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
摘要: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写作生涯长达40多年。他所创作的多部小说都是畅销书。在其大量作品中,最为批评家和读者称道的还是1969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 后来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品特把《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并且夺得了奥斯卡大奖。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切入来研究福尔斯的名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分析福尔斯的后现代主义的成因,进一步将结合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背景设定来分析文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即分析后现代主义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三个体现:人物塑造的反传统性、叙事手法的解构性、结局设定的不确定。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使读者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杰作有进一步更好地了解。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后现代主义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当代英国文坛超重量级大师福尔斯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被选为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经典,也是英美各大学英语系二十世纪英国小说课程的必读作品。自1969年这部作品问世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强烈反响。在这部具有开拓性突破的后现代小说里,作者拟用维多利亚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并采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手法,给后现代主义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不确定性,而《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人物形象的不确定、叙事方式的不确定性、情节的不确定性以及主题的不确定性都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显著特征。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创作中,福尔斯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特征,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写作方法,细腻动人地描写了一个自称法国中尉情人的女人。福尔斯巧妙地运用维多利亚式文学创作技巧赋予小说层次感,使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能感受到不同层次的震撼,同时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融入于文学作品中,使小说更立体、丰满,赋予文学作品立体的存在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福尔斯正式开始他的作家生涯。他说自己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是因为这样可以耽于幻想,可以随心所欲地虚构人物场景和对话,以逃避他所不喜欢的各种外界生活。这一原因正影响了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承认人物场景的虚构性,现实和虚幻不断交替,以突显作品中的不确定性。且福尔斯曾就读于一所贵族寄宿学校,由于这类学校普遍实行高年级学生责罚低年级学生的野蛮管理办法,他本人曾长期担任学生秘密组织的头领,他所必须充当的社会角色与他个人的心理气质发生痛苦而激烈的冲突。这一生活经历使他深谙等级制度、法律控制的实质,从青年时期开始产生了对一切当权者和组织者的强烈憎恶,因此他一直主张人的自由,反对传统社会和文化,这一思想也引导着他走向后现代主义。此外,福尔斯很崇敬法国的存在主义作家艾伯特·加缪和让保尔·萨特,他就读于牛津大学时,谈论存在主义已经成为哲学界和文学界的时尚,而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的自由,认为人的存在是为了追寻个体的自由,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人物的描写具有不确定性,这些观点都深深影响着福尔斯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情景非常的复杂,而当时的小说家们也面临着小说创作的困境,他们所处的位置就好比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这是个实验主义和回归现实主义的十字路口,他们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不断徘徊。这个时候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拯救了趋于衰竭的文学。福尔斯则是这个时期英国作家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的突出一例,为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70-80年代達到顶峰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主张打破传统的社会、道德、民俗风情、文化秩序,同时人们的思维意识也要随之改变。它既对现代主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也通过摒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与其进行了决裂,其文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主张彻底地反传统,认为新的文艺都应该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秩序,因此解构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二,主张摒弃所谓的“终极价值”,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事物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第三,崇尚“零度写作”,使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行为。第四,主张文学大众化,致力于打破精美文学和大众文学间的固有界限,使文学向大众文学靠拢。因此本文从人物塑造的反传统性、叙事手法的解构性和结局设定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分别阐述《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
