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一门比较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学科。义务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自主探究学习法对小學生启发性思维能力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因此,对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必须给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自主探究 学习法 小学数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173-02
1 自主探究学习法的概述
自主探究学习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二者的结合。自主,主要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习,而探究,则是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去探究和学习更旷阔的新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法使学生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掌握知识间的串联,逐渐搭建知识网络框架。
2 自主探究学习法的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无疑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教师的指导是关键,学生是主体。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的目标、教学方案和方法。同时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情况、不同学习进度,进行总体与个体差异性的教学。老师则是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总之,主体性原则始终强调学生主体学习的原则。
2.2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强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或是留下的课后思考题,首先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才是与同学交流、讨论,最后是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但在每一个问题面前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首先会自己思考,其次与别人讨论的良好习惯。
2.3 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指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对于新知识或是衍生的知识做进一步的探究。这有利于学生把握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学生启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培养探究和学习的精神。
3 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3.1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情景导入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情景导入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方法,也是课堂中学生提取信息的重要通道。很多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小学阶段,各门学科是根据小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来设计而作为教材内容。所以,小学阶段课程知识内容与生活比较接近。
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中,在认识数字这一节课中。数学教师并非一上课就将数字从1到100逐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跟读或者抄写下来,因为这样学生会感觉到比较枯燥乏味。因而,课前就应该准备好相关图画、模具等辅助教材工具,若有条件的学校,教室里有多媒体设备就更容易教学。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将一幅图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图画里有一条鱼、两条鱼、三条鱼等,直到n个数量。然后再将另外几幅图画里的图像数量让学生数一数,看看能不能数出数字来,然后再从图画带入数字的学习。若有条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直接将PPT课件里的动画、图片等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图片或是模具要找平时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图画、模具。这样做是为了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丰富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爱好游戏和生活实际出发,创建情境,让学生解答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兴趣[1]。
3.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这是从情景导入到自己动手,自己探究的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思维,从而寻找答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这样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过程,享受数学的乐趣,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表现。
比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式,然后由学生自主去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任务,会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对知识的研究和探索中[2]。比如,数学教师在讲解长方形的面积和体积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量课桌的长和宽,然后教师在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看看学生能不能算出面积。假若是体积呢,又怎么算?数学教师将学生分组,把长方体的模形分别发给小组同学,让小组同学观察、探究、讨论。
3.3 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干预现象,也就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引导、提示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启发性思维,去思考,去探究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想象力并未成熟,注意力欠缺,想象力并不是很丰富。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这更需要数学教师的牵引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融入在一个双向学习的氛围之中。经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总结,再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最后得出答案。
如在三年级的时、分、秒该节课中,待学生会转动时针、分针、秒针,会看出时间后,教师就可以说出时间,让学生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或是教师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让学生读出时间的互动学习。如在课本习题中,小明和妈妈去买苹果、香蕉、橘子,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5元、橘子每斤3.8元,请同学们算出苹果、香蕉、橘子各用了多少钱?对于这应用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参与互动,得出答案。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可以“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引导。
4 结语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又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法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需数学教师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也需要数学教师对该种教学方法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管理者。在探究性学习法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探究当中享受获得知识的乐趣,利于培养学生启发性和创造性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有效方法,使学生历经困难去探究、去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学习数学获得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 孙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中外教育,2015,(11):73-74.
[2] 程占明.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中外学校教育,2016,(9):82-83.
作者简介:范鲁慧,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