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义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体会。方法 以我院2015年~2016年期间收治的反流性咽喉炎的142例患者为本次治疗研究的临床对象,按其到院就诊的挂号顺序分为单纯组和结合组,两组各71例。单纯组患者仅给予口服性奥美拉唑西医药物治疗,而结合组在其基础上结合中西医辩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结合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7.18%(69/71),显著优于单纯组的西医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81.69%(58/71),比较组间疗效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且经电子喉镜检查,与治疗前相比,单纯组中仍有13例患者的咽喉部有异感症状,而结合组患者较单纯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或缓解的更为显著(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较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效果更佳,更能显著缓解并改善患者的各种症状以及体征,值得临床上广泛利用此疗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咽喉炎;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7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01
反流性咽喉炎是因胃食管内容物发生反流至咽喉部而引起咽喉发炎病症,可进步发展为反流性食管炎、喉部组织损伤等。此病临床发病率颇高,但在以往临床一线中却未被高度重視,多数病例均习惯性按照一般性咽喉炎给予治疗,从而导致治疗此病的最佳时机被延误[1]。因此,为探索治疗此病的合理方案,我院特专项研究了反流性咽喉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取得的疗效颇好,特此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2016年期间收治的经电子喉镜和胃镜检查而明确诊断为反流性咽喉炎的142例患者为本次治疗研究的临床对象,其中男性73例,女性69例;年龄22~68岁,年龄均值(46.45±3.56)岁;病程3个月~5年,病程均值(3.46±1.02)年。按其到院就诊的挂号顺序分为单纯组和结合组,两组各7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层、病程及病症和特征等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上均未见显著化差异(P>0.05),故具有研究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低脂饮食干预,睡前2~4 h内禁食,加强身体锻炼,且禁烟、酒。单纯组患者仅给予西医药物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2次/d,早晚餐前0.5 h口服,8周为一个疗程。而结合组在其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治疗,具体如下:①对于中医辩证诊断为肝胃不和型的患者,可给予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合并疗法[2],药方为:党参15 g、姜半夏15 g、白芍15 g、枳壳10 g、白术10 g、柴胡10 g、当归10 g、干姜10 g、黄苓10 g、佛手10 g、大枣10 g、黄连5 g、炙甘草5 g;②对于中医辩证诊断为气阴两虚型的患者,可采用六君子汤益胃汤合并治疗,药方为:茯苓30 g、半夏15 g、党参15 g、麦冬15 g、白芍15 g、玉竹15 g、石斛15 g、沙参15 g、白术10 g、炙甘草10 g、陈皮5 g;③:对于中医辩证诊断为痰瘀互结型的患者,可给予贝母瓜萎散治疗,药方为:浙贝母15 g、赤芍15 g、全瓜萎15 g、天花粉15 g、枳壳10 g、橘红10 g、桔梗10 g、甘草10 g、桃仁10 g、僵蚕
10 g、射干10 g。各药方均需清水煎服,每剂留液150 mL,分两次口服,早晚餐后,8周为一个疗程。
1.3 判定标准
显效:电子镜下检查咽喉部多种症状均消失,未见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等;有效:电子镜下检查咽喉部多种症状有一定改善,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等减轻明显[3];无效:电子镜下检查咽喉部多种症状仍存在,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可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两组疗效数据均通过SPSS 22.0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及检验处理,通过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n、%)单位表示,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并以(均数±标准差)单位表示。以差异系数P<0.05为统计学意义显著。
2 结 果
结合组与单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可参见下表1。
3 讨 论
在中医学中,反流性咽喉炎属“梅核气”范畴,治疗的基本原则为遵循疏肝和胃、除瘀散结。本研究结果显示,结合组的中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5);经电子镜查,与治疗前相比,结合组患者较单纯组患者的咽部、声带充血及肥厚等症状消失或缓解的更为显著(P<0.05);且结合组患者的嗳气、反酸、咽喉部干痛、咳嗽及声嘶等体征也明显好转或消失,而单纯组中仍有13例患者的咽喉部有异感症状。
综上可知,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较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效果更佳,更能显著缓解并改善患者的各种症状以及体征,值得临床上广泛利用此疗法。
参考文献
[1] 王礼发.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诊治体会[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5(1):33-34.
[2] 李敬杰,刘 佳.52例反流性咽喉炎临床诊治体会[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5(2):135-136.
本文编辑: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