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晔
内容摘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理应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关注点。两者的融合,可以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社团校园文化、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和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多个渠道来来实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仅需要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应该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教育活动的融合。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直以来对它的重视不够,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难以发挥二者在育人上的最大合力。因此,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容和方式,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回顾我国近100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一直备受误解和冷落。从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思想学术界有很大一部分人排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近现代落后挨打,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我国,对国人思想产生了重大冲击,尤其是缺乏理性判断精神的青年人,往往只看到西方经济发达的表象,忽视资本主义社会倡导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本质,青年学生群体很容易产生“中国不如西方”的想法,喜欢言必称西方,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更需要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大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正确认知自身所处的文化,辩证理解其他文化,提升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真正实现个人和整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构建,这种自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到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是累积起来流传至今并仍在影響当代社会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风尚习俗、行为规范等的总称,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性、广泛性、渗透性特征使它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诸类形式,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展到了广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因此,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相同的活动领域和发生机制,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自然而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顺理成章,毫无违和之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授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更亲切的方式入脑、入心。这样的教育方式明显好于课堂灌输、简单说教,既具有亲和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
3.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知行合一”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行为践履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传统文化也非常强调教育效果的实践性,强调“躬行”,仅仅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并不算有修养,只有身体力行,才算真正有修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强化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意识,有效避免大学生知行分离的现象,实现大学生思想认知向行为践履的转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容探究
1.加强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传统文化熏陶。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已经形成了以党团组织为核心,以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中坚,以兼职人员为依托,以学生骨干为基础的格局。随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需要不断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传统文化作为伦理型文化,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伦理塑造,可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强这只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这些都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基础。
2.开展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社团活动是常见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时,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爱国、励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校园社团活动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创作手法,增强社团活动的文化底蕴,丰富校园社团文化形式,加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积极构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
3.进行校内外社会实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深化民族精神。校园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经典作品诵读、传统文化艺术展出等形式开展。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文物古迹考察、历史遗迹参观、非物遗产观摩、文化遗存普查等形式进行。在校内校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4.开设传统文化类专题讲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开展专题讲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一条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路径。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中心内容,讲座的安排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和专业特点,从受教育者关注的热点、焦点或者难点出发,有选择地邀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模范榜样、名人典范设坛开讲。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类专题讲座,进一步构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系统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多层次、多覆盖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华政.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论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4).
[2]赵瑞华,孔君英.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7).
[3]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4]骆郁廷,黎海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J].中青年学者论坛,2009(7).
[5]张斌,骆郁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学院2016年度校青年基金项目(思想政治专项)资助,课题名称:《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80516053。
(作者单位:成都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