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密州城

2017-09-06 02:26初二17张钰梓
教育家 2017年28期
关键词:熙宁密州宋神宗

文 | 初二(17)班 张钰梓

墨染密州城

文 | 初二(17)班 张钰梓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仅三载,墨染密州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移守密州。

秋日凉风卷起街边落叶,旋转着向悠长的小巷深处飞去。苏轼孤身至密州任职。远不及杭州城的舟楫画舫、画栋雕梁,此时密州正值天灾,遍野桑麻。“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种种惨状挣扎着扑向他的双眼。远方灰色延绵不绝的荒山,轮廓不甚清晰。他悠悠地叹口气,住进了早已为他准备好的木屋草房。“人固疑予之不乐也”,他后来这样写道。可是谁知,苏轼并没有放弃这里,放弃这里的百姓。

他不作穷酸书生之态,去怅然吟咏命运的不公,而是与百姓共患难。开仓放粮,为断粮的饥民解燃眉之急;上书丞相,将灾情如实相告请求补助;挽袖下田,带领农民铲除蝗害;伏案于夜,苦思冥想治盗之策……深夜秉烛再提笔,夜色为“墨”,月光作“洗”,清风入耳,笔锋微凉。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次年灾情好转,密州呈现出一派民风淳朴、生机盎然的大好景象。百姓的喜悲已经成为他头等关注的大事,而苏轼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密州百姓的生活。“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苏轼开始建造新的府邸,恰好庭院之北,有一座破败的土台,高耸的样子煞是荒凉。他稍稍加以修葺翻新,那高台便焕发了活力。“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苏轼无不登台行乐。弟弟子由那时正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于是便有了那首登临超然台,眺望满城春色烟雨,触动乡思而写下的《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忆起阔别已久的故乡,重温初识密州的往事,如风过耳,把酒言欢,不慌不乱敬过往。这是属于苏东坡的洒脱与豁达。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怎不思量,自难相忘

宋神宗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子瞻梦见故去的爱妻王弗,梦境虚幻,亦真亦假。佳人端坐在小窗镜前梳妆,铜镜隐约映出她的面颊,依旧是朱唇皓齿,笑靥如花。他沉浸在那久违的侵染着笑意的眸子里,相对无言,他只是任凭泪水缓缓划过脸庞细密的皱纹,仿佛又回到当年。

他折扇轻摇,衣袂飘飘。她素衣如雪,长发及腰。

秋风十里,辗转难眠

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佳节万家团圆。

皓月当空,圆满的如同悬在空中的玉盘。苏轼阔别故乡已有七个春秋,再逢佳节,思念弟弟的心绪又萦绕心头,许久不散。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传世名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最终词人还是毅然走出了阴霾,将对弟弟的思念融进了映入庭院的银辉中,寄托在了仲秋的月亮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笔墨,侵染了整个密州,留下了清雅的墨香和千古的绝唱。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孟令豹

猜你喜欢
熙宁密州宋神宗
密州在哪
星河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江城子·密州出猎
石鑑为官履历考述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笼中鹦鹉
宋神宗的处下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