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语比喻修辞格中的文化意蕴

2017-09-06 10:47廖倩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泰语

摘 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的重要途径。比喻修辞格在民族的悠久历史中融入了鲜明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比喻,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本文着眼于泰语比喻修辞格,从泰民族宗教信仰、泰民族生存环境、泰民族文学传统、泰民族审美观、泰民族文化心理和泰汉比喻中的民族教义差异六方面进行论述,以进一步理解泰民族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泰语 比喻修辞格 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H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20-02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修辞作为语言运用的艺术,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因素的表征。比喻作为修辞手法之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符号,也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审美心理。[1]比喻修辞格是指,说话者利用相似联想,借助“喻体”和“本体”的某种类似性质去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以理解的道理。认知语言学认为,这种引发比喻的相似联想不是凭空的想象,它建立于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基础上,它的形成必然要受到民族生存环境、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种联想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比喻也就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痕。

泰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民族语言是泰语,经过七百多年的演变,泰语已成熟地屹立于世界语言之林。泰语言中的谚语、俗语集中体现了泰语言比喻修辞格的特点,其中不乏泰民族的先民探索世界的经验和现当代泰民族的全新共同认知。但不论是祖先的遗产,还是今人的创作,泰语比喻修辞格无不与泰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联,它犹如泰民族文化长河里的璀璨星光,折射出泰民族文化的神秘光彩。

1 泰语比喻与其民族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不仅是一种深刻影响着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信仰贯穿融合于民族语言中,因此,比喻修辞中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1 比喻与佛教

佛教是泰民族的国教,通过泰语中的比喻,可见泰民族深受佛教影响。比如, (佛后贴金),比喻暗地里做好事,无名英雄。这源自于佛教的盛行的缘故,泰国佛像星罗棋布,信徒们常到寺庙拜佛祈福,进行往佛像上贴金箔纸的仪式,因此有了佛前贴金和佛后贴金的说法。又如,

(济僧问僧),原意指明知僧人不可能回答问题,还向僧人询问,后用来比喻多此一举,明知故问。 (佛心),比喻有心肠仁义之人,这与中国的“菩萨心肠”是同样的含义。

1.2 比喻与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现象,也是宗教最初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民族语言的比喻中体现了其对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泰民族以“象”和“江河”为图腾。,其中“象”在泰民族文化里象征了才俊之士。如 (白象),比喻不起眼的小人物扬名于大城之中; (大象的前腿),喻指领导者; (象牙塔),比喻有识之士。“江河”图腾则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泰国民间有祭江河的习俗,把“江河”比喻成是通往天堂的路,江河湖海是从天而降的仙水。因此,泰国人会将逝者的骨灰洒入江河,相信逝者通过江河可升入天堂。泰国的泼水节也是取自江河的涵义,百姓祈求江河把废旧之气带走,继而给他们带来新气象,好运气。

2 泰语比喻与其民族生存环境

生存環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构成,特定的民族生存环境里必然生成稳定的、与其民族相适应的民俗风尚。民族语言包含了丰富的民俗风尚,其中不乏体现民俗风尚的比喻。

2.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是民族的文化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山川、风物、气候、生态等要素。

2.1.1比喻与山水

泰国地形北高南低,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水充沛,因此山高水多是泰国地形的主要特征,这在泰语比喻中有充分的体现。如: (推石臼上山),比喻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这其中蕴含了泰民族先民几次迁徙(从北向南迁)的历史,泰民族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 (爬山涉水),比喻路途艰辛。这反应了泰民族祖先为寻求幸福生活不畏艰险与自然抗争; (水落木墩出),比喻真相大白,此与中国的“水落石出”有异曲同工之妙。

2.1.2比喻与气候

泰国全年可分为三个季节,即夏季、雨季和冬季,泰语里有许多关于气候的比喻。如: (风要去,雨要来),比喻情绪多变,难以捉摸; (不是整片天都下雨),比喻厚此薄彼。由于常年降雨量大,泰国时常出现洪灾,

如 (大水淹没嘴巴),指有苦难言。这与中国的歇后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含义相似。

2.1.3比喻与植物

泰国是农业大国,享有“东南亚粮仓”之美名,在泰国, 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土地与泰民族之间有着深刻的情感联结,这在泰语比喻中也有体现。如 (生姜也烈,良姜也猛),比喻对峙的双方势均力敌; (舂辣椒化于河水),比喻做事徒劳无功。从这些比喻中,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生姜、良姜、辣椒等是泰国的主要农作物,而且也体现了泰民族喜好辛辣的饮食文化特点。

2.1.4比喻与动物

以动物设喻,借助动物的特征喻人,这些比喻具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和象征性强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如 (鸡见蛇足,蛇见鸡乳),比喻心照不宣; (骑象捕蚱蜢),比喻小题大做; (抓蟹入篓),比喻手忙脚乱,手足无措。以上比喻都是泰国人民生活真实写照,反映了泰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和安定和谐的渔业生活。

2.2 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者也称社会环境。泰民族是一个爱创造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特色人工环境无不是泰民族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集中表现在民族建筑、民族风俗和社会关系上,在泰语比喻中也有精彩的呈现。

