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彩丽
卢淑侠:以东坡文化涵养“三立”之人
文 | 周彩丽
卢淑侠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三立国际学校董事长,河南省民办教育领军人物、河南省优秀民办教育工作者、郏县“三八”红旗手。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
河南郏县城西,距县城27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有一座三苏园,它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归焉之地。千百年来,因三文豪埋葬该地,郏县逐渐形成了“三苏文化”。
2011年,三立国际学校在郏县建立。该校致力于传承东坡文化,在“三苏文化”的浸润下,在学校的努力建设下,成为有名的东坡学校。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刻在郏县三苏园内坊柱上的苏轼诗句。
郏县古为汝州郏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贬为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峰峦绵亘、山清水秀,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郏县离当时北宋都城很近,苏轼当时虽不得志但仍始终关注国家安危,因此便想将此处作为归老之地。
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写信给其弟苏辙,嘱咐“葬我于嵩山下”。兄弟二人手足情深,苏辙死后,其子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这里便被称为“二苏坟”。1352年,郏县县尹杨允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此后,人们便称这里为“三苏坟”。
三苏长眠郏县的这个故事,三立国际学校董事长卢淑侠听过很多次,也对别人讲过很多次。她是土生土长的郏县人,从小就听着苏轼的故事长大,也多次到三苏坟拜谒三苏。浸润久了,卢淑侠也与其他郏县人一样,对三苏有着深厚的情感。
三苏中,卢淑侠最为欣赏的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为民请命、勤政爱民的故事,尤其是那种豁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勇气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想,这也正是他生前备受人民热爱和拥戴,死后深受人民敬仰和怀念的原因。他的人格与精神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卢淑侠说。
卢淑侠于2011年创办了三立国际学校。“三立”取自《左传》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以此确立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为国家建立功绩且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国际”即学校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除了把苏东坡的淑世情怀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之外,卢淑侠还于2013年3月申请三立国际学校加入“东坡学校”的行列。她说“:东坡先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代表,郏县是苏轼、苏辙、苏洵的归焉之地,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三苏文化’已成为郏县的主体文化;三立国际学校有责任将东坡文化精神发扬光大,以此激励全体师生志存高远,行于当下,为成为像苏轼一样的优秀人才而奋发努力。”
当被问及东坡学校在东坡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要充当的角色、可能的作为时,卢淑侠认为,东坡学校要作为弘扬和传承东坡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起传承、丰富历史和东坡文化的重任:第一是要把东坡文化作为该校的教育资源,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学校特色建设的资源;第二是发掘东坡文化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把东坡文化的精髓落实到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引导学生做人和治学。
走进三立国际学校,校园广场右侧矗立着苏轼布衣执笔的青铜塑像,左侧安放着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红石组合雕像,以启迪师生以“三苏”为榜样,发奋读书,励志报国;校园的“三苏文化长廊”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三苏在诗、词、书、画等方面的代表作并附有作品赏析,以及三苏的文学艺术成就、主要经历、政绩、逸闻故事等相关介绍,使师生能够时时受到三苏文化的感染熏陶;主楼大厅中央的卧石上雕刻着“志存高远,和而不同”的校训,使人想到苏轼“奋厉有当世志”的抱负;主楼两侧镶嵌着“构建快乐教育,成就幸福人生”的教学标语,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对苏轼“适性教育”的继承。
三立国际学校正是以“三苏文化”精神为指导来构建校园环境以及课程文化体系的,而这种构建,也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一次课堂上,老师讲到“苏轼和苏辙的成就与良好的家教是分不开的,父亲苏洵的确不简单”时,有学生接着说“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很厉害”。
“哦,是吗?”老师引导他继续说。
学生说“:我在咱们学校三苏文化长廊里看到的,说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说范滂不害怕权贵,为了老百姓,最后被人诬陷,判了死刑。他在临刑前,向母亲告别说‘:母亲,弟弟是个孝顺的儿子,会赡养你。’范母擦干眼泪对儿子说‘:有你这样的好儿子是我的骄傲。’苏轼听到这里,问他母亲‘:如果我将来也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我认为苏轼的忠贞正直跟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我认为程夫人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母亲。”文化长廊里的一个故事,便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苏轼忠贞正直的品行及其背后的教育之功。
学校经常举办“东坡文化好课堂”、各种主题班会、主题队会、东坡诗词朗诵、歌咏比赛以及“东坡情”文艺作品大赛等活动以传承东坡文化,弘扬东坡精神;同时,校方以郏县“三苏园”为东坡文化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师生到“三苏园”“三苏纪念馆”瞻仰圣贤。
东坡碑林里,学生一边念着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边感叹“:苏东坡的思想也太深奥了!”
