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乘乘
女性这个形象在绘画史上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太多的灵感。其意义的变迁许多人都进行过实践理论研究。在知网通过关键词检索出关于女性形象的自1991年开始到现在的论文有4644篇,2007年的文章将近300篇,直至2015年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本文的论点将分为五部分,根据历史的脉络来陈述观点,在对女性形象意义的变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通过这个脉络可以发现有趣的能进一步研究的论点——当代艺术中的女性除了表现审视对自身的思考的话题外,还需要朝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关于野性主导下的原始艺术折射出的对女性的生殖崇拜的相关综述
关于生殖崇拜的最有发言权的理论是普列汉诺夫完成于1900年的美学著作《论艺术》,里面说到:“氏族的全部力量,全部生活能力,决定于它的成员的数目”[1];迄今发现的原史时期的女性裸体雕塑无一不强调女性的生殖特征,原始艺术直白粗犷的对生殖的崇拜与其历史具体环境有密切联系,在南京藝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蒋英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神性与奴性:艺术作品中女性艺术形象的演变》中强调了对女性的生殖崇拜除了因为具有种族繁衍的功能,还和人们希望农业丰产有关,女性的繁殖功能生育多子与豆子、玉米等多籽的农作物有种不可言说的关系。
二、关于女神崇拜和圣母崇拜的文献
女神崇拜,一种是对远古文化中的女神崇拜;另一种则是以古希腊出现的女性裸体雕塑为标志的对神话中的女神的崇拜。王小健2008年在《有关远古女神崇拜的几种解释》中提到有四种生殖观念,其中女性单性生殖观念是先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存在的,反映出“知母不知父” 的母系氏族社会。由邱正伦,冯洁,王昱于2013年编著的《身体的镜像·中西人体艺术价值踪迹》[2]谈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出现女性裸体雕像,同时还借以神的名义,多塑造传说中的女神形象。而从女神崇拜到圣母崇拜,他们之间的变迁关系在顾蓓于2003年发表的的《圣母崇拜的历史研究》中讲到,在由母系社会到父权制社会的过渡中,神圣至尊的大女神遭到废黜和贬抑,而圣母崇拜则是在父权社会下诞生的产物。
三、关于男性对女性的凝视与窥视的综述
“凝视”在艺术中不仅是简单的视觉行为,可以升华为社会化的观看,人们在直面艺术作品时,谁是看的主体,谁是被看的“他者”,强调被看“他者”从属于主体的社会化身份、主体的欲望目光等等;关于“窥视”,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窥视他人的欲望”[3]。
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1949年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4]” 2005年王军,韩林耕共同发表的《男人笔下的女人女人笔下的自己——试论西方男女作家不同的女性观》中也阐述了这一相关的论点:男性的文学取向和价值取向造就了女性。
四、女性主义下的女性对自身表达的真实性的研究
所谓真实性是相对于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而言的,李建群老师2006年编著的《西方女性艺术研究》导论中谈到:研究女性主义是因为她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分,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包含了种种反对与颠覆的大体系,其中就有女性对男性的颠覆。[5]20世纪60—80年代后女权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加入研究女性主义的阵营,1971年,琳达·诺奇林写了《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篇影响重大的文章,在艺术史领域首次提出女性在美术史中的地位问题,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开端。[6]国内近几年对独立的女性艺术家的研究有很多,金影村2015年发表的论文《“没有故事,只有讲述”——女性主义艺术史对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的新解读》中,分析了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的笔下苏珊娜这个圣经女英雄和在男性艺术家笔下所表现的截然不同对待被窥视的态度,而前者表现的更具真实性。
五、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对女性主义的思考
现代女性主义艺术从诞生到现在,从开始时单一的,散兵式的叛逆到逐渐多元的、综合的叙事,这个演进对女性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当代女性艺术从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辟了很多新的艺术方式,其兴起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纵观当代女性艺术,从绘画到装置,行为艺术,越来越多的艺术倾向表现身体,或过分强调性别、身份,而且感觉停滞在这个层面无法翻篇,可能是因为性别身体这个层面给人可挖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但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新鲜的东西,历史是不断往前发展的,艺术也是。
参考文献:
[1](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74.
[2]邱正伦,冯洁,王昱著.身体的镜像·中西人体艺术价值踪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3]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释梦[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
[4](法)西蒙娜·德·波伏著.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李建群著.西方女性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6]琳达·诺奇琳著,李建群译.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J].世界美术,2003.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