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人间真情 渗透品德教育

2017-09-06 02:00王业蓉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灵美桑娜真情

王业蓉

真情是一轮暖阳,能温暖人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能洗去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盏灯,能照亮人生的道路……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涉及人间真情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生动、感人,对学生关爱他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有效地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巧妙析题,凸显人间真情

唐代诗人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广交朋友,要关心、帮助别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关心帮助别人,体现人间真情的课文很多,文章的题目与内容新颖、吻合,耐人寻味。有直接描写穷苦劳动人民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收养孤儿,体现心灵美为题目的文章《穷人》;有赞美残疾青年想方设法帮助青少年读书为题目的《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文章;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为题目的《唯一的听众》的文章;有展示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为孩子带来快乐与幸福为题目的《用心灵去倾听》的文章等,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就生动描写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巧妙质疑来学习课文。1.从题目上质疑。为什么用“搭石”做题目?用“搭石”做题目表现出乡亲们的什么精神和美德?2.从行动上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样说具体表现出乡亲们的什么实际行动?3.从“心灵美”去质疑。课文从哪些事例体现了山里人的纯朴、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的心灵美?让学生在巧妙质疑的过程中阅读课文,通过交流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精心选材、巧妙拟题、布局谋篇、运用词语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真心收养,彰显高尚品质

唐代诗人李贺曾经说:“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能体现出人间真情,彰显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济困扶危,助人为乐的真情美德。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突出“三描写”来学习课文。1.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美德。文章开头用“寒风呼啸”“汹涌澎湃”“起了风暴”“又黑又冷”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天气环境恶劣,渔夫却出海打鱼还没有归来,桑娜心里十分担心,从而衬托人物的高尚美德。2.描写心理矛盾,突出美好心灵。文章描写桑娜意外发现西蒙已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她内心充满矛盾,心事重重,担心丈夫能否收养两个孤儿,担心增加了丈夫的负担,反映出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美好的心灵。3.描写对话,彰显人物的高尚品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描写在文章中非常重要。通过人物之间相互交流、对话,能把话讲清楚,说明白。文章用“渔夫皱起眉……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瞧,他们在这里啦。”这几段对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感悟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济困扶危的高尚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善意谎言,展现美好心灵

雨果曾经说过:“保护爱你的人,把必要的东西供给像星辰一样为你放射光芒的人,再也没有更甜蜜的事。”爱别人,热心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心灵美的行为。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课文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在教学中,教师要凸显作者描写心灵美的手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残疾青年的心灵美。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他明知“我”在偷看书,却一直没有阻拦;当“我”四处寻找买主时,他谎称“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而买下“我”的马草,還叮嘱“以后,马草就卖给我”。用谎言引发“我”的信任,体现出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2.父亲的善良,体现心灵美。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残疾青年的生活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体现父亲的善良和心灵美。3.碧云善解人意的心灵美。碧云很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哥哥把谎言维持下来,也体现了碧云善解人意的心灵美。4.“我”感激的心灵美。“我”刻苦读书,对青年的帮助感激不尽,不让青年的马饿坏了。通过采草,别饿坏了马和一心一意刻苦读书,体现“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和读书求学的美好心灵。5.重复话语,彰显人间真情心灵美。课文三次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词。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青年时,他嘱咐“我”的话,看来是关心自家的马,实际上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读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马草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暗示妹妹买马草,让“我”安心地读书;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想着马香甜吃草的情景,能安心读书。关心马,就是青年对“我”的关心,进一步体现了残疾青年的心灵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进行小练笔:写“一位同学帮助别人读书”的短文,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真心呵护,赞扬关爱美德

唐代诗人孟浩然说:“欲取呜琴弹,恨不知音赏。”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文,记叙了“我”在一位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经过,赞扬了老教授关心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赞美“三爱”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题目体现关爱。题目中用“唯一”来写老教授假装耳聋当“听众”,每天坚持来听“我”拉小提琴。这是对“我”最大的爱护、鼓励。从题目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假装耳聋充满关爱。“我”到林中去练琴,老教授假装耳聋,三次对“我”爱护、鼓励的话:“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请继续吧。” “真不错……谢谢你,小伙子。” “她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肯定、夸奖“我”练琴,“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快乐,体现老人对“我”的关爱与鼓励,对“我”进步的高兴,对“我”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茁壮成长的动力,是“我”成才的知心老师和恩人。3.从心中的变化体现敬爱。“我”被父亲和妹妹认定为“白痴”,受到沉重的打击,失去了练琴的自信;当“我”到树林去练琴时,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当“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老人假装耳聋三次对“我”的说话充满了爱护、鼓励。“平静地望着我”在课文中的第三次出现,更是对“我”极大的鼓励,让“我”在各种文艺晚会上脱颖而出;当妹妹的话道出老人(老教授)的真实身份时,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教授的无限敬意与感激。通过赞美“三爱”,能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乐于帮助别人的高尚品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收集素材,抒发真情实感

爱默生曾经说过:“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由此可见,多读书,才能写出美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精心选材,巧妙拟题,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3的要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流。”那么,如何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呢?1.选准事例,体现关爱。在社会上,在家庭中,在学校里,相互关爱的事情比比皆是,有帮助孤儿圆大学梦的事例;有20年如一日照顾痴呆老人的事例;有阿姨热情帮助突然患病的旅客,送医院抢救的事例……这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体现了人们相互关爱,温暖人心的美德。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搜集感人的事迹来写生动、具体的习作。2.写清事情经过,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事情总有来龙去脉,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经过”是文章的核心,要把事情“经过”的情节、场面写生动,写具体,写细腻,才能感动人。3.突出特点,抒发感情。在描写事例的过程中,要突出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还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引用名人名言等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把感情融入文章中,才能真正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心灵美桑娜真情
什么是“五讲四美”?
风雨真情
真情
《穷人》梗概
心灵美的小兔
桑娜一家“穷”吗?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抗冰雪,献真情”救灾款物捐赠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