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如莹
生活经验指人在社会环境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技巧,形成的生活感受。本文中“生活经验”指创作主体的习作素材,创作主体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衍生出具有个人印记的感受,通过自己特有的习作习惯、技巧进行创作,最终完成作品。简而言之,生活的丰富性与曲折性提供了最基本的习作素材,而对生活经验的深入探讨与感受则是对习作素材内容的不断充实。
一、生活经验与习作关系
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习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简而言之,生活经验是创作主体习作素材的直接来源。
1.外面的经验与习作的关系
外面的经验概括地说便是“景物”,即习作主体能够直接从外界获得的具体事物印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拟定文题,而后要求学生作文,但是我们所拟定的文题有多少是孩子喜爱的呢?孩童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却总以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当下孩童的童年,所拟定的文题,脱离孩童的生活经验积累,导致孩童无话可说。生活经验是习作素材宝库,外面的经验是习作素材的直接来源。
2.内部的经验与习作的关系
内部的经验概括地说便是“对于景物的感想”。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经历与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譬如,同一轮明月,苏轼品出了“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李白读出了“低头思故乡”的乡愁。
外面的经验与内部经验的关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内部经验更多的是在外部经验的基础之上融入了主观情感。创作过程需要个体生活经验的支撑,是将自我体验所得出的情感融入具体的物中,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创作过程中,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可以避免对物的单一描写,避免行文枯燥无味。
二、生活经验对今日习作教学的启发
1.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融合
正如叶圣陶、夏丏尊先生合著《文心》中所提到的:“注重随时随地地观察,收得真实的印象,用作描写的材料。”此处的“印象”可作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解,即用作描写的材料来源于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致力于引导学生揣摩文本,于字词句段篇中寻找与积累遣词造句的章法。在同一层次上,学生作文的好坏则更多地取决于生活经验的厚薄。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创造与利用生活经验。一次班级内同桌纠纷可以是生活经验来源,当事人可以侧重于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旁观者可以侧重于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一次同学迟到可以是生活经验来源,当事人可以叙述迟到的原因,完成一篇记叙文。除了教學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积累生活经验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类活动,如吹气球比赛,趁其不备,戳破气球,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变化。凡此种种,善于利用,皆为生活经验。有了生活经验的积累,运用阅读经验所掌握的习作技巧,学生习作自然有话可说。
2.文章题目与习作内容的协调
在我们现实的作文教学活动中,一般教师往往出一题即让学生写或解说一番后令学生作文,即先“题目”后“内容”,这是习作教学旧有的惯例。叶圣陶主张“作文是生活”,而蕴含于“作文是生活”中的具体内涵则主要包括:习作这一方式的平常化、普遍化;语言的朴素、平实、生活化;尊重创作主体的内在动机和需求等各种因素。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开发随笔习作课程。随笔,顾名思义,其习作随心、自然,在创作上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习作格式,但是并不随意。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中年段随笔习作侧重于随便写,文体、字数不限;高年段随笔习作侧重于随心写,文体限,字数不限。所有题目皆由学生自拟。以本班为例,四年级时,班级学生随笔内容多以寓言为主,文题趋于低幼,如《聪明的渔夫》《骄傲的狮子》《健忘的松鼠》等;五年级时,班级学生随笔内容开始富有生活味道,但文题老套,如《我家的“坏小子”》《一件难忘的事》《我的家乡》等;六年级时,班级学生随笔内容涉及生活末梢处,文题新颖,如《你好啊,早晨》《“旧”糖果》《人生如棋》等。文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文题与内容和谐共生,学会拟题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3.习作技巧的培养与实际运用
创作过程中,在已有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积累前提下,即习作内容已经基本选定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开始考虑习作技巧的培养与恰当运用的问题。
将游戏精神融入习作技巧的培养过程。笔者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趣味。通过观察比对,班级学生存在共性问题:记叙文为流水账,描写过于简单随意。为此开展“‘了字大作战”活动,即鼓励学生使出浑身解数,运用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将习作中的“了”字全部消灭;结合班级学生习作多喜爱以“这一天”“记得那一晚”等开头,开展“万事开头难”专题习作练习,摘抄优秀文章开头,融合创作属于自己的文章开头。
引生活清泉为习作素材,清泉汩汩流淌,经验缓缓积累,而后给予学生自主创作空间,借助随笔这一载体,辅以趣味习作技巧练习,创建真正适合学生心智的习作课程。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