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是方言如何实现其社会功能。与此同时社会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使用者如何在地域维度分布及社会分层的相互联系中选择合适方言,本文将对对语言选择的社会分层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等级 语言选择 因素
福泽谕吉,日本十九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田间向一个农民问路,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农民用了高等的敬体回答了他的问题。经过思考,他认为得到这种回复的原因应该是他本身在问路时使用了正规的标准日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武士用语)。他后来又将的说话方式转换了数次向不同的人问路。他发现当他用“武士用语”是,人们都会对他十分尊敬,但当他尝试着用大阪商人的口调来问路,路人会用十分不正式的语言回复,甚至无视他的问题。这个有趣的故事与社会语言学息息相关。在上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方言展示了说话人的地域来源;
2. 一片地区可能会有多种方言;
3.方言展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4.人可以选自自己使用的方言;
5.说话人根据对象转换自己的说话方式;
6.说话人根据社会环境转换自己的说话方式。
福泽谕吉使用的语言显然不是受制于地域位置而是不同的社会阶层:武士和商人。他所说的:‘在我语言中的武士风格和‘大阪商人方式虽不是严格被定义的专业术语,但是却精确的捕捉到了这种引起语言变化的重点: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当时的日本,武士和商人在社会等级分层的两个极点。封建社会关系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包括四个阶级:武士,农民,手工艺人,经商者。福泽谕吉意识到了方言不仅说明了说话者的地域来源,也展示了他的社会地位。这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说话者的说话方式如何影响回答的方式。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底,英国社会语言学家巴兹尔·伯恩斯(1971)创建了一个将社会结构要素(社会等级,权利等)与语言句法模式区别变体联系在一起的模型。他把中心关注点放在他所称的“语码”——这个概念不仅定义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同时也为英国的阶级再制作媒介。他通过此研究得出一个衍生教学概念,呼吁当局在在中产阶级语言占主导的学校中开展补助教育,使来自工人阶级的孩子们能更好适应学校需求。
现在对于方言变体社会意义层面上的研究被叫做变异社会语言学。它所依据的基本假说称:“每当在同一个语言表现场景下存在两种(或多种)选择,就应开展一种统计技术进行分析。”。这句话标示了变异社会语言学对于传统语言学的本质性的离开。因为将语法作为固定规则的语法的概念被新的替代了。新的概念假设,当新的可行参数或新的可行规则出现,不仅有社会意义,还对语言系统产生影响。
虽然我们不能假设社会语言学现象可以被放入同样的结构中并设想他们共享相同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涉及多国社会特征的对比研究进行社会语言关系的学习。虽然如今像“在我语言中的武士风格”这样的描述已无任何意义,大阪商人风格是不是应该被看作一种被歧视的语言风格也存在疑问(因为武士这样的字眼已经是历史词汇,它已经不能有效的描述现在的日本社會;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商人意义也并不等同于如今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商人)。但这仍然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人的方言变化不仅束缚于地域差异,也与社会等级有关系。人们会通过辨别差异选择语言变体。
在他文章的末尾,福泽谕吉写到他对人们这样为服从他人改变自己风格的行为作呕。在他的观点看来,人应该真于自己。但是,在对话情境中真正引起人们语言改变的并不是他人的期望,而是社会规则,这与封建社会中的服从态度无关。在对话中,人们根据他们的谈话对象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这种调整有社会维度。这种调整可以是向上的:例如在求职场景中求职者根据应聘者的说话标准将自己的口音更改为标准发言;也可以是向下的:例如大人用最简洁的词语将高级专业的词汇解释给孩子。权利在其中有一定的比重,但在此场景下权利并不是完全的决定性因素,它主要是权利差别,使说话人根据次差别改变自己的对话转换方向。人们经常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以展现关系的牢固性。通过同样的口音,如使用相同的象征语,是一种表达交流的方法。
在优势方言变体享受高地位并被赞誉的同时其他的方言被批评的这种现象,是自社会语言学开端而来的关注问题。方言区别,虽然在大小上有差异,在不同的社区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它并不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规则。在现代化都市社会中,地域化方言差异被认为随着社会等级的纵轴变化。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影响了他们的话语,决定了他们是否选择靠近标准方言的说话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根据社会维度进行变化。但是由于世界语言社区中不同语言变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很难得出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言语社区的模型。但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方言刻印用来展现社会差别。且,这种受社会影响的差别是根据所研究的言语社区的社会系统来定的。
References:
[1]Florian Coulmas.Sociolinguistics:The Study of Speakers Choic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作者简介:聂鹂莹(1994-),女,汉族,山东东营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