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中儿童语言的生长

2017-09-06 20:47李臻瞿艳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松鼠青蛙文本

李臻+瞿艳

什么是儿童语言?笔者在这里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指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形成的与人交往沟通、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表现形式;二是指正在过着童年生活的儿童自己的语言。童心童情引发童言童语,焕发童真童趣。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指导儿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责任,发展儿童语言既要遵循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要葆有儿童期儿童语言的个性与特点,要小心呵护属于儿童的语言,不要任意拔高或逼迫儿童放弃属于他们的语言,让儿童去跳越儿童期,过早地进入成人期,丢失宝贵的童真和童语。教材中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文化。教材不仅蕴含着语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还为儿童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作为教师,要凭借教材,引导儿童学会阅读,展开亲历阅读的过程,让儿童不断触摸语言,不断感知语言,通过自己的体验去理解感悟教材,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

一、朗读品味,整体感知,突出童话烂漫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文章是读懂的,而不是教懂的。”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朗读。何为有效的朗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概念是在同步的、总体的感受中形成的,对同一事物,只要有可能,他总是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体验和认识,其中既有视觉的,又有听觉的,而且还常常伴之以动觉。对于儿童来说,各种感官是一体的,感觉和反应是一体的,身体和精神也是一体的。用整体的方式来感知和反应,这正是人类最根源的方式,也是儿童最擅长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顺应儿童整体感知的特性,充分发挥儿童各种知觉的优势,引导儿童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话中有意、脸上有色,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去感受语言的生动优美,表现对语言的感悟,感受自然和生命的成长。如笔者教学《青蛙看海》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高山图):山那么高,而青蛙只有这么一点点大,难怪他忍不住叫起来:“天哪,这么高的山!”谁来当青蛙,读出心中的感受?(指名读,学生情不自禁地自由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山高得出乎我的想象,白云都成了它的腰带。

师:你为什么瞪大了眼睛?

生: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山,脖子都仰酸了。

师:(动画播放)看着看着,青蛙感觉山越来越高,而自己越来越小,他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谁来吸上一口凉气读?(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眉头都皱起来了?

生:山太高了,老鹰都要使劲飞,我担心自己登不上去。

师:你为什么声音都颤抖了?

生:到处都是悬崖峭壁,看了让人害怕,腿直发软。

师:一心想看大海的青蛙,看到了这么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忍不住发出了感叹,请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读,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丁点儿的朗读技巧指导,儿童却能读得那样有滋有味,没有一个个连环式的问答,儿童却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化身为那只青蛙,感受着青蛙的惊讶、害怕,并与自己的情感体验连通起来,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生动。此时此刻,语言立体起来,丰满起来,书中的人物也“活”了起来,学生的语感也就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启示一:儿童感悟语言不需要朗读技巧,教师要引导、点拨儿童在生动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思中丰盈内心的体验与情感世界,在吸收积累语言的同时注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巧设情境,有情有趣,凸显童言无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丰富的情感才会被调动,强烈的表达欲望才会被激发,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

1.问题情境促乐趣,好奇探究显童真。“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儿童对自己未知的、感兴趣的话题会倾注所有的热情与精力。问题情境的巧妙创设能把儿童带入向往的阅读天地,使他们在大胆的想象中体验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在开放的心境中与激情四溢的表达中,个性化的语言自然流泻,情感与语言水乳交融,智慧语言不断闪现。如《青蛙看海》一文开篇写道: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为了引导儿童强烈感受青蛙看海的迫切愿望,为下文青蛙为了实现愿望坚持不懈地登山埋下情感的伏笔,笔者在教学中这样设计问题:(配图音乐)又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青蛙又一次站在湖边,他望着圆圆的月亮喃喃地说道:“月亮啊,月亮啊,你告诉我大海究竟是怎样的?”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看海。青蛙为什么要去看海呢?请小朋友大胆地猜想一下。在音乐的感染下,在问题的促发下,原来“隔岸看火”的儿童纷纷把自己化身为青蛙,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一朵朵智慧火花不斷闪耀:“青蛙常常听妈妈说大海很美,像一块碧蓝碧蓝的宝石”“这不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他有海阔天空般的志向”“大海边有他的朋友在等他,他们早已约好了在海滩上筑碉堡”“青蛙想去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看它喷水柱”“青蛙想去看看大海究竟比湖大多少,他要给小伙伴们讲大海的故事”……各种奇思妙想就这样滔滔不绝地从儿童的嘴里迸发出来,这是儿童从心底流淌出的最纯真的语言。此时,笔者不失时机地点拨“蔚为壮观、海阔天空、盛情邀请”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学生情动而辞发,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同构共生。