2.2.1 比喻与民族建筑

泰语将 比喻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此比喻的本体 ,指的是泰国的民族建筑高脚屋。高脚屋的屋顶为多层屋顶,便于晒稻谷等物品,因而常引来鸟儿偷食,得此俗语。泰语中的 分别指正房和偏房,后喻指“大老婆”和“小老婆”。因为,泰式传统建筑结构分堂屋侧室,可见泰民族历史上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形态,这与中华民族的房屋建筑以及对婚姻形态的关系认识是一致的。

2.2.2 比喻与民族风俗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成果,泰语比喻有许多关于泰国民俗的反映。

如 原指船倒在池沼里,钱财不会落入他处,后指通过亲族通婚的方式,发展成为更强大的家族,可见泰民族先民婚恋观念及其历史。

2.2.3 比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如泰语 (人背上耕种),比喻对人残酷的剥削。从中可见泰民族在农耕社会里存在不平等的剥削关系。又如 (男人稻谷,女人米),将男人比作稻谷,视为可繁衍后代的种子,突出男性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同时体现了泰民族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及强烈的阶级观念。

3 泰语比喻与其民族文学传统

民族语言中的比喻常与民族文学传统相关,民族文学传统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资源,也是比喻取之不竭的源泉,影响着民族的意识形态。

3.1 比喻与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表达,是各民族文学初期的产物,多以口头记载的形式流传至今。如 (绿如夜叉),“夜叉”是泰民族神话里的森林之神,深受人们尊敬。再如 (青蛙选主任),比喻为人做事过于挑剔,最终落得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个比喻同样源于泰国的民间神话故事。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为泰语比喻注入了新的养分,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个性。

3.2 比喻与爱情意象

爱情,这个魅力无穷的字眼,一直吸引无数文人用其生花妙笔描摹它,用心灵感悟诠释它。因此,文学传统里的爱情意象成为民族的共同认知。比如,泰民族的文学作品里常以“水”、“花”、“月亮”、“水晶”、等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而以“鱼”、“兔子”“马蜂”等比喻年轻男子;“草花”被喻为地位卑贱的女人;“近手的花”被喻为水性扬花的女人;“木棉”被喻为第三者;“露水”、“莲花”等则是纯洁爱情的象征。

4 泰语比喻与其民族审美观

追求美是全人类的共性,一些泰语比喻体现了泰民族的审美观。如 (寺庙里的狗和天上之花),比喻地位低下的年轻男子企图得到貌美高贵的女子。在泰语里,狗是卑微、低贱的象征,在对“狗”的认识和联想上,泰民族与中华民族是相似的。在汉语里,含有“狗”的比喻常带有浓重的贬斥色彩。如“走狗”、“落水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这些比喻含有强烈鲜明的讽刺、鄙视、厌恶、憎恨等负面情感。

5 泰语比喻与其民族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是指在一定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群体心理,是一定社会的文化成果在社会心理中的反映和积淀,大体上包括带有该文化性质和特征的社会性情感、意向、成见、信念以及自发的倾向等因素[3]。泰语中有许多表达对事物的好恶、忌讳的比喻,其反映了泰民族的文化心理。如,泰民族认为死亡是轮回转世的开始,为表达对死亡的敬畏,他们用“去卖炭”或 “呜呼哀哉”作为对“死”的直接回应。在不雅語的用法上泰语也显得极为有趣,如“去射兔子”、“去摘花”或“去野外”等借此比喻上厕所,显得含蓄有趣。

6 泰汉比喻中的民族教义差异

据史料记载,中泰两国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汉代起,中国开始与古称暹罗的泰国交往,到明朝时达到顶峰。本文依旧立足于比喻修辞格,简单论述汉泰民族教义差异。

6.1 比喻与汉泰佛教文化差异

中泰两国都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国家,这从与佛教有关的比喻中可窥其一斑。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但不同的是中国信仰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而泰国有大约95%的人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现世只有佛主释迦牟尼,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主同时存在,释迦牟尼只是众佛中之一。此外,是大乘佛教除了“佛”之外,还有“菩萨”意象,汉语有“苍蝇叮菩萨”、“泥做的菩萨”、“泥菩萨洗脸”、“泥菩萨过河”等比喻。

6.2 泰汉民族教义差异

由于中泰两国在佛教信仰上的差异,导致了民族教义的差异。比如,小乘佛教讲究追求个人解脱,大乘佛教则认为应该普度众生,但不管存在何种差别,慈悲思想始终贯穿于民族教义之中。如 (爱长砍短,爱短补长),喻指爱要克制,爱要付出。而汉语里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佛教的慈悲思想。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的总和,[4]同时,民族语言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记录在民族的言语记载和文学作品中,也被民族语言体系所巩固和传承,在语言材料上留下民族的印记,使之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比喻作为民族语言材料的组成部分,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因而研究比喻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研究。随着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密切,在泰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日益呈现出语言的相互借鉴引进及文化融合的特点,泰语比喻修辞格蕴涵着泰民族的文化特质,尤其是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更需要放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深入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聂焱.论比喻的创造与民族文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3).

[2] 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黎运汉.修辞与文化背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4).

[4] 周友昌.试论比喻的民族文化意蕴[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作者简介:廖倩(1985-),女,汉族,广西北海人,教育硕士,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泰语
从泰语人才的中文素养反观高校泰语教育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泰语学习兴趣的研究
曼谷市场一瞥
高校泰语演讲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浅析汉泰共通性对泰语教学的意义
《暹罗馆译语》与现代泰语读音差异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浅析《泰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