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云鹏(中国杂技家协会)
青年杂技人才的现状与发展
◎ 文︱郭云鹏(中国杂技家协会)
按照《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及《2017年度中国文联党组重点调研课题实施方案》,2017年6月—7月,中国杂协在杂技界开展了“青年文艺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机制”课题调研。设计调查问卷,并分别向全国11家杂技院团职员及22位杂技院团长(样本涉及省级和地市级)发放。期间,中国杂协还在北京、河南、河北、黑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杂技院团、学校,团体会员单位,新文艺组织等,召开多次研讨会、座谈会,获取了大量一手信息和资料。通过调研,中国杂协对青年杂技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1、从艺时间早。由于杂技艺术的特殊性,杂技学员一般从8-13岁开始从事专业训练,通常需经6年左右的专业学习,约在14-19岁毕业,正式登上表演舞台。
2、舞台生涯短。杂技演员在20-25岁左右达到艺术高峰,但是由于体能和伤病等原因,从业年限约为10年左右,25岁后就开始纷纷退出演艺舞台,面临二次择业。
3、出成绩早,取得成就高。18-25岁是杂技演员的黄金年龄,为其技艺高峰期。在国内外杂技赛场摘金夺银的选手,90%以上出自这一年龄段。一些优秀的演员,虽然年纪轻,但是已经成为多项国际重大赛场的金奖获得者,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
4、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无论是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演出,还是遍及世界各地的商业演出,以及在众多高规格国际会议的展演展示,都活跃着青年杂技人的身影,使他们比同龄人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见识。
5、思想活跃,自学能力强。新时代的杂技演员普遍思想活跃,非常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利用互联网交流学习较为普遍,甚至借助网络研究创编新节目已不鲜见。
1、学历低、专业单一。目前杂技教育主要依托杂技学校进行,最高学历为中专,而且只设表演专业。学历层次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员的舞台表现、艺术理解和创新。由于杂技专业没有高等教育,使学员没有继续接受本专业高等教育的机会,上升渠道受限。
2、人才结构不合理。当下杂技人才多为表演人才,而随着杂技艺术的快速发展,杂技人才需求呈现细分化、多元化的趋势,杂技教育、杂技编导、道具研发、舞美设计、艺术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都存在很大缺口,而现今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
3、成为职业演员必备素质欠缺。随着杂技院团的转企改制,杂技演员需完成从“单位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来适应这种按市场需求进行整合的组织形态。职业化程度的提高对“复合型”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演员的综合素质距此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4、缺少杂技明星。杂技创作多注重技巧难度和艺术表现力,而忽视演员自身个性和魅力的展现。节目创作以集体节目居多而缺少单人节目,鲜少突出个人,造成杂技界很少有大众熟知的“明星”和“角儿”,青年杂技人才的骨干力量薄弱。
5、转岗再就业困难。杂技演员退役后,如从事本专业,则大多选择在本院团做杂技教师、编导、管理人员等。但是文化基础薄弱、学历层次低,使他们转岗再就业面临诸多困难。未来出路狭窄,职业前景不明,成为他们安心从业的最大困扰。
6、人才无序流动。杂技院团转企改制后,单位经费变成差额拨款,原有事业身份丧失,院团失去了吸引力,青年杂技人才流动加剧且十分频繁,呈现出小团入大团、从边远地区到发达省份、从国内到国外、从低薪到高薪的流动态势。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对演员制约少,随意违反合同现象比较普遍,人才流动处于无序状态。
7、招生困难,青年人才青黄不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很多人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较为艰苦的杂技训练。此外,家长担心杂技训练会影响文化学习,一旦练不成未来出路堪忧。由于报名人数少,学员的选择范围已变得十分有限,杂技艺术能否薪火相传面临巨大挑战。
8、职称评定处于劣势。当前的职称评定没有关注杂技艺术的特殊性,不能与杂技演员职业生涯的周期规律相契合,统一设定的评定标准使杂技演员常常处于劣势。有的演员虽然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由于职称评定难而导致相关待遇和社会认可度跟不上,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体制外杂技从业者则没有评定职称的渠道,诉求更为强烈。
9、个人保障亟待提高和改善。随着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大,很多用人单位给演员缴纳了国家规定的各类保险,但是体制外的从业人员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空白,需大力加强。此外,杂技被认为是高危行业,工伤高发,因此一直被商业意外伤害险拒之门外,无法办理。
1、提升杂技教育的层次。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杂技教育,把杂技纳入教育体系,是传承发展杂技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当下困扰中国杂技人才发展的诸多问题最终都归结于杂技高等教育的缺乏。中国杂技亟需编创、教学、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端人才,杂技高等教育正是这些人才诞生的摇篮。而杂技高等教育缺失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已越来越成为杂技青年人才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的短板。建立杂技高等院校(系科),提高杂技艺术教育培养层次,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杂技人才队伍,是中国杂技人的热切期盼。
2、加大对青年杂技人才扶持和培训力度。青年是艺术创作的生力军,是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根基。应加大对青年杂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对其艺术创作的资助。为青年杂技创作人才搭建项目资助成果的推介、交易、孵化平台。如对青年表演人才的专场演出进行资助,利用公益演出、文艺志愿服务等积极搭建展演展示的平台,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为促进青年杂技人才成长、推进杂技艺术的长远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联、中国杂协要加大培训力度,对不同杂技人才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多组织跨地区、跨门类的培训与交流。各类培训和研修活动尤其要加大对新文艺群体、基层院团青年杂技人才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应该对其有一定的比例照顾和政策倾斜。
3、加强青年杂技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观教育,把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各项文艺实践和文艺培训之中。加大对文艺界先进典型和优秀人物事迹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倾心关注青年杂技者的思想状况,引导他们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德艺双馨德为先。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和人格修为。
4、建立行业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对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杂协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以促进杂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研究合理规范的人才流动机制。可以学习借鉴体育界相对成熟的运动员注册制度、会员转会制度,制定适合杂技界人才流动的管理办法,使人才流动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从而促进各杂技院团等行业主体友好和谐关系的建立。
5、推动完善杂技行业的职称评定工作。希望能够针对杂技行业的特殊情况,出台青年杂技人才职称评定相关细则。进一步推动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为作出突出贡献、取得卓越成就的青年杂技人才,在职称评审方面提供便利。将职称评定向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开放,及时申请将新职业、新岗位纳入到职称序列之中。建议将中国文联纳入艺术类职称评审机构,重点开展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的职称申报及评审工作,与文化系统形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工作格局。
6、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杂技院团介绍了青年文艺人才培养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如对青年创作人才采用无固定工时,鼓励其在院团报备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创作;鼓励青年人才参加竞赛、参与剧目节目的创作,激发创新动力,体现自身价值;创立艺术职级评定机制(艺衔制),打破年限、学历、资历限制,推动高级杂技艺术人才的培养。结合艺衔制改革分配制度,将职级与贡献挂钩,采取多演多得、演好多得的激励机制;对获得国内外重大奖项的优秀青年杂技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表彰,在职称评定、选拔任用等方面予以优先,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选拔优秀青年杂技人才加入各级杂协的主席团、理事会及代表大会,推荐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提高青年杂技人才的社会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