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玲
摘要:语文课,只要教材选得好,它可以具备各方面的功能,如认识功能、审美功能、陶冶功能等。这些功能无不与思想教育有关系,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往往又是靠“隐型”的手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具有隐型性特点,思想教育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太露痕迹,又始终贯穿其中。
关键词:语文 思想教育 隐型性
一、中学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思想教育应该是隐型的
什么是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就是口头语言能力与书面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语文课的教学主要目的就是传授这两种语言的知识,提高这两种语言的能力。作为学习语言的一门课,当然不能以其它方面的内容来喧宾夺主,取而代之,否则,还要分语数外理化政干什么。
这里,需要正确理解的是,讲主要目的,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非主要的方面。其实,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它知识的教学并非水火不相容的。语言者,人的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要用语言来体现,语言中又必然体现着思想。要想在语文课上彻底摒弃思想教育,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这违反了语言本身内在的规律。反之,片面强调思想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自身的教学,又是与课文自身目的相违背的。这里不妨作个比较。
语文课、政治课都要使用语言,都要进行思想教育,那么,两门课该如何区别呢?其区别就在于语文课把语言教学放在显型的首要位置,所谓“显型”,就是语言教学目的是公开阐明,一目了然的;而思想教育则处于隐型的状态。所谓“隐型”,就是这种教育主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靠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心灵。同样,政治课,思想教育是首位的,显型的,一目了然的。但谁能因此说,政治课上不可能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呢?其实,政治课上语言的学习处于非主要的、隐型的位置,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在不知不觉中潜滋暗长的。
这里应再三强调一点,讲“隐型”,讲“次要”,并非讲“不要”。事物矛盾着诸方面,总有主次之分,而这种主次又是因时间、地点情况的变化而互为转移的。语文教学显型与思想教育的隐型就好比有些小说中的明暗两条线索。具体内容上讲“明”线讲得多,但并非因此说“暗”线不重要。鲁迅的《药》就有这一结构特点。
再说,是否重视思想教育,或者说思想教育是否重要,也不能光从语文一门课来做结论,因为它是要贯穿于包括数理化在内的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教育的位置在整个中学教学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
二、从中学语文课的特点看,“隐型性”恰是语文课中贯穿思想教育的有利条件
语文课,只要教材选得好,它可以具备各方面的功能,如认识功能、审美功能、陶冶功能等。这些功能无不与思想教育有关系,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往往又是靠“隐型”的手段。
教授文言文,当然要把教授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放在首位,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及文章的主旨及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篇文章的主线:它理所当然处于显型的状态,但分析课文不可能脱离课文的具体内容的;联系了课文内容,当然也不可能不反应及其中的思想性,但它却是隐型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始终伴随其中的,也就是说,在隐型状态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先秦诸子散文时,各大家犀利的论辩、深沉的哲思将使学生走进先贤圣人,潜移默化的收到影响与熏陶。教授中外人物传记作品时,人物的精神品质将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智慧。在教授文章的同时,教会学生写人物或事件评价,学生在进行造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这一点是隐性的。正如“语文课程標准”中指出的:“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说明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必然自觉不自觉地隐含着这种审美的教育,它的存在是客观的,问题是要正确认识、恰到好处地“显”“隐”结合,不露痕迹。
显然,语文不同于文学,但优秀文学作品应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特点在好的选文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故都的秋》的得天独厚的秋韵,《荷塘月色》那朦胧的月景,《再别康桥》的柔美的景色,《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仙境的描绘,无不激发人们为祖国灿烂的文化所倾倒。所有这些,不还是在美的陶冶中,滋长了学生爱国的情操吗?
三、不会削弱语文课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我们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是隐型的,是否会削弱语文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呢?回答是恰恰相反。从目前中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看,尤其是如此。
“政治课难上”是目前中学政治教师的普遍呼声,许多学生对政治课有一种逆反心理,关于这一问题本文不想展开。但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语文课思想教育隐型性的特点,恰恰可以避免不利因素,创造出特殊的、更好的思想教育的环境与方法来,这是每一位正直的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挑选文情并茂,有利于这种“隐型”性特点的好文章作教材。不应一讲思想教育,就非得找领袖文章,找党报社论,找名人故事、名人事迹……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语文教学过程中势必联系到的思想认识、政治立场问题,应在文章的深层去挖掘,应融会到教师的语言感情中去,这样才能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心悦诚服地领会。
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认识能力,审美情趣,以情动人、以言感人的表达能力。语文课上“隐型”的思想教育,要在看似一般的课文讲析中,讲出深刻的哲理来,讲出丰富的情趣来,讲出深层的美感来,这不是解释几个词语,分析几个句子,讲讲结构、分分段落就能做到的。要讲出深刻的认识,首先教师自己要确有深刻的理解;要讲出丰富的情趣,教师自己要先感受到这种美好的情趣;要讲出深层的美感来,就得调动语言、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一句话,要把握语文课思想教育的隐型性特点,教师素质还应再提高一步。
在作文教学中,多找一些社会热点文章给同学们阅读,读完写读后感,或搞演讲赛,辩论赛,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相关方面的教育,语文课“隐型性”教育效果可以不亚于甚至超过“显型”的政治课的。
另外,还要善于寻找突破点。每篇课文都可以与一定的思想教育角度相联系,但语文课上既不允许思想教育的喧宾夺主,也不允许这种教育的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一篇课文中注意寻找突破点,使思想教育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不太露痕迹,却又始终贯穿其中。只有抓住“隐”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驾驭课文,驾驭课堂,驾驭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