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婷
摘 要: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从受众出发,強调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收者,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概念“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被广泛运用于理论和实践。宋词文化底蕴深厚,把宋词翻译到海外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期待视野角度出发,对宋词《钗头凤》的两篇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期待视野对宋词翻译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宋词翻译;《钗头凤》
1 接受美学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从阐释学(Hermeneutics)中发展出来,提出“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的概念(熊俊,2014)。1969年,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作品中,构建了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确定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它强调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1.1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它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读者阅读文本前,存在一种“先结构”(pre-structure), 它是指读者阅读前对作品意义的期待;阅读文本时, 期待视野“使读者回忆起以往的作品,让读者伴随着作品的开端,引起对中间和结尾的各种期待”(Jauss,1982:23)。1.2期待视野对宋词翻译的影响
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是一个双重的阅读过程。译者作为读者,要阅读原文,根据期待读者的接受情况决定翻译策略。如果译者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那么读者就会接受译文,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仇蓓玲,2003)。翻译中国宋词时,译者要让读者理解中国诗词的思想精髓,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避免文化冲突。译者既要满足读者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期待,也要缩小读者期待视野与译文审美的距离。
2《钗头凤》译本介绍
《钗头凤》主要有两篇译本,译者分别是美国汉学家王红公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
王红公,是二战后的美国现代诗人,也是旧金山诗学的创立者。他的译文主要面向二战以后的美国读者。二战后,美国经历巨变,工厂大规模兴建,城市化高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被破坏,因此美国读者向往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宁静豁达”。王红公考虑了读者的接受能力与审美情趣,删减诗词中的政治思想和封建观念,运用了“诗境”、“创译”等翻译原则,译作中的“简单”、“恬静”“自然”恰恰符合美国读者的期待视野。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翻译了《诗经》、《楚辞》等中国典籍巨著。相对于王红公,许渊冲侧重于诗词的音美,形美,意美。他的翻译侧重形式上的对仗和工整,音韵上的押韵和格律,以及诗词的深层含义和意境。
The Garden of Shen
Phoenix Hairpin Tune: Phoenix Hairpins
Pink and white hands like roses Pink hands so fine,
and nice cake!
Cups full of golden pools of wine! Gold-branded wine
Today the willows are blooming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By the palace wall The Spring wind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Bring me no pleasure and I East wind unfair,
Hate it. My bowels are knotted Happy times rare
With bitterness. I cannot In my heart sad thoughts throng,
Loosen the cord of the years Weve severed for years long,
Which has bound us together Wrong,wrong,wrong!
The spring is still the spring Spring is as green,
Of other days, but I am In vain shes lean,
Empty withered with pain Her kerchief soaked with tears
My rouge is streaked with tear And red with stains unclean.
My dress is stained with tear drops Peach blossoms fall
The peach trees are in blossom Near deserted hall
Over my room, here by the hills Our oath is still there. Lo!
Still lake that mirrors the hills No word to her can go.
I no longer have the strength No, no,no ! –许渊冲译
To finish this letter and
Wrap it in cloth of gold. When
You receive it, everything
Will be over forever.—王紅公译
纵观两篇《钗头凤》译文,许渊冲的译文音律优美,主要押尾韵;结构工整,句型对仗;也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艺术成就很高,但存在瑕疵。例如,上下文缺乏衔接,逻辑不够清晰。美国读者望而却步;王红公的译文字数长短错落,更符合英文诗的特点。他的译文连贯性和逻辑性更高,画面感鲜明直观,便于读者理解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此外,王红公着重描写美丽的自然和真实的人性,把握了美国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相对于许渊冲的译文,王红公的译文更符合美国读者的期待视野。
3 从期待视野角度比较《钗头凤》两英译本
3.1 词牌
钗头凤
——陆游
Phoenix Hairpins
——王红公
The Garden of Shen
Tune: “Phoenix Hairpin”
——许渊冲
《钗头凤》词牌的翻译,两位翻译家都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内涵。王红公只是直译出《钗头凤》的表层含义,全文并没有钗、凤两个意象。而且西方美国读者观念中没有与“钗”、“凤”相关的先在结构和阅读经验。
许渊冲对词牌进行了巧妙的处理,添加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即沈园。在词牌名的处理上,许渊冲的翻译更能为美国读者接受,符合译入语对故事情节的期待视野。读者可以伴随着“沈园”这一故事开端,引起对故事中间和结尾的各种期待。
3.2 上阕
红酥手,黄藤酒
——陆游
Pink and White hands like roses and rice cakes!
Cups full of golden pools of wine!
