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雪
【摘要】自20世纪30代起,爱尔兰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乔伊斯、叶芝和萧伯纳等作家的作品都被译介到了中国,但我国学者对于30年代具有影响力的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瓦纳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介绍了卡瓦纳及其作品《年轻无知》的主要内容和语言风格。
【关键词】卡瓦纳 《年轻无知》 爱尔兰
爱尔兰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家,早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有许多国内学者开始译介爱尔兰作家的作品。我国爱尔兰研究机构的设立,促进了爱尔兰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随着爱尔兰文学在中国译介的不断深入和扩大,越来越多的爱尔兰作家及其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叶芝、乔伊斯、王尔德、萧伯纳、希尼等作家及其作品。而对于继叶芝之后最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瓦纳及其作品的研究却尤为匮乏,译介作品的数量相对很少,到目前为止能查阅到的译作有长诗《大饥荒》和《青灰色的石质土》,因此,笔者阅读并研究了卡瓦纳的自传《年轻无知》,让译者和更多的学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他及其写作风格,同时通过他的作品更透彻地理解爱尔兰的农民生活。
帕特里克·卡瓦纳(Patrick Kavanagh,1904-1967),出生于爱尔兰莫纳亨郡的英尼斯金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13岁起便辍学在家,与父亲一起做起了修鞋匠和农夫,但卡瓦纳不甘于耕种,而是非常喜欢用笔去描绘家乡的田园生活。193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进而于1938年出版自传体小说《年轻无知》,并于1942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大饥荒》,描写的是爱尔兰农村的一个老单身汉痛苦而绝望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厌倦和无奈。长诗《德克湖泊》虽然与《大饥荒》同一年完成,却直到1971年才正式出版。1947年的《待售的灵魂》、《青灰色的石质土》和1948年的《泰里·弗林》都是对爱尔兰生活的真实描写,卡瓦纳以他独特的眼光从爱尔兰内部讲述了农民们无法表达清楚的体验和感触,他的语言质朴,贴近生活,深受农民读者的喜爱。1955年,癌症康复后的他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诗集《和基提·斯托布林共舞》,也是属于反田园的诗作。诗人一直没有结婚,直到1967 年遇到了凯瑟琳·莫洛尼,并于同一年因为支气管炎死于都柏林。在爱尔兰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卡瓦纳是继叶芝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他有近10首诗歌被选入《爱尔兰时代》评选的全国最喜爱的诗歌中,而且很多诗歌都被谱成了歌谣在爱尔兰人民中传唱。
爱尔兰泥土诗人帕特里克·卡瓦纳自传《年轻无知》。该书于1938年首次发行英文版,全书共七万字左右,由三十二章构成,并且目前国内尚无中文译本。这是继卡瓦纳第一部诗集《犁地人和其他诗歌》之后优秀的著作,它以诗人的家乡为背景,描写了自己在农村成长的过程,及后来脱离农民群体后努力求索的经历,真实记录了爱尔兰农民的生活。自传的语言坦率、直接,同时带有讽刺性的幽默,其中包括学生时代的冲突、采黑莓及偷捕鲑鱼的经历、乡村的婚礼习俗、宗教中朝圣的礼仪以及田中耕作的情景。卡瓦纳以他率直的眼光帮助人们去看清一个具体的世界,用他优秀的作品去诠释最普通的人和事。
自传是传记文学的一种,是作者从自身的角度来真实地描写和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忠实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内心感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文学性。自传翻译兼具著文学翻译的特点,翻译时既要考虑原文的内容又要注重文本本身的风格及特征,准确的还原原文本的真实性及文学性。
自传《年轻无知》不但具备上述所提到的自传文体的特点,同时还有其本身的特色。从语言上来讲,简洁、通俗、质朴、真诚、诙谐幽默,而且平易近人,贴近农民生活,从而拉近了和农民读者之间的距离;其次,作品中使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对照、押韵等给读者带来一种美感,同时提高了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一些诗歌和民谣,这一特点更充分地体现了爱尔兰的传统文化,也使得文本更具有感染力。
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动力,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越高,对文化交流的要求就越强烈,为了架起中爱文化交流的这座桥梁,我们要进一步地加强对爱尔兰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
参考文献:
[1]Kavanagh,Peter.(ed.).‘The Great Hunger,The Complete Poems[M].New York:The Peter Kavanagh Hand Press.1992.
[2]Kavanagh,Peter.(ed.).Patrick Kavanagh:Man and Poet[M].Orono:The National Poetry Foundation,Inc.University of Maine at Orono.1986.
[3]陈恕.爱尔兰文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冯建明.爱尔兰作家和爱尔兰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1.
[5]蒲度戎.爱尔兰泥土诗人卡瓦纳及其诗作[J].英语沙龙,2002, (8):32-33.
[6]刘晓春.卡文纳长诗《大饥荒》中的反田园[J].当代外国文学,200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