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渤翔 闫薇薇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宋代名窯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
耀州窑陶瓷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
据史料记载,耀州窑瓷器的烧造最早始于晋博中。考古发掘证明,唐代耀州窑已开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瓷窑。到北宋时,耀州窑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烧制出了相当精美的青釉瓷,达到耀州窑鼎盛时期。在有些方面,耀州窑甚至超过了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瓷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物为它广汲各窑之长,并具有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充足的燃料以及优质的瓷土等优越条件。
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
北宋末期,华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物乱,经济受到破坏。耀州窑与全中国各地瓷窑一样,生产受到影响。到金代时,虽然博物耀州窑仍在进行瓷器的烧制,但产量及质量已开始走下坡路。除少数产品外,一般瓷器均烧得较前粗劣。元代耀州窑已经衰落,瓷质低下、产量锐减,在各窑之中已不有什么位置了。元代后期,陈炉窑的制瓷技艺和规模已超过同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烧造区。明清时期,陈炉镇的陶瓷业达到其发展史上的最高峰,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
在铜川乘车东南行,约15公里处有一山镇,名曰陈炉镇。陈炉镇是闻名古今的陶瓷重镇,被誉为“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它是继承耀州窑千年炉火不熄的惟一发祥地,延续历史1400多年。陈炉耀州瓷,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月白釉、铁绣花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炉人又烧制出了公道杯、倒流壶、凤鸣壶、良心壶四种特色产品。后两者是陈炉人的自创,这些产品以其功能奇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瓷爱好者的青睐,也使得陈炉耀州瓷的声名更为远播。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耀州瓷产品质地优良,釉色清秀,但因现代人喜好细瓷,耀州瓷逐渐走向了下坡路。耀州瓷的衰落在陈炉镇表现得最为显著影响很大,由于需求大幅下降,陈炉陶工一波一波下岗,积货过多让一些瓷厂无法正常生产,车水马龙陈炉耀州瓷却逐渐走向了下坡路。
耀州瓷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①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艺术陶瓷生产企业数目虽多,但大都以家庭作坊为主。目前,陈炉镇还没有形成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经济效益优势的大规模龙头企业能带动陈炉镇陶瓷工业的发展与升级。
②人才流失严重和创新人才缺乏
手拉坯技艺是传统制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陈炉的手拉坯技艺在全国都很有名气,一些人甚至能拉出4、5米高的泥坯,颇受省内外同行的青睐,也因此,一些手艺好的人被全国各地的“瓷都”竞相高薪聘请,像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广东佛山等等。陈炉本地反而出现了人才紧张的状况。
③销路不足及营销理念落后
营销模式粗放、传统、陈旧,销售渠道不畅,在专业化营销不存在的情况下,慢慢的耀州瓷器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逐步降低及影响力大大下降,而且还会造成在销售通路上的恶性循环。所以,出现了难上加难的困境。
④传统民间工艺面临失传
由于收入太低,年轻人愿意到外地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当地学这手艺,导致年轻一辈的技术人员缺乏,当老一辈的工人退休时,这耀州瓷的手艺还会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⑤政府部门投资力度不够
陈炉镇是政府专门管理有关陶瓷产业的特色地区,几年来虽经努力,但离形势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规范陶瓷市场行为、治理无序竞争、促进企业合作和引导产业发展等方面表现得比较乏力,投入明显不够。
耀州瓷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现象,他体现了整个陕西民俗文化乃至中国民俗文化所面临的困境。要走出这样的困境,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产品的生命力。而如今的产品大多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传统产品或是仿制品,比如粗瓷缸、碗、碟、盆、罐之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变化。因此,就难以为现代人所喜爱和接受。这一方面是缺乏市场意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手艺人思想保守的表现。产品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变化,了解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才会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不思进取、不知变化就难以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陶瓷行业研究咨询报告》.
[2]薛东星.铜川耀州窑博物馆[J].文物世界,2000.
[3]杨静.陕北观察[N].陕西日报,2009.
[4]禚振西.耀州窑青瓷历史地位之初见.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云集,2005.
[5]朱治清.耀州窑初探[J].文博,1996.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铜川耀州窑[M].科学出版社,1965.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