启示二: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依托文本,挖掘贴近儿童生活的、体现儿童情趣的、反映儿童思想的内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问题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

2.逼真表演促情动,真情体验露童趣。“儿童是天生的歌唱家、舞蹈家、绘画家、表演家……”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表演情境,能激起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让学生进入文本,在表演中强化对语言的揣摩,对情感的体验,并在对话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如笔者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配图演说)在青蛙的眼中,原来高不可攀的大山变成了一级一级地台阶,他就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让我们来分角色表演,一人当青蛙,一人当松鼠,跳上山顶看大海,好吗?松鼠跳一下,青蛙跟着跳一下,松鼠跳两下,青蛙跟着跳两下,松鼠不断地鼓励着青蛙。

生:加油,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再跳一下,好,跳得好极了;青蛙你真棒,不愧是我的好朋友……

师:青蛙充满希望地往上跳(让学生连续蛙跳15下,此时学生渐露疲惫之色)。跳了一阵后,青蛙有什么感觉?

生:我上气不接下气了,我腿像灌了铅一样,我知道腰酸背疼的滋味了,我已滿头大汗……

师:放弃吧?不去看海了。

生:不行,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我不可以半途而废;如果这点困难我就坚持不住了,我还能完成其他事吗?……

师:松鼠又带着青蛙往上跳(让气喘吁吁的学生再连续蛙跳10下,此时学生已东倒西歪,很多学生瘫坐在地上)。这时的青蛙有什么想法呢?

生:(学生边说边大口喘气)我连话都说不动了;让我坐一会儿吧,我站不起来了;我口干舌燥。比跑400米还累……

师:还有好多路呢,放弃看海这个愿望吧!你们碰到了那么多困难,为什么还要坚持?

生:就快到山顶了,我不能前功尽弃;就快看到梦寐以求的大海了,我快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了,我不能放弃……

师:为了实现愿望咬牙坚持着,坚持着,始终没有放弃——这就叫坚持不懈。

从儿童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不仅理解了“鼓励、累、坚持”这些词,而且在实践中学会了正确运用。儿童此时的表达已不再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表演实现文本语言的实践与再创造。

启示三:教师创设的表演情境要逼真,让儿童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化身其中,做其所做,思其所思,做到触摸人物的脉搏,体验人物的情感,从而拨动儿童的心弦,激发儿童内在的情感,让儿童充满真实感受的个性化语言飞扬,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三、激活思维,质疑分享,彰显童语飞扬

“阅读不仅在于对文本的理解、接受,而且还在于对文本的质疑、挑战,以至于对文本的再创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激活儿童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儿童对语言规律及语言素材的真切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并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如笔者教学《青蛙看海》的教学片段:

师:松鼠是怎样帮助青蛙的呢?他都说了些什么?你能想象他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吗? (学生自由读、同桌讨论)谁来读第一句?你怎样来读这句话?(出示:“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学生以疑问的语气读,连续三人都这样读,在老师即将开口时,有学生举手提问)

生1:老师,我感觉不对,青蛙是跳跃能手,松鼠不会不知道。

生2:对,青蛙能跳比自身高50倍的高度,这小小的台阶怎么会跳不上?

生3:那松鼠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

师:是呀,松鼠不仅问了,他还带头跳上了一个石阶,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

生:这是松鼠在明知故问,是为了启发、引导青蛙,青蛙虽然不能像老鹰一样飞,不能像骏马一样跑,但能像松鼠一样跳上台阶。

师:是吗?带着启发的感觉读一读。(指名读,虽然语气不一样,但都带着启发的感觉)

听,这就是儿童思维的火花在闪烁,这就是儿童在质疑后的智慧分享,这就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表达,此时此刻,他们已将文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融入自己的心田。

启示四:语言表达的灵气,主要来源于儿童文化的积淀。有了文化的积淀,才有语言的积淀。每个儿童都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他们对语言的不同体验,就会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获得不同的文化与精神。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会逐步学会对语言的倾听与反思,学会对语言的接纳与争辩,学会对语言的欣赏与评判,这不正是经历了智慧共享后的儿童语言的发展吗?

猜你喜欢
松鼠青蛙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小松鼠
松鼠
小青蛙捉虫
松鼠
松鼠
谁能叫醒小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