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芳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形成的临床价值,并总结超声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患者32例作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接受剖宫产但未形成子宫憩室的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析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剖宫产后子宫憩室的的超声特征为:子宫下段切口处的肌层存在部分或全部的无回声区域,且不具规则,肌层与宫腔相通;根据形态划分可得三角形7例(21.87%)、半圆形17例(53.12%)、圆形4例(12.50%)、多囊形2例(6.25%);且研究组的年龄及剖宫产次数较对照组更高,胎膜早破和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也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是导致剖宫产后子宫憩室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采用超声技术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高,具有较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对于早期诊治意义重大;同时应重视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形成再孕的相关危险因素,更好改善剖宫产后孕妇的预后。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憩室形成;超声评估价值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5..02
Ultrasound evalua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uterine diverticula formation
LIU Xiao-fang
(Gaoy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su Gaoyou 225600,China)
本文通過回顾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研究超声诊断技术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形成的影像因素,以便更好提供临床参考。详情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患者32例作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接受剖宫产但未形成子宫憩室的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析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所有入选女性在孕前均无经期延长等异常症状,月经规则,且产后均为母乳喂养。对照组中有6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3例合并胎膜早破;研究组中有11例合并胎膜早破,16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
1.2 方法
仪器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 MHz。患者在充分排空膀胱后,在医务人员帮助下取膀胱截石体位,首先采用腹部探头进行超声检查,检查部位为盆腔;随后调整为阴道探头予以多角度检查,探头频率设置为6.0~10 MHz,在检查前用消毒耦合剂挤在探头上,并套上消毒的一次性避孕套后,将探头置入阴道内予以子宫横切、纵切、斜切的多角度检查,重点观察子宫前壁下段的切口、异常回声区、边缘、形态等情况。观察受检者的子宫切口声像图特征,询问临床产后恶露及月经恢复情况。
对于可疑患者或检查呈阴性时应嘱患者定期复诊,要求在月经干净后2~3 d进行宫腔内生理盐水造影后予以阴道彩超检查。
1.3 观察指标
参考Mah等人[1]提出的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形成的诊断标准,即当子宫前壁及切口后方的子宫肌层有内凹征,且存在囊状突出的无回声区,无回声区与宫腔相通,则视为诊断阳性。对研究组的超声影像特征予以观察和总结。同时对比两组的相关资料,并以发生剖宫产后子宫憩室形成为因变量,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剖宫产后子宫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子宫憩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
对研究组的存在子宫憩室患者予以超声检查后发现,此类患者的超声特征为:子宫下段切口处的肌层存在部分或全部的无回声区域,且不具规则,肌层与宫腔相通。根据超声影像上所显示的憩室形态,可划分为三角形7例(21.87%)、半圆形17例(53.12%)、圆形4例(12.50%)、多囊形2例(6.25%)。测量显示憩室深度为5~19 mm,平均深度(13.96±4.03)mm。
2.2 剖宫产后子宫憩室患者和非子宫憩室者的特征对比
将两组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研究组的年龄及剖宫产次数较对照组更高,且研究组的胎膜早破和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也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性别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剖宫产后发生子宫憩室的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以剖宫产后发生子宫憩室为因变量,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其中予以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是导致剖宫产后子宫憩室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 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是指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患者由于愈合不良,导致切口部位与宫腔间存在一个或多个凹陷的一种疾病。该疾病近年来的临床发病率也有显著提升。常规腹部超声容易受到腹壁厚度、膀胱充盈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子宫下段切口结构无法清晰显示,可能导致漏诊。而阴道彩超则具有快捷直接、无创、简便的操作优势,可重复操作,且当第一次检查显示不佳,患者可配合予以宫腔造影,进一步帮助提升子宫憩室的诊断率。国外有研究显示,对于剖宫产后子宫憩室患者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后,发现有60%不规则缺损,30%为显示为囊状憩室,10%显示为细线状缺损。
在数据库中以“子宫憩室”和“剖宫产”作为关键词予以检索后发现,现有的相关报道大多为剖宫产后6个月以上的病患,关于子宫憩室形成的早期过程研究相对更少。若能及早发现憩室并予以早期干预,则可有效降低子宫憩室的发生率、更好改善产妇预后。对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及其相关因素予以分析后发现,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方式是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而当切口缝合位置的对合不良、针脚过密等,均可能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增大剖宫产后子宫憩室形成的风险。除此外,高龄、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也是子宫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与常规产妇相比,高龄产妇更可能在剖宫产术后发生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而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则由于血压相对较高,在子宫缝合后更可能由于血压波动而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增大子宫憩室的发生风险;胎膜早破则会给产妇的剖宫产带来难度,甚至可能引发缝合问题,导致子宫缝合不良,引发子宫憩室的发生。
本次研究中通过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研究后发现,剖宫产后子宫憩室的的超声特征为:子宫下段切口处的肌层存在部分或全部的无回声区域,且不具规则,肌层与宫腔相通;且研究组的年龄及剖宫产次数较对照组更高,胎膜早破和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也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是导致剖宫产后子宫憩室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所得结果与现有的相关研究结论基本达成一致。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子宫切口的缺损大小和产妇的产程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若剖宫产的产前宫缩时间越长,患者的宫颈扩张程度更大,则患者更容易发生子宫瘢痕、子宫切口缺损。但本次研究中并未针对此予以研究,需在后期研究中引起重视。
综合上述可知,采用超声技术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高,具有较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同时应重视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更好改善剖宫产后孕妇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杨翠丽,王向红,翟红卫,等.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再妊娠足月分娩1例报告[J].感染、炎症、修复,2015,16(3):168-184.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