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在整体大环境下已进入产能过剩、市场缩减、竞争加剧、资金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建筑业新常态”。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环境既给建筑业带来发展新机遇,同时也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城乡危旧房改造为代表的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建筑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众多的市场机遇。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欧亚非及世界其他地区互利合作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将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囊括了许多省份,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将会给这些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已有多个省份出台了“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重点涉及18个省份,其中,新疆、福建被定位为两个核心区。
借“一带一路”契机,我国各地正掀起一股投资热潮,这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建筑业带来长期发展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稳步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2014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又联合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将北京市房山区等59个城市(镇)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根据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按照2020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城镇化率预计以年均1%~1.5%增长。从近十年城镇化率的增速与建筑业产值增速的联系看,城镇化率每推进1.5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建筑业产值增长近20个百分点。从长期发展来看,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为建筑业发展带来长期利好。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一体化政策一直是我国推动各地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新常态下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尤其是跨省域、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发展对进一步发挥生产要素在空间重新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升级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逐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并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3部委又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明确长江经济带应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同合作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支撑全国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作为国家级区域规划,将会在城市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为建筑业发展带来众多机遇。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释放改革的红利将成为中国经济完成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重要动力。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城乡危旧房改造为代表的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面展开。
建筑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放缓、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建筑市场进一步开放,变革生产方式以实现绿色发展等带来的诸多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危机意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乃至全世界的共识。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提出了我国将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在建造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及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具有普遍性,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在2015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陈政高部长明确提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跨越”,并作为2015年努力实现新突破的六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之一。
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对建筑行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以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有助于彻底解决建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质量、安全、品质、效益、节能、环保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行业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提升,促进行业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
建筑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建筑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十二五”期间建筑企业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81141家,比2010年的71863家增加12.9%。在市场方面,201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大幅下滑,同时由于部分地区政府的融资平台进入了还债高峰,政府投资工程数量减少,明显影响政府投资的力度和资金到位的程度。建筑企业的增加和市场规模的减少,将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
在国家进一步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为扩大企业规模或实现高速增长,会进行多元化经营和经营地域的扩展。伴随着企业多元化业务模式的丰富和经营地域的不断变大,企业的组织层级和人员数量会增加,管理复杂性会增大,管理链条会变长。这些对企业的管理能力、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挑战。若企业的管控能力不足,人员素质无法满足新业务管理的要求,将会导致企业组织效率低下,市场经营判断力下降,项目生产过程失控,产生巨大的经营风险。
建筑业在众多机遇和挑战下,需要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和人员能力,提高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变革生产方式,在建造过程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实现建造过程向 “绿色、智慧、精益”的方向转型升级。
以绿色理念为导向,在工程建造过程中兼顾对环境的保护和影响,充分利用以BIM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在施工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建造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工程建造中的应用体现,是推动中国建造向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筑业要充分利用BIM、物联网、智能设备、数字化加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升参建各方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改变建设参与各方以及与建筑之间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控制工程成本,落实环境保护,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对建造过程的全面感知、互通互联、智能处理和协同工作实现智慧建造。
同时,要以提高建造效率与效益为目的,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高效的规范与控制;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以精细化的管理手段结合精益的思想、标准化业务流程;优化生产要素,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以达到项目利润最大化和浪费最小化,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