——王红公
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ded wine
——许渊冲
“红酥手”一词,许渊冲运用了“fine”形容,和“wine”构成了尾韵(Rhyme),形式上讲究对仗,结构工整。但许渊冲只是简单概括唐婉肤如凝脂,双手细腻。而王红公考虑了读者的接受能力,把唐婉的双手形容为玫瑰和米糕,西方的玫瑰和米糕芬芳可人,使唐婉的形象具体可感,唤起读者的想象,文采斐然,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兰琳,2001)。
“黄藤酒”是指宋代黄色一种官酒。当时的美国读者对“黄藤酒”完全是陌生的,许渊冲偏离了“黄藤酒”的意思,而王红公巧妙解释了这个意象,不仅保留了原作的中国历史文化特色 ,而且满足了读者对中国异域文化的期待心理, 以形象的语言与美国读者建立了稳定的关系。
满城春色宫墙柳
——陆游
Today the willows are blooming
By the palace wall
——王红公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许渊冲
红色的宫墙和绿色的柳枝构成了色彩上的对比,明媚的春景反衬了下文中萧瑟的东风。英语注重形合(Hypostasis) 句子之间依靠一定的语言形式进行连接。汉语注重意合(Parataxis), 强调形散而神聚。王红公考虑了上下文的衔接,添加了“today”表示时间,使语篇具有连贯性。但回译许渊冲的译文,美国读者难以体会春景和唐婉之间的逻辑关系。译者应该了解美国读者的期待视野,选取相应的翻译技巧,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增译出衔接词。
东风恶,欢情薄。
——陆游
The Spring wind
Bring me no pleasure and I Hate it
——王红公
East wind unfair
Happy times rare
——许渊冲
“东风”不仅指自然界的东风,也暗示陆游的母亲棒打鸳鸯,使两人劳燕分飞。王红公通过“I hate it”译出了陆游的悔恨和不满,让美国读者不仅领会原文的神韵,还能体会到陆游内心的情感的不满与悔恨,直抒胸臆,考虑了美国读者的表达习惯,克服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避免了中西思维上的冲突。
而许渊冲考虑到陆游饱受儒家思想熏陶,译为“East wind unfair”, 没有赤裸裸指责母亲的过错,译文含蓄委婉,明显中文化。“中国人的写作和思维方式是曲线式(indirection), 类似涡轮线(gyre), 而英语国家的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linear)”(连淑能,2004)。中国人会旁敲侧击,从“东风”侧面暗示母亲的绝决,但是美国读者习惯直截了当表面情感。许渊冲在这里没有从读者角度出发。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陆游
My bowels are knotted
With bitterness
I can not
Loosen the cord of the years
Which has bound us together
——王红公
In my heart sad thoughts throng
Weve severed for years long
Wrong,wrong,wrong
——许渊冲
许渊冲的译文更侧重押尾韵,并且忠实原文,但是王红公侧重读者的定向期待。例如,“离索” 在这里指离别,王红公却将其比喻为将两人捆绑在一起的“绳子”,引发美国读者的联想和深刻的印象,文采斐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外,王红公省译了“错、错、错”,看似可惜,没有达到情感递进的效果,但是却避免了冗余。通过省译法,可以达到和源语同样的表达效果,且上文已经通过“I hate it”, “I can not” 等表达了悔恨和无奈的情感。省略翻译三个“错”使得译文更加精炼,迎合读者的表达习惯。
3.3 下阕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陆游
The spring is still the spring
Of other days, but I am
Empty withered with pain
My rouge is streaked with tears
My dress is stained with tear drops
The peach trees are in blossom
Over my room, here by the
Still lake that mirrors the hills
——王红公
Spring is as green,
In vain shes lean,
Her kerchief soaked with tears
And red with stains unclean
Peach blossoms fall
Near deserted hall
——许渊冲
王红公以读者为中心,改写原文,描绘出桃花飘落,湖水映照群山的美景。美国读者十分向往恬静宜人的自然风光,田园般的风貌符合了美国读者的审美期待, “wither”一词也非常精巧,原本指花木枯萎凋谢,在这里比喻唐婉的美貌因相思之苦如同花朵一样凋谢了。相比之下,许渊冲的后两句缺乏关联,未突出读者的中心地位。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
I no longer have the strength
To finish this letter and
Wrap it in cloth of gold. When
You receive it, everything
Will be over forever
——王红公
Our oath is still there. Lo!
No word to her can go
No, no,no !
——许渊冲
许渊冲用了古语词 “Lo”, 反映了诗词古雅的特点, 但是用词简单,寥寥数笔,读者无法理解三个“no”的原因。而王红公通过“I no longer have the strength to finish this letter.” 描绘了自己的无奈,和物是人非的结局。王红公进行了改写, “When you receive it, everything will be over forever” 在原文中并没有对应,很大成分是想象中的情景。但这种改写打动了美国读者,为这首词添加了新的美感经验。读者更能感受到杜甫的真挚与悲恸,但这恰巧与读者对结尾的期待一致。
4 总结
许渊冲做到了“音美、意美、形美”,但存在上下文衔接生硬,缺乏连贯的缺点,美国读者很难体会画面所流露的情感。个人风格往往掩盖了原作的风格。
而王红公的译文,简单自然,风格真切。王红公通过改写和删减,描绘出怡人恬静的自然春景,让读者理解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传达出中国文人崇尚自然,关怀人性的情怀,符合了读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因此译作在美国十分畅销。王红公相对于许渊冲的译文,更符合美国读者的期待视野。
译者翻译诗词时,应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首先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语文本保持一致,其次充分考虑并尊重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的视野相一致,翻译出读者理解和接受的作品。
参考文献
[1]Jauss R.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42-43.
[2]冯素芳. 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J].晋中:晋中学院学报, 2011(4).
[2]贺新辉. 全宋词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6:722-723.
[3]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A].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兰琳.好诗与坏诗——评Kenneth Rexroth的宋词《钗头凤》. 贵州: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4).
[5]熊俊. 接受之维解构诠释——两种译学范式之比较与思考[J]. 长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9).2014.
[6]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增订本) [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2-14.
[7]鄭静. 形似与神似——唐宋词牌名的英译[J].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