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
——通天绳技

2017-09-07 06:22杨宇全浙江省杂技家协会
杂技与魔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幻术通天杂技

◎ 文︱杨宇全(浙江省杂技家协会)

◎ 图︱作者提供

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
——通天绳技

◎ 文︱杨宇全(浙江省杂技家协会)

◎ 图︱作者提供

在功夫明星成龙主演的喜剧电影《功夫瑜伽》中,编导特意安排在打斗戏中穿插进极具传统印度文化特色的通天索、吹笛弄蛇、喷火等真真假假的幻术(魔术)表演。尤其是通天索绝技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表演在我国唐代也有记载,当时称为通天绳技。

我们经常用“汉唐雄风”来形容汉代和唐代。的确,这两个朝代是令人骄傲的时代。伴随着国家的强盛,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也随之频繁,“百戏”乐舞艺术也在那个时候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气开放的朝代,唐初开辟了“吐蕃-尼婆罗-印度道”,为中印交流开辟了畅通便捷的通道。中印之间的使节、僧侣、商人和旅行者来往频繁,不仅从事商贸活动,还把本国的杂技、幻术等也带了进来。唐初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记载:“唐贞观20年(646),西国有五婆罗门来到京师,善能音乐、祝术、杂戏、截舌、抽腹、走绳、续断。”这里面记载的不少是幻术(魔术)和杂技节目,其中“走绳”(也称“走索”)后来衍变为舞台上常见的高空杂技节目——走钢丝。“通天绳”(也称“神仙索”“天竺绳技”)应该是在那个背景下从天竺(今印度)传到唐朝,首次出现在盛唐时期嘉兴(今浙江嘉兴)的表演赛会上。

“攀绳上天”最早见于唐末皇甫氏所作《原化记》中的笔记小说《嘉兴绳技》。《原化记》一书的作者皇甫氏,其人名不详,自号洞庭子,大致是唐武宗(840―846年)在位时的人。原书已失传,今仅存佚文,多为《太平广记》所收,所述多志怪之事和神仙传说。《太平广记》卷193收录该文:

唐开元年中,数敕赐州县大酺。嘉兴县以百戏,与监司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所由直狱者语于狱中云:“党(倘)若有诸戏劣于县司,我辈必当厚责。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观者,即获财利,叹无能耳。”乃各相问,至于弄瓦缘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狱中有一囚笑谓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吏惊问:“汝何所能?”囚曰:“吾解绳技。”吏曰:“必然,吾当为尔言之。”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监主。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纳,余无别事。”官曰:“绳技人常也,又何足异乎?”囚曰:“某所为者,与人稍殊。”官又问曰:“如何?”囚曰:“众人绳技,各系两头,然后其上行立周旋。某只须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着,抛向空中,腾掷翻覆,则无所不为。”官大惊悦,且令收录。明日,吏领至戏场,诸戏既作,次唤此人,令效绳技。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飏,望空而去,脱身狴犴,在此日焉。

意思是说唐玄宗开元年间(712―741),诏令各郡县举行酒会。嘉兴县管理监狱的狱吏要求有特长的犯人自献技能。有一犯人善绳技,他将一团百尺长的粗绳放置于地,将绳头理出,奋力抛向空中,劲直如笔,愈抛愈高,似有天神所助,向上拉拽,长绳抛尽后,囚犯手抓绳端纵身而上,愈爬愈高,渐渐隐于空际,最终不知去向。此绳技的特别之处在于,表演者先将绳抛向空中,然后攀绳而上,不知所终,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后来这一故事被明人编撰的《剑侠传》所收录,并成为武侠小说中的名篇而流传后世。

《嘉兴绳技》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场神奇的幻术表演——通天绳技,从名称中便可以看出其浓厚的神秘色彩。如前所述,这种绳技在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朝时经海路传到中国,历元、明、清三代而传承不辍,对中国的杂技、魔术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绳技这个节目是真的吗?印度著名魔术师卜罗图·钱德拉·索卡尔在其所著《印度魔术》一书中用了38页的篇幅肯定地认为,这套戏法是很久以前街头的“家社—瓦拉”(游动表演艺人)表演的。但是也有些人不这么认为,称这个表演主要是轶事传说,并不是真的存在。

无论如何,这个魔术的记载五花八门,有多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记载,一位印度苦行僧人把长绳子的一端缓缓升到空中,绳端消失在云雾里,一个小男孩向上爬,最后也消失在云雾里。接下来的情形令人惊心动魄,突然,男孩的一只胳膊、一条腿从空中落了下来。最后他的肢体被放进一个箩筐,绳索也随之落在了地上。最后,男孩却从箩筐里站起来,安然无恙。

14世纪的元代,生于摩洛哥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图塔 (1304—1377年)曾到中国游历,在他所著的《游记》中留下了一段观赏绳技的记载。 伊本·拔图塔是在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旅行到达杭州时,在总督府里观看了这种神奇幻术的,并说此幻术“正如我在印度素丹面前所见到的那样”,说明这种通天绳技是从印度传来的,一直流传着,直到元朝仍在表演。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著名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其中有一篇《偷桃》,以江湖术士的幻术表演为题材,写及掷绳入云、缘绳登天、天宫偷桃、肢解幼儿、幼儿复活诸事,充满了魔幻色彩。《偷桃》故事的发生地在山东济南,蒲松龄文中说“白莲教能为此术”,而白莲教正是在宋元时期由江南,尤其是福建一带兴起,然后逐渐波及山东等地的。由此进一步印证,此绳技的确有可能是从海路自印度传来中国的。

有专家认为,它其实就是由古印度艺人创造出来的一套糅魔术、杂技甚至可能包括催眠术在内的“复合型幻术”。这种奇异的绳技在17世纪时还为日本人所记录,称之为“中国绳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绳技”与印度“通天绳技”二者之间的传承、发展、演变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印文化交流发展的悠久历史,同时也说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对魔术艺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猜你喜欢
幻术通天杂技
用于外交领域的唐代幻术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傅氏幻术
民国幻术考略
天衣本非针线为巴别塔亦难通天
西夏绘画作品中的通天冠
天链一号,“链”通天地(上)
天链一号,“链”通天地(下)
老鼠演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