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内容与形式

2017-09-06 03:15刘祾颖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4期
关键词:毕加索形式内容

刘祾颖

摘要:《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创作中最杰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以及时地控诉和揭露法西斯暴行而享誉世界。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与表达的情感都造就了这幅画的独特之处。在二战的背景下,这幅酣畅淋漓、触动人心的《格尔尼卡》描绘了在战争中,人民惊恐、痛苦与死亡的悲惨情景。文章主要论述了《格尔尼卡》的内容与形式,以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了毕加索创作时的情感与画面带给人们的强烈冲击力。通过认识作品中的形式,包括色彩与构图,阐述了作品《格尔尼卡》的整体悲剧性。

关键词:毕加索;格尔尼卡;内容;形式

台湾学者余光中说过:“上帝用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第八天造毕加索。”①毕加索被誉为现代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格尔尼卡》是20世纪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他以强烈而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每一位观众。整幅作品充斥着战争的残酷性与毁灭性,人类的惊恐、痛苦、死亡与抗争。从内容方面来说,毕加索怀着对法西斯、对战争的不满,用满腔的热血将法西斯屠杀人民罪恶残暴的行为展现于世人面前。从形式方面来说,《格尔尼卡》具有独特的构图特点与色彩特点。

一、《格尔尼卡》的内容

(一)创作背景

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傍晚时分,在巴黎的地铁中挤进数位西班牙人,他们白天刚为巴黎国际展览会西班牙馆做筹备工作,现在回寓所休息。突然听见一阵报童的叫喊声:“《今晚报》,格尔尼卡轰炸!”他们立即买下报纸,顿时被格尔尼卡遭轰炸的纪实报道震惊的目瞪口呆。格尔尼卡对于巴斯克人来说,是象征自治与统一的地方。他们随即派一名诗人去找毕加索,迅即告知这起耸人听闻的轰炸事件,并请他以此为内容画一幅壁画。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而此时毕加索已离开他的祖国有36年之久,旅居法国。在巴黎的这些日子,毕加索没有一天不心系他的祖国,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每时每刻都关注着西班牙的政局。当毕加索得知弗朗哥军队雇佣的大批德国飞机对格尔尼卡成千上万的市民进行野蛮的狂轰乱炸时,忧郁的心情立即转化为满腔怒火,激愤之下创作了《格尔尼卡》。他为世界万人聚集的博览会挥毫挥毫画出了他以前未曾创作过的二十七平方米的画面。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与手法,画面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充满着悲剧情感,《格尔尼卡》重现了那场使人伤痕累累、悲痛欲绝的战争。

(二)作品主题

这幅《格尔尼卡》到底表现什么呢?里面没有飞机、炸弹、坦克、枪炮,只有无关现代战争的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然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这个故事的表面形象。毕加索把象征性的战争悲剧投入画面当中,在这动乱的物体中,看到的是仰天狂叫的求救者、奔逃的脚、濒死嘶鸣的马、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嚎啕大哭的母亲、木然屹立的公牛、吓的发呆的见证人……它聚集了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的全部意義。

自《格尔尼卡》问世以来,一直众说纷纭。据说,只有给毕加索送去轰炸消息的诗人拉列亚的解释,才是目前最正确的说法。当然他也征求了毕加索本人的意见。拉列亚解释大意如下:画面的中心,那匹临终前惨叫的马,象征着西班牙国民战线,同时表现了毕加索国家至上主义愿望的破灭。身体被切断死去的战士,象征着被国家至上主义残杀的牺牲者和想死守共和国的士兵;从窗中伸出胳膊的女性,是真理之光的源泉,也是面向人民的战斗的共和国;火焰中的女性,是国家至上主义者跌落于西班牙地狱的象征;倒地战士手中的献花,象征共和国的希望。为了这幅画能够明确地阐明问题,毕加索首次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一九四五年,毕加索在回答记者关于《格尔尼卡》提出的问题时说:“在那里,公牛代表暴力,马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里运用了象征主义,但其他作品没有用过。”“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这些黑白交织的复杂画面,将整幅画面渲染成阴郁、恐怖、低沉的氛围,画中用不规则的线条所勾勒出的不同的角与弧,将整个画面分解得支离破碎,使人们在错乱的视觉中感受到画面带来得压抑和被关在画中的无声呼喊。毕加索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借艺术之笔对法西斯的罪行进行批判和揭露,同时也对战争带来的不幸感到悲哀,对战争中发生的死亡感到同情。

二、《格尔尼卡》的形式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格尔尼卡》的艺术表现力都是非常惊人的,毕加索用自己独特的表现能力将一种正义感表现在画面当中,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实,更是对战争这种暴行的控诉。

