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民粹派文学的语言特点

2017-09-06 07:42吴思如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4期

吴思如

摘要:兹拉托夫拉茨基是19世纪著名的民粹派作家,他的作品渗透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本文通过分析兹拉托夫拉茨基的主要作品,探寻民粹派文学民俗化语言风格及其背后的政治深意,解读形象化的农民话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及其中蕴含的创作意图,揭示民粹派文学在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粹派文学;兹拉托弗拉茨基;民俗化

一、俄国民粹派文学概观

列宁曾说:“民粹主义由来已久,人们公认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民粹主义的创始人。”(转引自马龙闪,2013: 42)19世纪60年代,作为民粹主义主要宣传手段的民粹派文学相应地产生了,并在之后的30多年里不断发展成为俄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涌现出诸如斯捷普尼亚克、乌斯宾斯基、扎索季姆斯基、纳乌莫夫、兹拉托夫拉茨基等优秀的民粹主义作家。民粹派作家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上半叶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但摒弃了它们优美而华丽的辞藻,转而采用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粗俗语、方言进行创作,如扎索季姆斯基的《斯穆林村纪事》、列维托夫的《圣诞节前夜》等作品中都包含大量方言、口语、俗语词汇及表达;体裁方面,民粹派作家倾向于选择底层农民、农民工人乐于接受的小说、诗歌、童话等形式,如斯捷普尼雅克的童话《四兄弟的故事》,《智者纳乌莫夫的故事》,西涅古布的长诗《伊里亚.穆罗姆茨》,《斯捷潘.拉辛》等;内容方面,民粹派文学以描写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农村、农民生活,民粹派知识分子的斗争为主,如兹拉托弗拉茨基的小说《根基》描写农村和谐的村社生活在改革后遭到破坏,小说《金子般的心灵》、斯捷普尼亚克的《伏尔加河上的小房子》描写平民知识分子“在民间”的生活及奋斗历程。

二、民粹派文学的语言特点

文学的创作离不开语言。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或抒发胸臆,或针砭时弊,而接受者可借助语言来揣度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意图。为迎合农民的审美情趣,拉近同农民的距离,宣传鼓动农民推翻沙皇统治,民粹派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以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农民为叙述中心,塑造善良、勤劳、虔诚、果敢而智慧的农民形象,语言手段的选择上,大量使用不符合标准语规范的俗语、俚语、方言等。兹拉托夫拉茨基便是以真实地描绘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村、农民生活而著称的优秀民粹派作家,他的作品渗透出对底层民众苦难、黑暗生活的深切同情、关怀,对农奴制改革后庄稼人的朴实善良的品质遭到破坏而惋惜。著名文学评论家普列汉诺夫、温格罗夫曾这样评价兹拉托夫拉茨基:“他客观而公正地描述着农民的生活,并且清楚自己在写什么。”兹拉托夫拉茨基的作品同其它民粹派文学作品一样具有语言创作上的独特性,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化的词汇

词汇和人物话语的民俗化是民粹派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兹拉托夫拉茨基尤其擅长将这些“粗俗的”词汇、表达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民粹派文学语言的民俗化主要表现在词汇层面,例如,在其作品《老房子》中描写阿库琳娜和母亲的话语:

– Вон,вон! И знать ничего не хочу! – продолжает кричать мать,выбрасывая за порог дырявую,вытертую шубенку Акулины и какие-то мешки.

这两例主要是对人物话语的描写,在例子中兹拉托夫拉茨基有意将俗语、方言、口语词汇融入到人物的话语中,如экая жизнь каторжная!(这样的生活太折磨人了!),Вон,вон!И знать ничего не хочу!(滚!我什么也不想知道),экая为方言词,相当于标准语的такая(这样的),Вон,вон!(滚!)为粗俗骂人语,方言词的使用符合阿库琳娜农村人的形象,而粗俗语则将被痛苦生活折磨不堪的母亲的暴躁自然地展现出来。