“大江东去”碑园里,100块石碑,字体各不相同,全都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学生细细地看,默默地记。课堂上,老师说起“苏轼贬谪黄州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最有名的当数……”还没说完,学生便抢答“:《念奴娇·赤壁怀古》。”
“怎么一下就猜到了?”老师问道。
学生说“:老师,你也太小看我了,“大江东去”碑园里写了一百遍,我可是看了一百遍啊!”
三立国际学校不仅传承了苏东坡的精神,还承继了苏东坡的教育思想。
卢淑侠说“:苏东坡教育思想的核心有这么几点是很有现代意义的:他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求证和赏识教育;我们学校‘志存高远,和而不同’的校训和‘打造快乐教育,成就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的提出也正吻合苏轼的这种教育思想。”
学校大力实施苏东坡倡导的“适性教育”,结合县域三苏文化特色,开展三苏文化地方课程的研发,研发出《国学课程》、《影视课程》等校本课程20多种,并广泛开展阅读,还成立了28个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以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学校坚持快乐教育,形成了独特的考试文化:前天,各学部还在搞着活动;昨天,兴趣特长班照常进行;今天,只需要拉开桌子静静地进行一次“测试”。对于缺少“大会强调小会讲”的考试,师生们早已习以为常。同时,学校还借鉴苏轼的师生平等的思想,凡是有自己教授学科的考试,该科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就是在这样的考试文化中,三立国际学校的中招成绩连续三年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苏轼理想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道德完善的人。”卢淑侠说,“苏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对他的文化人格的探讨,不能仅局限于诗词方面,而且要更深入挖掘他的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涵。我们学校基于这一点,着重从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两方面去弘扬和传承东坡文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形成直面困难,身处逆境时也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今,学校针对以上目的采取的各项举措,也都初见成效。
学校的教师郭倩上完《话说苏东坡》的课后,问“:孩子们,了解了苏轼,你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们争相回答“:老师,苏东坡从小就‘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一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认为和他的远大志向是分不开的。如果能穿越时空,我一定拜苏轼为师,让他教我一手”“苏东坡的一生那么坎坷,他却始终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在自己饱受磨难的时候依然深爱着百姓,这种善良平静、旷达从容值得所有人敬重”……
学生感受最深的,也正是苏轼的这种精神品质与人生态度。三立国际学校学生马弘光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种精神品质与态度的传承。
马弘光的父亲是被誉为“当代保尔”的全国模范检察官马俊欣。马俊欣身患残疾,饮食起居极为不便。为了照顾父亲,马弘光每天下午六点前回家,买菜、做饭、收拾厨房、洗衣服、帮助父亲按摩腿脚,整整坚持了6年。他不放心爸爸一个人在家,很少出去玩,只能趴在阳台看大街上的人和车辆。但马宏光从不抱怨、从不气馁,不管身体多累、时间多晚,都把作业工工整整地完成;在学校看到同学有困难,也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马宏光因此被评为河南省“美德少年”。
卢淑侠希望,在东坡文化的浸润下,在“三立”理念的激励下,郏县三立国际学校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