人物塑造的反传统性体现在作品中反传统的人物性格。福尔斯以维多利亚中期为写作背景,通过描述萨拉的生活间接地嘲讽了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妇女在备受尊重的同时,人们依旧可以花几磅钱就买到一个13岁的姑娘;在公众人物宣传婚姻的神圣的同时,这些外表光鲜的大人物却拥有着不可告人的私生活。这些都说明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思想意识形态封闭,男性的话语权仍然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小说中男性话语权的代表就是格罗根医生,他认为萨拉有精神病或抑郁症,需要就医。在传统小说中,萨拉必然是这一故事的叙述者,而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显然不是这样的,萨拉坚决要把自己从男性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她有勇气去反抗传统男性优于女性的现实,她的存在威胁到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为了追求自由,即使承受着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轻蔑,她也依旧我行我素,通过将自己边缘化来寻求摆脱传统世俗的束缚。作者通过赋予她现代女性的特征,让其有了反传统的人物性格,批判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道德意识的因循守旧。萨拉这一形象迷惑了每一个人,包括作者本人,她拒绝她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拒绝按照常规生活,她是那个时代的边缘人,是具有二十世纪新思想的十九世纪的人物。
人物塑造的反传统性还体现在作品中虚幻多变的人物塑造。与现代主义文学所强调的人物塑造讲求真实性、稳定性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把人物塑造为虚幻多变的主题,他们的身份、性格和特征不再具有确定性、整体性和连贯性,而是被赋予了多变性、多重性和碎片性。在小说的开始,萨拉被刻画成一个不贞又神秘的女人,她行踪诡秘,性格孤僻,成为小镇中的“异物”。而后作者对萨拉的身份也没有任何明确的介绍,读者对萨拉身份的了解也只能从传闻和谣言中有所了解,特别是作者在对萨拉和查尔斯会面场景中,对于萨拉的描写所用的词语以“好像”、“似乎”、“几乎”为主,这就使她的形象产生了虚幻性。后来,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她和法国中尉的那个飘渺的爱情故事只是她编造的谎言而已,她用想象将自己塑造为不贞的女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挑战传统礼教,寻求自己的自由和特立独行。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真实和虚幻交替、确定与变化交织,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endprint
叙事手法的解构性也是后现代主义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一大体现。解构主义主张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秩序,反对权威和理性崇拜,反映在文学上则表现为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因而传统的作品成规、法则和作者的权威性往往会受到挑战。福尔斯在叙事过程中,对自己的叙述权威进行了挑战,他不再是无所不能、洞察一切的叙述者,而在几个身份间进行转换,有时甚至表现得无法掌握笔下的人物。在小说的前十二章中,作者以自信的叙事者的身份,从容地介绍了小镇人物和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在十三章中却笔锋一变,他变成了故事的参与者,并表示自己无法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不知道,也许我正住在我虚构的小说中的一栋房子里,也许查尔斯就是伪装的我,也许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在五十五章,他又变身为故事的旁观者,扮作与查尔斯坐同一节车厢前往伦敦的中年男子。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作者自由地编排故事,自如地穿梭于故事内外,身份不断变化,甚至直白地告诉读者那个人就是自己。这种自由开放的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全知、单一的叙事者形象,是对传统的小说成规的一种违背,具有很强的解构性。
结局设定的不确定性也是后现代主义特征在小说中的体现。作者在叙事时将多种可能性进行组合排列,使作品充满错位式的开放情节。《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一改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结局。第一种结局是:查尔斯回到未婚妻的身边并与她步入婚姻,萨拉在他的生活中完全消失。这是一个最为传统的结局,但作者马上便出来否定了这个“老掉牙”的结局。第二种结局是:查尔斯看到萨拉的信后,不顾一切地四处寻找她,经过几年的苦寻,两人终于重逢并走到了一起。这也是一个相对常规的圆满结局,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也符合一些读者的想象。第三个结局是:在查尔斯找到萨拉后,她却因为不愿放弃自由而拒绝了他,两人从此分道扬镳,萨拉独立自由地活跃在艺术领域中。这是一个具有女权主义意味的结局,更符合二十世纪中后期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这三个不确定的结局互为补充又相互否定,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多元化意识。这种结局完全否定了现代主义小说意义的终结性、同一性,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叙事情节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
《法国中尉的女人》不僅在结构上富有创新和实验性,在形式上也力图超越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福尔斯的这部经典后现代主义作品影响了其后的许多作家,但目前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包括福尔斯作品内的后现代主义以及反观国内外的作品,并进一步构建后现代主义理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Bruce,Woodcock.Male Mythologies: John Fowles and Masculinity[M].Brighton: Harvester Press,1984.
[2]Cooper,Pamela.The Fictions of John Fowles: Power Creativity,Feminity[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1991.
[3]Fowles John.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M].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1969.
[4]Loveday,Simon.The Romances of John Fowles[M].New York: Macmillan,1985.
[5]初立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解构主义解读[D].辽宁:辽宁大学,2012.
[6]韩春晖.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J].作家杂志,2012.
[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张一卉.《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D].济南:东北农业大学文学,2014.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