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敏
从建设思想教育条件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高党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思想教育素养,在党校教育辅导期间要积极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并在讲课期间将扶贫政策与部分贫困地区的现状作为课堂案例,进而促进党校扶贫帮困工作的顺利进行。
扶贫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党校21世纪是我国战略重要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处于新的起点与机遇期,面对的社会矛盾相对于其他时期也更加复杂与明显,尤其是社会不同人群的贫富差距不断地增加,不同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公平从而导致一些弱势群体等生活受到了影响,因此问题的不断激化与突出使我们更加需要去重视和解决。从2014年以来国务院建立了若干的扶贫小组,通过在党校对党校干部的培训学习,让干部们认识到人民群众生活的贫困状况,然后在党校学习结束后认真落实扶贫政策。对于党校的培训学习而言,主要是为了培养先进的领导人和群众干部,让党和人民的干部通过学习新的政策,不断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发展提出的各项政策的目的,从而为国家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勤奋、勤俭、自信、自立、自强的美好品质,最终成为一个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本文就扶贫帮困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施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一、为心理扶贫工作创设条件
加强党校扶贫帮困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为党校心理扶贫工作创造条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党校领导对扶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重视,并且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给予高度的认可与支持,只有这样党校的其他部门才会对扶贫工作得以重视,也能更有利于这项工作向正规化和有序化方向发展,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党校在对干部实施培训学习期间要让干部从基础对贫困家庭和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由于贫困人群长期生活在经济紧张的状况下,因而在长期积累中形成了心理问题,所以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期间要从小做起。尤其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年轻人,应该在实施扶贫政策期间针对各个阶段的人群实施心理教育工作,从源头遏制贫困地区人们的心理问题产生,才能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这是党校领导尤为重视的工作之一。此外,在党校开展培训学习期间,党校还要针对困难的干部实施扶贫,让他们在亲身感受国家扶贫政策的同时调整心态,为积极实施国家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做贡献。一般可以对参加党校学习的干部进行查看原来档案,了解其生活状况,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党校干部的生活状况,解决其心理问题,进而促使贫困地区人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专门化。
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举措
党校扶贫帮困中思想政治的进行离不开创新机制,即使物质创新与精心创新相结合产生的帮扶工作。从贫困地区基础的角度考虑,目前贫困地区最为匮乏的还是物质基础,但是通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发现在贫困地区的背后实际上是由于人们社会认知上的落后、专业知识、以及文化水平较低造成的。因此,对于贫困地区的扶助不仅要使贫困地区的人们摆脱经济窘境,更应该从文化角度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促使扶贫工作达到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相结合的高度。
在通过党校学习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期间,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心理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当前党校的辅导人员对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因而在党校对干部实施培训的效果比较有限,所以,使得党校的干部在党校学习的成绩不是特别的突出,因此在具体开展工作期间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这对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辅导员在工作正式开展前必须要接受素质培训,并且素质教育培训不应只是在辅导员入职前,还应成为党校辅导员工作中持久的课程,应贯穿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客观方面来说,党校实施的扶贫教育工作不只是辅导员的一个平常管理的工作,而是一个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不断摸索的一项工作。所以,在心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促使党校扶贫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党校辅导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高涨的热情和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党校辅导员应保持积极态度,主动学习相关科研研究成果,增强党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保障扶贫工作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党校学习提高干部扶贫帮困意识是党校辅导员承担的责任,而扶贫工作的准确有效的实施则是群众干部需要落实的工作,也是体现党校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扶贫工作中党校辅导员要坚持不断的促使党校干部将扶贫帮困工作落实到位,并不断完善心理扶贫机制,使党校扶贫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田东峰.试论扶贫帮困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2,(09):334.
[2]楊济维,马超,张颖.探析扶贫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求知导刊,201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