方言词汇虽然不进入标准语,但其中有一部分被广泛地使用于文学创作中,用来传达特定地区居民的风俗和语言的特点。(凌建侯,杨波,2011: 140)兹拉托夫拉茨基的上述两部作品中不但使用了俄罗斯农村地区典型的方言词汇,如:оне(他们),ноне(现在),нонешний(现在的),кои-то(有的人)等,同时,作者通过使用口语化的构词后缀的方式也增添了作品語言的低俗色彩,如:выстойте-ка,давайте-ка,часочку-то,живот-то,сидеть-то 等等。这些口语、方言词汇的使用不仅赋予了作品语言极大地特色,也使得兹拉托夫拉茨基笔下的农民生活、农村面貌更加形象和生动。

(二)民俗化的成语

兹拉托夫拉茨基的诸多作品中不仅包含大量方言、俗语词汇,还包括许多口语体及修辞格调低俗的俗语体成语。这些成语在文化素养不高的普通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使用,他们具有极鲜明的修辞色彩,使得作品的语言具有极强的特色及表现力。例如,作品《老房子》中描述母亲对阿库琳娜的抱怨与咒骂时,作者将大量口语体成语融入到母亲的话语中:

– Ах ты,неблагодарная!..Да как ты смеешь так говорить? Вон с глаз моих,вон,неблагодарная!..Ее же выкупили,из-за нее же в долг вошли… триста рублей как одну копейку внесли… Вон,вон,чтобы глаза мои тебя не видали – еще раздраженнее кричит мать,выхватывая из рук Акулины ребенка и снова кладя его в люльку.– Вон,вон,голубушка! Нет,после таких слов… Осмелилась ты сказать!..Вон,вон! Чтобы сейчас же ноги твоей здесь не было.endprint

例子中的短短一段话作者使用了5个成语:“Вон с глаз моих,вон”(从我眼前滚开)、“в долг вошли”(欠一身债)、 “триста рублей как одну копейку внесли”(花掉整整300卢布)、“Вон,вон,чтобы глаза мои тебя не видали!”(走吧,走吧,我讨厌看见你!)、“Вон,вон! Чтобы сейчас же ноги твоей здесь не было”(走吧,走吧,永远不要再进这个家门)。这五个成语结构都带有一定的口语色彩,且它们所表达意义的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母亲的愤怒、不满也随之倾泄而出并达到高潮。把成语恰如其分地用在适当的地方,不仅能准确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能加强感情表现力度,而且还能使言语精炼,读来朗朗上口。(凌建侯,杨波,2011: 190)在《老房子》中还包括很多形象至极的口语体成语结构,如“Как красная девка”(像个大姑娘似的)使读者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小伙子的腼腆,“В гроб загнать”(把…折磨死)成语直意为“把…往棺材里赶”,只看字面便能深刻感受到母亲为贫穷、痛苦生活所受的折磨,“Глаз не сомкнуть”(无法入睡),“Один конец!”(到头来总得死!),这两个成语则将阿库琳娜的痛苦、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В когтях нужды(在贫穷中)字面意思为在“在贫穷的瓜子里”,成语形象地将家庭的贫困之极展现出来,更彰显出文字的表现力。

采用农村方言、农民喜闻乐道的俗语、俚语进行创作降低了作品整体的修辞格调,也使得民粹派文学作品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农村的生活场景、农民的心理特征,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同时也使作品传达的思想更易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理解和接受。

三、结语

民粹派作家有意地使用民俗化的语言,用普通农民、社会底层民众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赋予了民粹派文学极大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俄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它在语言上的独特性不仅符合于民粹主义农本位的思想和利用俄国农村村社传统进行社会变革的理论,有力地促进了民粹派运动的发展和民粹主义思想的传播,还丰富了描写底层农民生活的文学题材、開启了文学发展的新潮流,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Златовратский Н.Н.В старом доме[O/L].– М.: Современник,1988.– 384 с.Златовратский Н.Н.Деревенский король Лир[O/L].–М.: "Public Domain",1988.– 688 с.

[2]马闪龙.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凌建侯,杨波.词汇与言语:俄语词汇学与文艺学的联姻[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许传华.俄国民粹派文学的语言诉求——以民粹派作家扎索季姆斯基为例[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0):7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