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精”心“诚”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思想主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医者朴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看,中国传统医德同马克思主义具有相通的契合点。由此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思想相结合,对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切实的成效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大医精诚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62-02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某些行业从业人员背离医学道德,谋取私利,损害病患利益的情况经常发生。某些医护人员借助自己所有的某些权利,向患者索取或收受不同额度的钱物,抑或开具高价药,大处方,从中谋取药品回扣。有些医药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味地提高医疗费用缴费标准,恶性分解、极端细化各项收费目录,甚至不按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硬性”要求做没有与病情无关的检查,等等。药品、药械生产流通企业以劣充好、夸大治疗效果,甚至销售假药、过期药、天价药等等。医药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的此类行径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导致了医患之间信任危机,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发展不相适应。
医学生是医药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后续人才,他们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医药单位惯性形成的歪风邪气,必然影响医学生,特别是正在医药单位见习和实习的医学生,给他们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巨大的冲击,延伸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对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人生选择出现困惑和迷茫,影响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在医学生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进行医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的教育,才能很好地塑造他们的医德认识、医德感情、医德信念、医德行为和习惯,使之成为既具备高尚医德品质和崇高医学敬业精神,又掌握了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日后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德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分析,两者有相通的契合点;从当前医学院校的实践成效分析,两者结合对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切实的效果和意义。
1 技“精”心“诚”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思想主旨
自《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的事迹与《左传·成公十年》记载了秦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诊断膏肓之疾的史实后,历代有关中医名医的记述数不胜数,在这些典籍中,涌现出了一批如扁鹊、华佗、孙思邈和李时珍等著名医家,他们不仅具有高超医术,还具有高尚医德。古代名医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他们对医学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直至今天,依然是鞭策激励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如果运用得当,加以发扬光大,对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很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的《大医精诚》一文,这是一篇论述医德的极重要文献。《大医精诚》开篇即道:“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此段文字论述了从医的第一个条件,即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和医者必须掌握精湛的医术,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大医精诚》一文中还论述了医者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即“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医者之“诚”,即要求医者要有崇高的医德修为,又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体贴之心,“大慈恻隐之心”,并立誓承受“普救含灵之苦”,而且坚决不做“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大医精诚》具有“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之誉,在它的主旨中,明确地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良好的医德,即医者须技“精”心“诚”。《大医精诚》广为流传,直至今天我国中医药高校仍有不少把它作为“校训”,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校训为“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广州中医药大学校训为“厚德博学、精诚济世”;齐齐哈尔医学院校训为“大学至善、大医精诚”。由此可见“大医精诚”这一传统的医德思想,在很多高校已经作为中国的医学生誓言,已经作为从医的准则来严格要求医学生及从医者,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具有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是由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产生伟大且源源不断的力量,在于其與各国革命实践的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人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亦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环境、具体特点密切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离开中国具体环境与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空谈。此后,新中国的历届领导人,如邓小平、胡锦涛,乃至现在的习近平均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并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着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实际及特点密切结合,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体现中国特色,并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与改造,从而实现中国化的过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特点、中国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毛泽东哲学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具体实际与特点相结合又产生了伟大的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中一个重要过程,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相结合,众多实践成果表明,这种结合对推动和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意义。endprint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于两者之间有很好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医精诚”的结合也是如此。技“精”心“诚”是孙思邈《大医精诚》的主旨,也是中国传统医德的主旨。技“精”即医者须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心“诚”即医者须有高尚的医德。技“精”心“诚”的目的不是为贵族统治阶层服务,而是在从医过程中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从医者只有在面对求医者时,不管对方身份地位是贵贱抑或贫富,年龄相貌是老幼还是美丑,是否有过恩仇,汉族或少数民族,愚笨者或聪明者,都应当如对待亲人一样一视同仁,将患者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与患者同烦恼、同悲痛,即使面临艰险、寒暑、饥渴、疲劳,亦当全心全意,不避昼夜地将救护病人的职责置于首位,唯有如此方“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种不论贫富贵贱,不论亲疏远近,均对求医者有求必应的思想,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主旨是契合的,即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
3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传统医德思想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切实成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先进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大医精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优秀的医学道德思想。当前,一些医学院校依据“培养高端医药卫生人才,首先要培养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職业素养”的教育方针,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大医精诚”传统医德有机结合,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在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理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时,注重结合医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难点问题,结合卫生行业体制改革及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敏感问题进行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理解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时,注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素质需要,结合医学生关注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行业问题,将“职业理想”、“医学理想”、“关爱病人”等融入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专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社团活动课程,一方面,通过教师讲座形式,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医家事迹和思想,包括孙思邈《大医精诚》文中的“精诚”思想,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历代名医求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和崇高医德;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要求,有计划、有标准地开展社区义诊、“三下乡”社会实践、“红丝带”(防艾)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将社团活动、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其三,根据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训环境等方面突出职业特点,树立象征医学职业精神理念的名医雕像、“大医精诚”校训石、从医理念墙,建立名医纪念馆,在校园网站中专门设立中国历代名医版块,宣传历代名医事迹,使医学生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医德相结合的职业道德培养氛围中。
实践证明,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医德相结合的医学道德教育模式成效明显,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高尚医德品质、崇高医学敬业精神的德才兼备的医药卫生人才。据第三方毕业生调研数据显示,将该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医学院校近五年来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和社会群众中的技能、医德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共中央对高等教育的一致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前一些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效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江传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J].理论探索,2007(2).
[3] 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6] (唐)孙思邈著,焦振廉等校注. 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水香(1979-),女,汉族,福建龙岩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