28):2860-2862.

[3] 汪秀华,宋立弟,刘恋.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4):292-293.

[4] 王觅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0-111.

[5] 帅向华,包云芸.冷光源蓝光治疗早产儿黄疸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C):655.

[6] 吕文静.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风险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5, 13(26):2639-2640.

[7] 张碧玉,郑晓燕,刘惠团.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小儿内科护士对仪器设备管理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7): 3463-3466.

[8] 顾军养,王燕萍,朱燕君.品管圈对提高儿科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效果观察 [J]. 护理学报2012,19(3B):41-43.

R722.1

B

1671-8194(2017)22-0054-03

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立项课题(编号:201507036)

猜你喜欢
光疗圈员品管圈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不同光疗策略的临床效果研究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提高急诊生化检验及时率
品管圈在降低ICU 患者上肢肿胀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强光疗与传统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