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君+蔡华波
摘 要 目的:探析在科研过程中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并针对成因提出防范策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为编辑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总结多年医学编辑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提出相应防范措施。结果: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术道德、科研诚信观念薄弱,职业发展和科研压力,人情关系,经济利益及监管体系不完善,建议从作者、编辑、出版行业及政策4方面多管齐下,建立黑名单系统和举报系统等,全名参与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结论:应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肃学术纪律,严惩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关键词 学术不端;COPE;AMLC;二次查重;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3-0029-02
最近,107篇医学论文被撤销事件一波未平,国际学术出版巨头Springer旗下的《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期刊再次撤销数篇来自中国的学术论文。据撤稿声明报道,这些学术论文均存在不同程度涉嫌窃用他人学术科研成果或关键资料、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这不仅仅是对学者自身尊严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学术界甚至国家声誉的严重挑战。之前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已出台针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的相关文件[1,2],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学术不端事件仍屡见报道,给整个科研领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
响[3]。因此,如何彻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是当下亟需重视及探讨的问题。
1 学术不端行为
国家教育部定义的7种学术不端行为包括:1)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研究成果;3)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4)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當使用他人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5)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6)有偿发表论文、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为他人代写论文的;7)其他严重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除了以上7种行为以外,更有甚者,在编辑对文稿进行多次编辑加工后却没了回应,等到编辑再次联系作者确认的时候却被告知已被他刊录用。当然,编辑加工润色本就是编辑的本职工作,但是作者这种变相的窃取编辑的劳动成果的行为,也应该被纳入学术不端
行为。
2 学术不端行为成因探析
2.1 学术道德、科研诚信观念不强
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必须有求真务实的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4,5]。但是,随着期刊数量的与日俱增,纳入准则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质量不高的文章被发表,于是,部分学者学术道德、科研态度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变得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开始滋生。
2.2 职业发展和科研压力
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考核以及晋升需求、职称评定是导致压力增加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5]。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行政人员升职级的硬性条件是必须每两年发表一篇论文,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评职称都要在相应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且作为教学型单位,每年都有科研要求。但现实是很多课题未能得到相应的进展及预期的结果,或是受条件和能力限制完不成论文,而单位又有硬性要求,因此,在论文的产出时非常容易出现学术造假、抄袭等不端
行为[6]。
2.3 人情关系
我国仍然是一个人情关系主导的社会,依托各种媒介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是学术活动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7]。所谓的“人情世故”是对学术严肃性的亵渎,有很多作者在修稿的过程中会偷换作者,甚至直接把第一作者让给其他作者,或是在课题结题时、论文投稿时找圈内熟人,这种互帮互助、礼尚往来的现象较为普遍。
2.4 经济利益
论文代写现象极为普遍的今天,必然是有需求才有市场。从论文代写者立场出发,这类人往往是专业写手,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和专业能力,以代写为生,服务于那些所谓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科研,抑或是急于晋升奈何没有课题或是文章的专家学者。但是,代写者往往并不是真正的科研人员,他们篡改、抄袭他人数据或是成果,以发表文章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学术严肃性荡然无存。
2.5 监管体系不完善
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更加放纵了学术不端行为风气“横行”,惩处措施过轻及学术不端查处难度大致使这群人抱有侥幸心理[4],即使被处罚了,后果也不足以影响后期的职业发展。
3 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对策
国际上,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般参照COPE(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的学术伦理处理流程[8],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虽然可以快速帮助编辑识别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其也有很多漏洞,编辑不能完全依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结果[9,10],只能作为参考。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重复率高的论文不一定是剽窃,低重复率的论文也不一定是原创。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仅依靠检测系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多方面多管齐下。
3.1 作者
作为学术界的主体,作者有义务严肃认真对待学术问题,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科研是一项崇高的学术事业,是真理与真理的思想碰撞,必须真正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学术修养,重质不
重量。
3.2 编辑
首先在投稿须知中应写明包括对重复发表、抄袭、捏造数据等的定义及说明期刊相关政策。其次,编辑要把好初审关,提高准入门槛,使用多种检测系统进行文章重复率检测,并且从收稿开始直至发表刊登前应至少进行二次查重[11],因为编辑在修改过程中会按本刊的规定格式进行修改,难免会存在句式重复,而且从收稿到发表时间间期长,期间会有类似的论文发表。一旦发现疑似学术不端行为,编辑应及时与作者沟通,如无果可以向作者所在单位上级部门联系。同时,应提高编辑的自身素质和鉴别能力。如:将原文章中的语言重新组织或用在线软件将语句进行二次逆向翻译的“障眼法”;来稿中出现文档非正常编辑符号;作者电话号码属地与作者单位属地不一致;AMLC显示“稿件已经提前检测”等[10]。最后,在调查不端行为的过程中要求作者提供个人贡献信息,让作者描述自己的贡献可带来最真实、信息量最大的答复。经调查确认为学术不端的论文应立即给予撤稿并列入本刊的黑名单,并告知作者单位。
3.3 出版行业
建议建立全国出版行业举报系统和黑名单系统。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各个出版社及期刊积极配合,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将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信息及相关证据上传至黑名单系统[12],让行业内的编辑人员有前车之鉴,多多留意有嫌疑的作者。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可以匿名举报至举报系统[13],并提供相关证据。另外,全国出版行业可以成立一个学术不端行为调查组织,专门负责调查举报系统中的事实属实。
3.4 政策法规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加大曝光力度。取消学术科研作为晋升、考核的必要条件。一旦坐实学术不端行为,对于晋升采取一票否决制。
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不能仅仅依靠几个检测系统,其重要的不在于防,而在于如何从根本上扭转或是遏制学术不端的思想。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肃学术纪律,严惩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以正学术之风。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EB/OL].[2009-03-1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80/201001/8068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EB/OL].[2006-11-10].http://www.most.gov.cn/kjbgz/200611/t20061109_37931.htm.
[3]王育花.利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和AMLC鉴别可疑学术不端的方法[J].编辑学报,2017,29(1):60-63.
[4]蒋兴华.高校科研不端行为表现形式、产生根源及多元防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28-132.
[5]秦立超.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探析——从内在原因的角度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1):72-74.
[6]张丽萍,高杰.学术不端行为及防范措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3):121-123.
[7]胡春艳,刘建义.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治理:社会资本的视角[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4):125-130.
[8]COPE. Flowcharts[EB/OL].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resources/flowcharts.
[9]吴昔昔,贾建敏,吴健敏,等.低重复率稿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与防范[J].编辑学报,2017,28(3):266-269.
[10]王文福.期刊防范学术不端的深度反思——兼谈对AMLC系统的理性认知[J].编辑之友,2017(3):32-35.
[11]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等.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追溯及防范对策——基于185篇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91-697.
[12]荣曼,董海原.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医学论文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15-219.
[13]王力.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及其征求意见稿与几点拙见之比录[J].当代经济,2017(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