(一)构图特点

从《格尔尼卡》的构图风格来看,毕加索采用的是三角构图。在画面正中间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而三角形的对称轴则将整幅画分成大小相似的长方形,这样使得画面的左右两端获得平衡。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不管是组成画面主体的人物、动物、建筑、物体以及北京的分割,都运用了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构图最典型的有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创作的《岩间圣母》,这样的构图方式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稳定、牢固的感觉。而且三角形给人一种尖锐,疼痛的感受,运用到这幅画面中,置于人撕心裂肺的悲痛氛围中,还有强烈的冲击感。这幅作品在构图上,从左至右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重点,第一部分主要突出在黑暗中的公牛形象;第二部分是濒死嘶鸣的马;第三部分显然是举着灯火的人;第四部分则是强调出绝望举臂的男子。毕加索对整个画面的掌控能力非凡,把构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在每一部分都有了重点的突出。第一次看《格尔尼卡》可以用杂乱、支离破碎来形容,可是转眼想想看这难道不是人们对于残酷的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受吗?这幅作品在形象造型和构图方面大胆随意,但是在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象的安排都经过了缜密的构思,有着严谨统一的秩序感,经过对画面四个部分的分析,与看到作品的第一感觉不同,在画面中既有夸张刺激的造型,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每部分都有突出重点,但又做到了整体的和谐统一。

(二)色彩特点

色彩本不具备任何的情感,而是通过与人的情绪相连产生的心理暗示。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心理暗示,比如黑色会让人产生阴暗、恐怖、沉稳、消极、绝望、悲痛烦人心理暗示;而白色则是明亮、平静、朴素、雅致、贞洁,同时白色也有悲伤、绝望的心理暗示;灰色是一种没有颜色倾向的颜色,它既不出彩也不暗淡,属于视觉最不容易感到疲劳的颜色。黑白灰这三个色也正是运用于《格尔尼卡》这幅画整体的颜色,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画面所表达的意蕴。

毕加索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热爱色彩的人,可是在这幅《格尔尼卡》中却运用了单一的黑白和不同程度的灰。不同的灰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变化,突出了画面中的形体造型。《格尔尼卡》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但却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在这之前毕加索的所有作品的色彩是占很重要的地位,从蓝色时期到粉色时期,这几个时期他作品的色彩和他所想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的色彩更好的表达了画面要表现的情绪,这实际上为以后的作品包括《格尔尼卡》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实践的基础。黑白灰给人一种灰暗的心理冲击,黑色代表黑暗、绝望、死亡,百色则与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代表苍白,柔弱,再加上灰色和杂乱的线条,为整个画面增添一种恐怖与悲伤地感情,仿佛战火纷飞的那一幕幕就在人们的眼前,整个画面被笼罩在黑白灰三个层次的调子之中。从整个画面看,一种史诗般的悲壮震撼着每个观众的视觉与神经。

无论是从构图还是色彩上看,《格尔尼卡》的艺术表现力都是非常精彩的。画面以强烈的节奏、夸张的形象、寓意的内容、充满紧张而刺激人的立体主义表现方法,有力的揭露出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三、《格尔尼卡》的和平意义

七十多年过去了,《格尔尼卡》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尔所发生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毕加索在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进步事业方面,用他的艺术为人民做出来杰出贡献。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创新艺术,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过“发生在西班牙的战争是一场针对人民、针对自由的反对战争。我作为艺术家,一生都在为抗拒反动、挽救艺术而斗争。”毕加索正是充满着对法西斯主义的愤怒和憎恨,才以艺术为武器,反抗法西斯的暴力,因此,《格尔尼卡》具有深远的和平意义。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体现了热爱国家、热爱和平的主题思想。这幅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向人民再现了战争的残酷,纪实了格尔尼卡惨遭轰炸的事实,同时控诉了法西斯独裁者的兽行,表达了毕加索悲痛与愤恨的感情。随着这幅作品的广为人知,作品所表达的政治意识与和平意识深入人心,对呼吁世界和平的思想有了强有力的宣传作用。今天《格尔尼卡》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代表作品为世人仰慕,并时刻警示人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反战争的艺术作品之一。

作为一名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画家,其作品的传播力也很广,毕加索自身的名气加上这幅作品带给人们的心理震撼,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即反对残酷而又悲剧的战争,热爱难得的和平,使这幅作品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格尔尼卡的悲剧也让人们谨记。很多年过去了,《格尔尼卡》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这幅画是毕加索有意识的向人类呼吁,并宣传和平的珍贵。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在此后还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为世界和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向世人警示了和平的重要性。不仅在当时的时代,现在的我们也需要珍惜和平,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和平仍然没有实现,希望《格尔尼卡》所表现的和平意义能够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

《格尔尼卡》在内容上及时地控诉和揭露法西斯暴行,反映了法西斯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战争的悲剧性令人动容。在形式上,《格尔尼卡》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分裂而又统一的构图使人沉浸在战争的悲痛之中。而作品中所表达的的向往和平的精神則是毕加索创作的初心与强烈愿望。

注释:

①上帝第八天造出毕加索?余光中:他的画充满隐喻,《新民晚报》,2011.

参考文献:

[1]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2]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 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3]傅正.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分析[J].北方文学,2012,6.

[4]玛丽-M-盖多,许春阳(译).艺术作为自传[J].世界美术,2007,3.

[5]于萌萌.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形式与意蕴探微[J].芒种,2012(16):243-244.

猜你喜欢
毕加索形式内容
毕加索的厨娘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看不懂没关系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一夜成名”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