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莹莹
摘要: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精心搭建了“过去”和“现在”的叙事迷宫,读者只有文本细读才能理解小说中“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进而关注到小说在形式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叙事时间;形式价值
《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物,在形式上创新了战争小说的写作方式。笔者将从“时序”“时距”以及“频率”三方面分析文本,以期帮助读者在叙事时间的参照下,穿越人物和事件的迷阵,关注海勒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一、叙事时间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首次提出了“时序”“时距”以及“频率”的概念,以此阐释文本在故事和话语上的规约和反叛。他认为“故事时间”是事件间的自然时序,而呈现给读者的“话语时间”则是小说家叙述虚构故事中各事件的时间。“话语时间”违逆“故事时间”是常见的叙述行为。
小说故事发生在战时意大利的美国空军基地,这里军事等级制度森严,飞行员们因为飞行任务的频繁增加,精神状态几近崩溃。小说主人公約塞连上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里:虽和其他伙伴一样受尽死亡和恐惧的折磨,但约塞连早已看清政府及其军队对飞行员的欺骗。战友接二连三的死亡,加上永无休止的飞行重任,坚定了约塞连的反抗决心。不管是佩戴枪支倒行走路,还是赤身裸体接受勋章,约塞连看似怪异的行为反而有效地保护了他,使他有机会效仿并跟随早已出逃中立国瑞典的队友奥尔,最终成功地逃出了战争和死亡。
为避免线性叙述的刻板印象,海勒在写作中弱化了时间的历时性参照作用,有意混淆了时间的连续性,小说情节就像脱缰的野马,将叙事时间对其的限制降到最低。
(一)时序
“时间倒错”包括两种情况:“预叙”指叙述者事先讲述或提及后来发生事件及其发生过程的叙述活动;“倒叙”指叙述者对时间早于现阶段叙述时间的事件进行的追述活动(热奈特:17)。
小说开篇“德克萨斯人”讲的就是约塞连回顾自己自称肝病住院时结识随军牧师,并初见浑身雪白的士兵的情景。参照英国批评家小克林顿·S·伯汉斯列出的故事时间表,我们发现开篇的叙事时间是1944年7月,约塞连因为战斗任务上升至45次而选择住院。在此之前,轰炸费拉拉和阿维尼翁的战斗已经结束,博洛尼亚大围攻事件已经发生,约塞连的多个战友也相继在战斗中阵亡。纵观整部小说,第三人称叙述者直到小说近三分之二处才停止倒叙。海勒的倒叙以约塞连的心理及情感作为指导,表现出随意联想和任意拼贴的特征。预叙的使用也不乏其例。第三十三章中预叙了约塞连将内特利鼻子打断致使他住院一事;实际上,该事件发生在1944年感恩节那天,叙述者在小说第三十四章中有详细交代。
小说看似独立的各章节,其实是由交替进行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第一部分(第十章)交代了叙事当下的情况;第二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倒叙追溯博洛尼亚大围攻事件;第三部分(第十七章至第二十二章)返回叙述当下;第四部分(第二十三章至第二十四章)倒叙了更为久远的过去事件-米洛成立M&M公司及其日后发展;第五部分(第二十五章至结尾)再次返回叙述当下,直到尾声都基本上是线性叙事。相比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新奇性更能引领读者认识海勒笔下那个虚构世界的荒谬性。这也是希利斯·米勒说的“叙事之趣味在于其插曲或者节外生枝。”(申丹等:339)
(二)时距
“时距”就是故事时长和文本长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热奈特提出了“时距”的四种分类:概述,场景,省略及停顿。该小说中大小人物多达六七十,其中海勒颇费心思塑造的也不少于二十六人;因此,小说文本中充斥着大量的人物对话。本部分将以人物对话为例,证明在放慢叙述速度的场景中小说主题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在叙事“场景”中,故事时长和文本长度一致。小说最为常见的场景就是人物对话。在人物对话中,叙述者的声音降到最低点,读者能直接听到甚至看到人物的全部言行。在小说第三十九章(“不朽之城”)中,约塞连和老妇人之间的对话揭露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盛行和影响:
“这总得有个理由,”约塞连固执地说。“他们总不能就这么闯进来把所有人赶出去吧。”
“没有理由,”老太婆呜咽道。
“那他们有什么权利这么做?”
“第二十二条军规说他们有权利做任何事情,我们不能阻止他们。”(海勒:466-467)
约塞连确信“第二十二条军规”不存在,但可悲的是其他人对其实际存在不敢发声质疑。约塞连再多的追问都只会有一个不变的答案这一事实揭示了军规掌控并毁灭人类理性的荒谬力量:虽然只是领导层为了美化战绩凭空杜撰的隐形规定,但所有人认为它存在并且还服从着其悖论的逻辑。这也就是为什么约塞俩会感慨说“在他身处的这个不可思议的畸形世界里,无论什么反常的东西都不再显得稀奇古怪了。”
(三)频率
“频率”指某事件出现在故事中的次数以及该事件出现在文本中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提出了“频率”的四种表现方式:“单一叙述,即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件;重复叙述,即讲述n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概括叙述,即讲述一次发生了n次的事件。”(热奈特:74-75)小说中大量使用“重复叙述”,给人一种小说还未完成的感觉。“斯诺登之死”事件让主人公约塞连最受创伤;该事件的多次叙述展现了约塞连的心理状况和情感起伏。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重复叙述是循序渐进的:小说第五章末尾首次提及这一事件,但也只是简短交代斯诺登在执行阿维尼翁任务时中弹致死。紧接着在第十七章,叙述随着约塞连辩证思考“病死与战死”问题又再次回归到斯诺登事件:“‘我冷。斯诺登当时低声呻吟着。‘我冷。‘好了,好了。约塞连极力安慰他。”(海勒:191)直到小说第二十二章,读者才被告知斯诺登的身份是报务员兼轰炸手,以及他当时的身体状况:伤痕累累,奄奄一息。设置的悬念直到小说尾声才得以揭晓:因伤住院的约塞连,讨厌医院漫无尽头的黑夜;夜晚的阴冷使他想起了躺在机舱尾部浑身哆嗦的斯诺登。在这一部分描写中,作者以极尽写实的手法再现了约塞连目睹的一切,以及他如何施救的全过程。约塞连陷于一种忘却和记起的困境,他对斯诺登的回忆是碎片化的,说明其创伤之深;而最后一刻准确完整的回忆,说明他最终走出了创伤事件的阴影。
随着“斯诺登之死”事件层层展开,叙述者语调从漫不经心转到严肃认真。一览无余的血腥场面也激起读者内心的层层波澜,甚至对先前的冷处理态度而受良心谴责。黑色幽默的“幽默”因素被作者有意消解,让读者在震惊之余反思战争真面目。这种效果就是海勒强调的“我要让人们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的一切。”(董昊:21)
二、结语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技巧是对传统规约的反叛,特别是在叙事时间上的创新,确实达到了用形式突出主题的效果。海勒用复杂的时间艺术揭露线性时间掩盖下的世界之荒诞。读者诸君应重视该小说的形式价值,于混乱无序中理出时间头绪,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海勒以结构之乱显示现存世界之乱,正是现代派文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形式即内容。”(仵从巨:70)
参考文献:
[1]Heller,Joseph.Catch-22[M].London: Vintage Books,2004.
[2]Kenan,Rimmon.Narrative Fiction[M].London: Routledge,2001.
[3]董昊.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D].吉林大学,2007.
[4]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申丹等.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仵从巨.“《第二十二条军规》技巧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1987(3).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