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原气象文化

2017-09-06 18:03李冰
魅力中国 2017年33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李冰

摘要:本文立足黄河流域的大中原地区,回望史前气象初现,追忆伏羲上古气象身影,探寻五帝、三代时期合宫、玄宫、总章、世室、重屋、明堂里的远古气象文化,穿越秦汉、唐宋、元明清的灵台、司天台、观象台,谈聊观云识天、报奏雨泽的继往开来,再说民国近代气象,简介新中国中原气象事业发展。

关键词:中原气象;古往今来;历史文化

一、远古时期

18000年前,地球经历末次冰盛期,分布在全球的大部分人类族群退回到温暖的低纬度地区。约15000年前,末次冰盛期结束后,人群再次向着全球扩张。12000年至11000年前,农业最早出现在的西亚地区。东亚的人群扩张始于13000年前,东亚的农业最早出现在8000年前,世界各地的农业在其后数千年独立发展起来。11000年前,黄河形成。约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就有了农业,与渭河流域、关中及丹江上游的大地湾农业,一同孕育着农耕文明的诞生。

二、伏羲

凿开混沌初,寻找伏羲魂。有物先天地,爻符隐雨云。

阴阳八卦创,引导古今人。太昊归天阙,陈州蓍草春。

6000年前,在前人爻符的基础上,伏羲在古蔡水岸边(河南淮阳)仰观云生云消,用爻符表示阴阳,创出了八卦图。八卦图可以说是一种气象标示,含有丰富的气象文化,因而伏羲堪称人类第一任气象台长。传说中的女娲、昊英、有巢氏等,均与最原始的天文气象有关。

三、五帝时期

华胄轩辕始,炎黄五帝传。中原寻旧迹,气象探开端。

远古穿云影,玄宫管北天。总章多少事,大禹有遗篇。

五帝时期,黄帝建有合宫,颛顼建有玄宫,尧舜建有总章,成为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天文与气象台。黄帝候凤鸣而调音律,河神鱼伯能识水旱之气。唐尧观蓂荚而知日月,据说“蓂荚”每月从初一至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所以从荚数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

四、夏代

五帝禹神承,江山启夏传。安邦凭世室,福祸卜云天。

云物氛祥測,星河大地观。先民多智慧,文献夏时篇。

夏代的天文气象台叫世室,世室里的仪器有测日影的八尺之竿,有规、矩、准、绳,还有前人传下来的各种观天候气方法和对象,包括日、月、星象、气象和物象。

位于河南汝南的天中山应是一处世室。汝南处在豫州的中心,豫州处于九州的中心,故被命名为天中。为了观测天中日影,古人便在汝南城北筑土累石,堆起来一座土山,以此为正。

五、商代

商代的古天文气象台被叫成重屋。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河岸边的鹿台,除了是商末帝辛时期的金银珍宝贮藏仓库,更应该是一处为了不误农时,以及战争的需要,进行观测天象、观天候气、行政告朔、占卜军国大事吉凶、预测未来风云变幻的重屋。地球上原本没有路,古时候“鹿”字通假“路”字,猜测路是由鹿踩踏出来而得名。商代的汤、伊尹、伊陟、巫咸、甘盘、傅说、武丁、妇好、姬昌、箕子等,为远古天文气象都曾经有过贡献,尤其为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奠定过基础。

六、秦汉到南北朝

秦代统一后,东晋北南分。各朝雨泽频奏,陛下每亲闻。探索苍穹奥秘,修筑灵台候气,气象渐更新。治历创奇迹,节气化成真。

二十四节气是仅次于应用火的伟大发明创造,为华夏农耕时代的物质文明和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建立了丰功伟绩。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依偎着伟大的母亲黄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世代繁衍生息,求索不止的一座丰碑。从农耕时代的实际社会经济效益来说,二十四节气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其意义远大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

七、唐宋

司天观象,测风云、唐宋几多人物。太史辨风分八级,沈括雨晴虹霓。炭土平天,池盆量雨,太守祈飞雪。中原文化,天文气象人杰。

隋代外观象台由太史令亲自统辖,后又设立了太史监。唐代设立太史局,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天象和气象的观测管理,唐乾元元年始称司天台,北京就有一个司天台。宋代设有司天监,也叫太史局,首创测雨验雪。北宋司天监(太史局)在开封建观天台,观测云雾星象,以预测风雨。

宋代古气象科学进一步发展,已经有解释雨雪成因的降水原理,产生出许多气象谚语,有了观测雨雪的方法。北宋司天监在河南省开封建观天台,观测云雾星象,以预测风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解释了虹、霭、雷击等大气现象。测量降水的最早记载见于公元1247年,成书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的《数书九章》由秦九韶所著,内里有“天池盆测雨”和“圆罂测雨”。

八、元明清

元代设有司天监,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许衡领导下,共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观星台。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周公测景台北侧建造了观星台,对原有的圭表进行了改进与创新。通过实地测验,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精确时刻,创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与现在的测定仅相差26秒。

明初置太史监,后改为太史院,后又更名为司天监、钦天监。明代已有气象观测,称天文气象台为观象台。公元1441年以前,朝鲜也是采用中国报奏雨泽的做法,采用的是明洪武时制订的“雨泽奏本式”。

清代设有钦天监,定期上奏晴雨录,各地报告雨雪粮价。到清康熙、乾隆年间,陆续颁发雨量器到各县。韩国大邱、仁川等地有公元1770年中国制造的黄铜雨量器,雨量器台基上刻有“测雨台”和“乾隆庚寅五月”等字样。

九、民国

国民党新军阀混战期间(1828~1930),改组大学院为中央研究院,设立气象研究所和天文研究所,气象所位于南京北极阁,北平中央观象台一部分改属气象所,在郑州设立测候所,将开封测候所改称一等测候所。1929年至1943年,安阳铁路农场记录有气象观测资料。航空系统在郑州、洛阳、安阳设立测候所,洛阳航空学校开始有气象记录。

十、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气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85年底,全省拥有1个基准气候站,17个国家基本站,104个气候站,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共有127个气象台站,组成了气象台站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河南省目前共建有121个国家地面气象台站,其中基准气候站3个,基本气象站17个,一般天气站101个。还建有太阳辐射站3个,酸雨观测点18个,土壤湿度观测点163个,多普勒雷达站7个,3个高空气象探测点,布设单要素、2~6要素自动气象(雨量)站2500多个。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时接受国家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资料。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辽阳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湖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刍议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