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多元解读的教学策略探析

2017-09-07 13:54韩尚枫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韩尚枫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以个人对文本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知识传授的落实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独立主动的积极思维过程和情感活动,导致学生较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中,教师强调知识的背诵和技巧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掌握应试的方法和策略,以便于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从动机、兴趣、创造等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寻章摘句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自行掌握作品的整体美感,因而使得教学的总体成效往往不得彰显。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在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开始重视学生如何通过提问、讨论和对话学习的方式表达其个人的感受,并能够针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的文本解读,并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指导学生投入与教材文本的“对话”,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本多元解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文本多元解读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仍旧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其关注学生的视角,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对文本进行差异性的解读。一般认为,由于读者的前经验的不同,读者在进行同一文本的解读的时候,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阐释与理解,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文本的多元解读。简单来讲,多元解读文本就是建立在阅读主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涵产生的不同的审美体验,这是读者与文本相互融合的过程。

多元解读的理论一般认为是来自于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其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这种理论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实践上都显示出“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象学与阐释学。随着接受美学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之展开研究的,两个研究方向既相互补充又有各自的特色:一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致力于根据其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建设新的文学史理论,这一研究以汉斯·罗伯特·姚斯为代表;二是将研究重心放在文本的召唤结构和空白结构,志在梳理阅读过程或阅读时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性,即以接受活动中的文本为研究对象,这方面的研究以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他们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既相互补充,又有各自鲜明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研究时并没有向前人那样只关注文本本身,而是系统地研究了文本关系、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当重视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性。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趋向于统一的价值定论和恒定的标准,而随着对文本多元解读的兴起与阅读理论的发展,唤醒了教学工作者对个体主体意识的尊重,特别是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尊重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解读,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文本多元解读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艾登·钱伯斯认为富有经验的阅读者如果能给予学生以示范,那么阅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够被克服。因此,教师作为富有经验的阅读者,如果能够在阅读过程当中给学生予以指导,那么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就能够了解如何从现有的文本当中发掘出更多的意蕴、了解文本当中更多的内涵,让学生从千篇一律的“课文主旨”当中品味出不同的味道,可以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是极为重要的。应提高教师在阅读当中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当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而逐步学会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诗歌、散文更容易解读出多种内涵,而一些内容比较恒定的问题,如议论文、说明文则不适合多元解读,也不需要多元解读。因而,教师要深入了解文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的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来自于作者的寄托,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忽略了文本的意义其实要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如何对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积极调动审美观赏能力,并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义,乃是文学作品意义能否深刻实现的重要基础。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意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感受,涵化学生的情感经验,建立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提高多元解读能力

无论如何,多元解读都是建立在学生对于教材文本的理解之上的。不同的文体在解读的时候其侧重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小说的学习上更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散文诗歌则更为重视情感体验与意蕴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时候应该应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比如可以针对课文当中的重点的字词、关键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于文本作品的深入理解。如《孔乙己》当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以及末尾的留白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背影》当中的首句,《老王》当中的末句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一个切入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字句的敏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综上所述,由于个体差异的影响,对于同一个文本,学生理解各有不同,一切因阅读而生的问题都没有標准答案,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对学生的阅读感受予以重视和尊重,并进行恰当的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

作者简介:福建省福州市三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