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红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写作文就是记录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们的想象。”教学小学作文时重点应该放在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上,要让他们把自己想的、看到的真人真事描述出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保证他们能够自由表达并且爱上表达。这就要求教师把写作教学和生活紧紧相连,树立起“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从而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美丽牧场。
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一)在劳动实践中积累习作素材
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野外翻地、播种、除草、施肥等,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细心发现它的生长和阳光、气候、水分的关系,去感受亲手劳动的辛劳和趣味;或者让他们去养一只小动物,好好观察它的成长过程,和小动物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等。
(二)在社会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
如在课余时间去帮助社区的孤寡老人,清扫街道等。在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比赛或者活动(如讲故事、歌咏比赛、六一文艺会演、丰富多彩的游戏等),学生自己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就可以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记忆,确保他们在写作时能有可供写作的材料和想说的话。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素材。像在家做家务、参加别人的婚礼、朋友之间的交际……都可以成为他们写作的材料。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接触和经历一些新人新事,要最大限度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 增长自己的见闻,积累起不同性质的习作材料。
二、引导学生写生活随笔
之所以叫作随笔,是因为它是作者的兴致使然,它没有任何固定的形式和文体,也没有篇幅的要求,可长可短,只要是自己心里想的,和生活相关的都可以写下来,它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自己很随意地写下自己心中所想。
(一)写生活中的体验
在我们班,每周五的早上都会有一节晨会课,为了丰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我们把这节课做成了“新闻发布会”,也就是让学生提前一周根据定的发布会的内容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整理资料。在周五当天的发布会上,根据所定的内容主题让学生进行发言,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我还会选一些和学生紧密相关的话题在每天的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亲近社会,给他们足够的自由,让学生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劳动者,体会各行各业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在感受劳动的辛劳时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诸如“我是售货员”“我是小交警”“我是小记者”“清洁队小跟班”等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增强自己的自律意识。
(二)写大自然中的体验
孩子天生爱玩儿爱动,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让学生親近自然,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倾听鸟兽虫鸣,不仅迎合了他们的天性,还创造了积累感性写作材料的机会。笔者在琼海大路青天小学实习的时候就对这个深有感触。那时候我们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就组织了郊游,学生可以在郊外野炊、参观、玩乐,收集了很多教材上缺乏的第一手素材。很多教育者对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都高度认可,它不仅是给学生提供了积累素材的机会,培养了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爱,让他们自然产生环保意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高尚的情操。
三、引导学生写生活体会
不管是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还是日常的小事,亦不管是称赞真善美还是揭示假恶丑,都蕴含着自己特有的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整理、提炼生活中的作文素材的问题花心思,让他们善于发现和了解各种生活材料的丰富内涵。
(一)捕捉指导时机,提高学生认识
一个学生在作文《难忘的一件事》里写有:“我去一个老爷爷的店里买葵花籽时给了他一张缺了角的一元纸币,老爷爷什么都没发现,仍然给我找了钱。我心里暗喜,拿着赶紧就跑了……”在这篇作文里语言很通顺,但是在内容上却不详细,缺乏一定的意识。我引导他去关注买葵花籽前后的心理活动,回想老爷爷的表情和动作,并让他谈谈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交流之后,他把作文进行了修改:“……我嘴里嚼着葵花籽,心里却感觉一点也不舒服。我低下头,发现胸前的红领巾好像指着我说我不诚实,是个坏孩子……我从兜里拿出一张最新的钱朝老爷爷的店跑去……”从这些内容就可以发现,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并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自身思想的认识。
(二)引导分析提炼,促进学生认知
例如,如果学生之间因为某些事情吵架,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呢?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假如大家都这样的话结果会怎样呢?学生经过思考就会体会到和同学团结相处的意义。学生在写作时若把这件事作为素材,就更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写这篇作文也不会觉得有难度。
总之,把作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出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同时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刺激学生表达想法的欲望。这种方式把学校和社会、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作文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成为生活的主人,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细致刻画真实的生活,它能够有效地使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得到解放。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陆洪闸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